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用户7575430658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没道理了。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虽然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作法,但从来没有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的军队。

当年项羽破釜沉舟,仍然留下3天粮食。而楚军和秦军近在咫尺,正常来说大规模战役3天时间也就够分出胜负了。

项羽的3万骑兵在彭城之战击败刘邦56万大军,只用了半天时间。


所以,项羽破釜沉舟虽冒险,也是留有余地的。

项羽是告诉士兵,此战我们要拼尽全力去打,胜利是非常有把握的。如果此战打败了,我们也不要再活了,连粮食都没有。



但马谡就属于莫名其妙,在没有饮用水的山上作战。

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只要12个小时就会感到难以忍耐,战斗力大减。

如果超过2天不喝水,军人就会失去战斗力,不战自溃。

3天不喝水,人直接就脱水而死了,不用敌人来打。

当年上甘岭上缺水,后方不惜代价往上面送水,牺牲了很多人。但一个人背不了多少水,还要同时带着粮食,就改为运输萝卜。萝卜吃多了烧心,又改为运输苹果。

当时后方下达军令状,只要能够带一框子萝卜或者苹果上去,就直接立功。

据战争统计,整个上甘岭战役中,伤亡的运输人员高达1700多人,占了参战部队伤亡总数的14%。



看看,这就是水的重要性。

马谡以正常估计为一万军队的话,加上军马需要,那就是一天需要30吨。

马谡自然也会有一些饮用水储备,但1天就需要30吨,这点储备坚持不了多久。

所以,面对久经战争的张郃,马谡使用这种招数简直是自寻死路。

一来曹军战斗力强悍,绝对不亚于蜀军。

二来张郃的兵力要强得多,正面交锋马谡也不是对手。

三来张郃战斗经验丰富,指挥能力突出,迅速发现马谡的问题,立即将其包围在山上切断了水源。

而马谡率领士兵进行几次拼死突围,却都被张郃阻拦。

久攻不克,又没有饮用水,马谡的军队迅速不战自溃。

其实,张郃只要继续包围几天,甚至不用攻打,马谡的军队就要全部渴死了。


萨沙


马谡守街亭在山上扎营,没有任何道理,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马谡的能力是最差劲的,整天要装出一副什么都会的样子,不知天高地厚的马谡参将,只能参谋军事的人。

首先马谡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方,分不清是进攻方还是守卫方。置之死地而后生讲的是进攻方,一个置字表现出了主动性,方陈是主动进攻一方。而马谡呢,去守街亭,记住是防御,进攻要越快越好,而守卫方让对手越慢越好,马谡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诸葛亮让马谡守卫街亭,挡住就行。怎么挡住呢?利用地势,把队伍放就势而行,就很好地挡住了。远处有弓箭,近处用滚木雷时,一到时间圆满完成任务,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

马谡去山上干什么?他去守什么呢?山上是秃山,运粮运水就是个问题。山上不是必经之路,还以为孙悟空翻山越岭呢。前面有平川大道可以通过,高山上,是想看戏吗?司马懿带兵马在山下大道上平安通过,马谡在山上观山景吗?所以马谡果然失败了。

历史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背水一战,性质上他们都是进攻方,属于不成功则成仁。所以马谡犯了根本性的错误,马谡被杀的不冤枉。


大志远思想空间


如果单纯的只是一场战斗,像游戏《全面战争》那样,据山而守,居高临下,以高攻下,自然是势如破竹。这也是马谡据山而守的重要战术优势。

然而,如果深入去了解整个蜀军北伐战略战术的部署,就能看出来,据山而守街亭是没有必要的。

先要说明一下,西汉时由于一场地震导致汉水被断成西汉水和汉水,如上面地图所示,古代转运粮草不便,有江河作为水运,运输能力不是靠肩扛车拉能比的。所以刘邦当年能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以千里机动调兵,打三秦守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蜀军北伐,多次以粮尽而败,也正因为看到这个弱点,魏国司马懿才能经常用拖字诀,不战而胜诸葛亮。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在数次北伐中,仍然打出极为漂亮的机动作战,所以说诸葛亮用兵水平真的非常高。这一次北伐,目的其实就是要夺取陇右,这样就对关中形成两面而围,同时陇右对关中有高屋建瓴的优势,又有渭水相连,可以说打下陇右之后,蜀国夺取关中就非常有希望,北伐成功也就在此一举了。那么要夺取陇右,阻断关中支援就极为重要了,这样如游楚所言: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

本来这个驻守街亭的任务,最好是诸葛亮去做,但是因为祁山阻挡在蜀军的粮道上,这就使得诸葛亮不得不派兵攻打祁山,让马谡去守街亭。

走的时候,诸葛亮还特意交代了,只要守住街亭不失,就是大功一件。然而马谡却并不想简单的只是守住而已,因为刘备在临死的时候说他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现在终于有机会独自领兵,他当然会选择不仅仅要守住街亭,还要击溃魏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已经是骷髅了!据史书记载魏军来了五万,而蜀军没有记载数目,但是以蜀军总兵力才十万而且还分兵多处搞策应,诸葛亮带的这一路后来还不能与魏军交战,估计这一路兵力应该不会过三四万,主力还要打祁山,估计守街亭者兵不会过万。

而且本来兵就少,还与副将进行了一次分兵,搞所谓的掎角之势,这就扯淡了,毕竟这不是游戏,真实的战争中,士兵不可能为了你一个命令就去送,然后让你包了个圆…马谡在整个排兵布阵的过程中,都能看出他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实际上马谡跟着诸葛亮也算是东征西讨几十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与其说缺乏实践,不如说性格过于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劝谏。


