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街亭?

简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前言

我们都知道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也是此次北伐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三国演义中小说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驻扎山上,被司马懿(其实是张郃)断掉水源,丢失街亭(今甘肃天水街子镇)使诸葛亮后路被断,进退无据,无法再战 不得不放弃第一次北伐,下面我从街亭的重要性、诸葛亮为什么派遣马谡来防守街亭来讲解。

街亭的重要性

街亭位于现在的(今甘肃天水街子镇),是一块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此路西北是山地、东南是秦岭,是关陇大地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此时诸葛亮已攻陷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只要拿下剩余的广魏郡和陇西郡,凉州就到手了,因为赵云的偏师在,关中地区的曹真军不敢救援陇右。曹魏军连忙调张郃的5万骑兵连夜奔袭救援陇右。诸葛亮早有应对之法,魏军想要支援凉州,就必须从洛阳发兵,从关中平原进入凉州必须要过街亭。

蜀汉的战略目标明确,魏国在陇右地区的防御薄弱,守备军只有一万人,关中的曹真、郭淮军1万人,诸葛亮有军队8万人,赵云的偏师1万,汉中留守数千。蜀汉军的主力8万又分成三支,魏延军主攻城,约三万。诸葛亮率领的中军2.5万,马谡、王平的阻击兵团2万,高详5千防守街亭北道。

曹魏军的战略意图也非常明确,就是用骑兵快速驰援,并对进攻方的蜀汉军形成夹击。所以街亭就成为了整个战役中的节点,重中之重。

诸葛亮让马谡守住街亭,目的是为了对张郃军团进行迟滞。但马谡对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并没有吃透,觉得街亭的6公里大路难守,其实诸葛亮并没有让他守住,仅仅是迟滞。只要陇右剩下的2个郡打下来,张郃就不得不退兵了,

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重点就是怎么守住街亭,只要守得住则蜀汉领土扩充一倍,并可随时威胁关中平原,守不住,就必定是无功而返的结局。街亭的地理位置确实是交通要冲无疑,但是跟其他的关隘不同,街亭并不是什么险关,而是一个破败的县城。莫说是马谡守不住,即使换诸葛亮自己去,也很难守住。马谡被匆忙派去,确实很难在短时间构建出反骑兵的阵地。

马谡的计划

马谡来到街亭后,看了下地形,当地地形山不高也不陡峭山下地形也不狭窄,马谡的防守难度极大。于是决定屯兵孤山,主要目的有:

1、居高临下 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张郃大概有5万多骑兵,而蜀国的主力在攻打岐山,马谡兵力不够,因此他才会想据山而守,只要张郃敢攻山,则马谡可以以逸待劳打反击。

2、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马谡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国如果真的断蜀军水源,蜀军定会用自己的生命,跟魏军决战到底。士气大振,以一挡十。马谡第一个没想到的是,魏军真的就围而不攻,断蜀军水源;第二个没想的是,蜀军几天没喝水后,个个饥渴难耐,无精打采,完全没有了战斗力。导致突围失败。丢失街亭

马谡真的没有实战经验吗?

马谡自幼饱读诗书,喜欢谈论军事,可谓是才华横溢,诸葛亮对他也是很佩服的。

《三国志·马良传》相关描述如下: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大家想一下,马谡如果是一个言过其实、不懂军事的人,诸葛亮可能佩服他,并且时常找他谈话吗?

有个例子能证明马谡很有军事才华,诸葛亮南征的时候,马谡提出过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即“攻下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最终平定南蛮。马谡真的是笨蛋吗?


老林读史


这与诸葛亮用人的习性有关。诸葛亮虽为三军主帅,却是一文弱书生。他凭的是精通兵法,善谋战略,雄辩而多才,靠智慧指挥千军万马。

所以,他选拔帅才偏向于文人,如:向宠,杨仪,蒋琬等。那些能打架的,只能用作副将。恰巧,马谡对兵法、战略夸夸其谈,与诸葛亮兴趣相投,受到了赏识,诸葛亮也有意栽培他。

机会来了,第一次北伐成功,诸葛亮很高兴,魏明帝曹睿害怕了,御驾亲征前线督战。街亭,位于蜀、魏两国大军交战必经之处。咽喉要道,派谁去守呢?诸葛亮正寻思呢,马谡主动请缨。

正中诸葛亮下怀,因为马谡精通兵法,但未立寸功。让他去守街亭,正好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另外也可实践一下他的理论。马谡也看出了丞相之意,猴急得签下军令状。

为了马谡能立功,诸葛亮作了周密布署:安排稳重的王平为副将,高翔驻列柳城策应,猛将魏延接应。本来万无一失,

可马谡是个锤子,临阵发昏,书呆子气十足,不听副将王平劝阻,强行把兵布置到路边山坡上。魏大军一到,掐断了水源,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

总之,街亭之败,马谡死板教条,纸上谈兵负主要责任;诸葛亮用人失误打眼,负次要责任。鉴定完毕,请好友们讨论。


楂楂红


世人多知,曹操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之心,刘备有“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

然而,当刘备大败于夷陵之战时,蜀汉的中坚力量几乎损失殆尽,蜀汉瞬间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人才断层窘境,

对于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诸葛亮来说,岂能不知人才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于是,诸葛亮在建兴六年(228年)二月的第一次北伐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给予新人更多的成长机会。这一做法,一如刘备入川时不带关羽、张飞、赵云等老部下,反而带着新加入的黄忠和魏延是一样的道理。

再说,后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就走得是“内培和外招”两条主要路线吗。

之后,从诸葛亮对马谡说要“当道扎寨”的交待看,他应该对街亭的地理位置极为了解,也认为马谡足以胜任此次阻击张郃的任务。所以,诸葛亮才会力排重议,重用马谡而不是赵云、魏廷等老将。

但是,作为诸葛亮亲信的马谡,又岂会不知诸葛亮的良苦用心。或许,基于这一点,马谡更想击败张郃的援军,用以回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不是安步就搬地于要当道要道扎营,只为阻挡住张郃。

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却是骨干的。”于是,初次带兵的马谡犯下了“心浮气躁”的领兵大忌,一相情愿地实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并于侧山扎寨。结果,扎营于山头的蜀军却被张郃大军团团包围,并被断其水道,进而使蜀军军心大乱,最终造成蜀汉第一次北伐大业的无攻而返。

然而,当时诸葛亮的北伐策略是先领陇右,建立陇右北伐“根据地”,退可守,进可攻,完全掌握北伐的主动权。随后只需拿下郿县,便可兵锋直指关中,既可以陇右盛产骏马的特点,消除蜀汉骑兵的短板,也可以关中大平原的优势屯田积粮,最终解决蜀汉北伐翻山越岭运送粮草的这个最大困难。

关键,当时也已占领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只要马谡能够阻挡住张郃援军数日,陇右必将全部落入诸葛亮之手。只是马谡街亭的失败,让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因此,无论于公,还是于私,诸葛亮对于丢失街亭的马谡都极为痛心。当想起刘备临终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时,就更加的伤痛不已。

也因此,后世才留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虽然,诸葛亮在使用马谡的问题上落下了人生的诟病,但他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却没有让他失望,就连他收服的“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又深解兵意”的姜伯约,也被他加以重用,第二次北伐时,就让姜维领军“虎步兵五六千人”,最终姜维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并挑起了蜀汉北伐的大梁。只是由于后主刘禅昏庸,重用宦官黄皓,将他逼到了远离前线的沓中,这才给曹魏制造了灭蜀的罕见良机,并造成蜀汉的亡国。

这应该就是诸葛亮重用马谡守街亭,而不用其他将领的始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