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的衰落与司马氏的兴起

一开始,曹操打败了实力远在自己之上的袁绍、袁术,又逐渐灭掉了刘表、公孙瓒、张秀、马滕等各路诸候,基本上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但赤壁之战中,曹操败给了实力大大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致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操只好退回北方,经营自己的地盘,统一中国的事只好搁置。

曹操死后,曹丕掌权。曹丕可没有父亲耐心,刚上台就逼已经有名无实的汉献帝——也是他的岳父大人(汉献帝为了自己的皇位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曹丕)下台,把皇位让给了自己。他登基后史称魏文帝,文帝死后,儿子魏明帝继位。期间,蜀汉政权被灭掉,只剩下孙权苦苦支撑。遗憾的是,曹氏在建立了强大的魏政权后却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当年随曹操东征西讨的曹氏英雄不是老了就是死了,而另外一个家族司马氏却开始崛起。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的衰落与司马氏的兴起

曹爽与司马懿之争

司马氏家族的带头人就是司马懿,司马懿何许人也?还得从曹操那时说起。

司马懿29岁出山,之前跟诸葛亮一样,一直隐居,出山后投身于曹操的军队。曹操欣赏司马懿的才华,算是逼着他出任了曹操丞相府的文学侍从。

不过,曹操虽然启用了司马懿,司马懿也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曹操却不太买他的账,反而对他的雄豪之志心存疑忌。曹操对司马懿不放心,生前还曾对儿子曹丕说了自己的顾虑:“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是,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的,他迟早会擅权干政。不过,曹丕却把司马懿当心腹,还把曹操怀疑他的事对他说了。而且,司马懿很善于伪装自己,打消了曹丕的戒心。

到曹丕执政的时候,司马懿虽然没有建立多大的战功,但他善于揣摩曹丕的心机,深得曹丕好感和信任。曹丕封他为尚书仆射,司马懿第一次大权在握。曹丕临终时,又认命他为顾命大臣。

司马懿真正大展宏图的时候是在魏明帝曹叡时代,但曹叡不信任他,他只好自愿乞守于边远地区西凉。但还是中了诸葛亮的离间计,诸葛亮散布谣言说他要造反。于是,司马懿被削去官职,贬回老家。

但接下来,诸葛亮连连取胜,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受困。曹叡没有办法,只好请司马懿官复原职,加为平西都督,到长安聚会。

曹叡让司马懿代替曹真为大都督,总摄陇西诸路军马,这下司马懿才算是真正地大权在握了。司马懿是有才华的,他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取得了赫赫军功,为魏国争了不少面子,最后还把诸葛亮给逼死了。同时,司马懿的野心也逐渐地膨胀起来。

当曹叡骄奢淫逸、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时,司马懿并不进谏,而是以乐观的心态看着魏国衰落,等着这个江山落到自己手里。

但曹叡并不知晓司马懿的野心,还在临终前将自己8岁的幼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

曹芳登基,而在此时与司马懿同时掌握朝政的,主要是大都督曹真的长子曹爽。司马懿跟曹真是同僚,算起来司马懿是曹爽的前辈。所以一开始,曹爽“尊懿如父”,把他视为长辈,凡事都尊重他。

但后来曹爽受人蛊惑,说司马懿对曹家是个威胁。于是,曹爽就奏请曹芳,将司马懿的职位明升暗降,收回了他手里的兵权。于是在有兵权的曹爽和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之间,开始了一场明争暗斗。

不过司马懿擅长的就是伪装、等待、静观其变。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政冶策略,干脆装疯卖傻,诈称中风,不理政事。而且,他还让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退职在家闲着。

大权在握的曹爽也很谨慎,他专门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看他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司马懿的表演功夫堪称一级,他去冠散发,捂着被子,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说话装聋打岔。李胜说要去“荆州”,他故意听成是“并州”,一通胡说。侍婢喂他喝汤,他颤巍巍的,一口也喝不下去,稀里哗啦洒了一身。最后,竟然还老泪纵横,哭着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拜托给李胜照顾。李胜看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将变成如今可怜的样子,信以为真,还陪着他痛哭了一场。

其实,司马懿看准了曹爽一类纨绔子弟貌似强大,实质上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他只需静静等着时机的到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高平陵事变。当听说曹爽带着自己的御林军和心腹,陪同皇帝曹芳出城打猎之后,司马懿当即率领司马师、司马昭及手下将士1000多人,先是占据了武器库和城门,接着去永宁宫奏请对曹爽不满的郭太后,下诏诛杀曹爽,不费吹灰

之力,便夺回了大权。

曹爽还抱着“愿不作官,只作富家翁足矣”的希望,哪里知道司马懿可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他赶尽杀绝,灭了曹爽三族。

让人奇怪的是,司马懿不过带着1000多名士兵,而曹爽大权在握,皇帝和御林军都在他手上,而且朝中还有很多的军队,怎么就轻而易举地被击败了呢?原因还在于,曹爽实在是没什么本事,毫无政治头脑,和司马懿这样的老谋深算者玩,只有死路一条。

曹氏政权逐渐被司马氏掌控,魏主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相当于曹操在汉献帝时的地位,并令司马懿父子三人同领国事。可以说,司马懿已经达到了事业的高峰。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的衰落与司马氏的兴起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临死的时候,嘱咐两个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叛变,不要篡权,一定要守住自己的位置。”(“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司马师、司马昭都听从了他的话,到最后也没有篡权。

据《晋书》记载,司马昭虽出身豪族,但却没有沾染纨绔子弟浮华奢侈的恶习,在曹魏王朝的末年,他代表了积极进取的新兴力量。而在继任乃兄司马师的大将军、录尚书事等多个要职后,司马昭已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权者。

要说司马昭蒙受其父辈及兄辈的福恩,其权利早已在朝野威霸一方,那么他最后又是怎么成为了人们口中“路人皆知”的野心家的呢?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14岁的曹髦被立为帝。当时司马家族在朝廷中已经拥有了不可估量的势力和地位。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有一次,曹髦在悲愤之际提笔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他在诗中写道:“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司马昭见到此诗之后,颇为震怒,竟在大殿上大声斥责曹髦:“我司马氏对魏有大功,你为何把我们比作泥鳅和鳝鱼?"

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然而还未等曹髦前去刺杀,司马昭就已经得到消息。于是,在司马昭谋士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杀,年仅20岁。

虽然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知归知,他到底没篡权。魏帝曹髦死后,曹奂被立为帝。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不过,到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就顾不了这么多了,就像当初曹丕逼汉献帝禅位一样,司马炎逼着魏元帝曹奂禅位,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晋朝。

司马昭为何贬多于褒

在三国中,司马昭一直都被认定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其中最大的原因便在于他独揽朝政,并且杀了魏帝曹髦,因此在历史上司马昭一直都被视为奸雄。

然而,总是用一棍子打死的原则来看待司马昭,实际上也是极为不公的,毕竟这样一句标签脸谱式的判词是不能够全面概括司马昭这个人的。那么对于司马昭,我们又该如何来给予其评判呢?

从好的方面来说,首先,司马昭是三国曹魏后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司马昭青年时期便追随其父司马懿西拒蜀汉,东御孙吴,北伐辽东。长期的戎马生涯,造就了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公元259年,在扑灭诸葛诞叛乱六年之后,统一国家的时机已经成熟,司马昭打算主动出击消灭吴、蜀。但是至于先取哪里,群臣内部又起了纠葛,谋臣、将领们受惰性思维的支配,几乎众口一词地指向东吴。可是,司马昭力排众议,通过仔细分析,使战略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为统一中国选择了最为简捷的途径。

另外,钟会伐蜀成功后,面对钟会叛乱的严重局势,司马昭毫不惊慌。原来他高瞻远瞩,料事如神,已经事先料到并且也做好了应对的措施,迅速平定了钟会的叛乱,并且有效地防止了蜀地的重新割据。

其次,司马昭有着很高的政治才能。

讨伐西蜀之地时,从成都传来捷报,司马昭不愿看到钟会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以上善若水的胸怀,极力制止其做灭族蠢事,其用心可谓仁厚。同时他写信给钟会:“我担心邓艾不肯服罪,特派遣贾充率领万余轻骑入斜谷,屯乐城;我自领10万大军驻扎长安,咱们相见的日子不远了。”这封措辞亲切委婉、开诚布公的书信绝妙至极,堪称政治斗争中的书信经典。分明是断绝钟会掠取关中的后路,拉开准备决战的架势,以此警告钟会不要心怀二志、轻举妄动,但是,却又不予以点破,给对方留下改弦更张的机会和重新见面、同舟共济的余地。

由此,司马昭不仅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知人善任的才能,更凸显出宽厚聪敏的仁智之心。

综上所述,司马昭无疑应该是一个被历史肯定的人物。但是,司马昭曾弑君,因此史学界对司马家族的评判最后依旧是贬多于褒。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的衰落与司马氏的兴起

司马懿生平

司马懿(公元179年至公元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曹魏政权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昭生平

司马昭,字子上,司马懿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他是三国曹魏后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

司马炎生平

司马炎(公元236年至公元290年),字安世,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晋朝的开国君主,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