木荣雨北


马谡在街亭上山扎寨我觉得毫无道理!不知道当时马谡想到的是哪个兵法典故。


事情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征北伐,魏国雍州各郡防备不足无力抵抗诸葛亮大军,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投降。魏明帝曹睿亲自督师长安,意欲收复三郡,地图显示要收回南安和天水两郡必须经过街亭,因此双方在街亭大战在所难免。


诸葛亮派王平马谡坚守,坐等魏军司马懿张合来攻。马谡扎营山上,王平扎营山下平地互为犄角,如若一方被攻另一方从背后杀出,把对方合围。理想很美好,怎料对方不配合。王平被张合部队缠住,马谡部队被司马懿围住,弓箭手准备,先饿他两天再放火烧山。马谡部队火中突围,山下又有弓箭手射杀漏网之鱼,马谡艰难突围,兵士死伤殆尽。




马谡当时设想的几件事情都没有发生,发生的都是他没意料到的。

马谡预想一:互为犄角,相互支援。这条计策还不是马谡的初衷,是王平不听马谡军令而做出的权宜之计

然而,一方面,张合猛攻王平,王平也非张合敌手,只好且战且退,自顾尚且不暇哪有机会帮马谡破围;另一方面,司马懿围住马谡,围而不攻,切断水源,有下山突围的弓箭手射死,马谡只好看着王平被打无法下山支援。




马谡预想二:若敌军上山攻打他,他就滚木擂石先砸他个七荤八素,砸完了再士兵从高地往低地冲杀,一样占据优势;若敌军围山,后路被断,手下士兵必当以一当百,奋力死战,学一把项羽的“背水一战”。总之怎么打怎么有优势,这个才是马谡的初衷

然而马谡自己并非项羽,士兵都害怕,谁先冲谁先死,各个退缩不前。而且马谡这个比项羽的“背水一战”难度还大,要想跟魏军一战必须先冲过熊熊烈火,冲过了烈火还有敌军的弓阵。马谡最后关头的搏命一击放不出来,士兵再有意志力碰到烈火也是百搭。就好比两人搏命相杀,劣势一方想用自己的性命换掉人家条胳膊,结果被人挣脱,自己只能含恨而亡。



《孙子兵法》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此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第一条说的就是马谡这种情况,必死,可杀也。


小强扒历史


马谡在山上扎营的行为毫无道理,不仅没有道理,而且还错得离谱。

看待马谡的行为,一定要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体战略来看,马谡根本没有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擅自上山扎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盘皆输。



从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夺取陇右五郡,在诸葛亮的军事行动逐渐明朗化后,曹魏大部分有识之士都看出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赵云疑兵吸引曹魏关中一部分主力,以马谡和蜀军守住街亭和上土邽,阻断曹魏关中援军,然后诸葛亮自已来收割陇右五郡

曹魏陇西郡太守游楚就明确对攻打陇西郡的蜀军说:

如果你们能阻断陇西一个月时间,陇西郡不用你们攻打就会投降,如果你们蜀军做不到,那么就不用徒劳无功,这样只会增加负担



游楚说的阻断陇西,其实也就是诸葛亮在做的,如何阻断陇西呢?

曹魏的援军的关中进入陇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叫陇山道,适合大部队开进,

陇山道的西边尽边就是街亭另一条是小路,叫渭水道,只适合小股部队行军,而且难走,渭水道西边的尽边是上邽,而街亭和上邽就是诸葛亮重点阴击曹魏援军的两个点。



换句话说,诸葛亮只要守住了街亭和上邽这两个点有一个月时间,曹魏援军就进不了陇西,诸葛亮就能顺利占领陇西五郡,就能达到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的。

现在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到街亭和上邽,街亭是马谡在守,上邽已被蜀军包围,只要马谡能守住待亭,诸葛亮就能达到目的。换句话说,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即使守不住,也要拖延时间,只要蜀军把魏军阻击在街亭超过一个月时间,蜀军就算赢



接下来看马谡怎么守呢?

马谡跑到山上安营扎,放弃街亭城池和水源,等于是把魏军入进街亭,结果自已被魏军所围,断了水源,不攻自破,马谡为什么要这么干?

这就是战略意图的理解问题,或者是马谡想建功立业,上山扎营就是想居高临下打防守反击,模仿当年黄忠冲击夏侯渊一样,居高临下冲锋,击败魏军,马谡的算盘打得挺好的,但是张郃率领的魏军根本不吃他那一套,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马谡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能不能守住街亭呢?

当然能守住街亭。史书明确记载街亭是有城池的,古代的城池一般是阻道而建,你不打下来,根本不可能会绕过去,守城池才是守街亭,马谡弃城池上山扎营,完全是大错特错。

马谡至少有N多方法可以阻击魏军,守住街亭:



1、守城加固防御设施。

马谡到达街亭的时候,魏军还没有到,如果守街亭,马谡可以利用魏军没到的时间,加固城池,修建防御措施,就算魏军到达,也是攻城战,没那么容易打下城池的。

2、利用时间加强防守。

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到曹魏时,曹睿很快就做出判断,派出张郃率军五万从荆州出发,赶往陇西支持,也就是走陇山道。张郃可是从荆州出发的,从荆州到街亭有700公里,张郃急行军走了20多天。



在张郃进军的同时,马谡已经占领街亭,蜀军已经进入陇西,就等着阻击魏军,张郃所率领的5万军队是不可能一下子赶到街亭的,有个先后顺序,况且曹魏也没有5万这么多的精锐骑兵,张郃先期到达的街亭的军队很可能只有数千精锐骑兵,猜测只有五千人。

如果马谡守城,张郃没有攻城武器,怎么攻?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张郃是急行军,人疲马困,七百多公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马谡以逸待劳,在士气上也有先机,短时间内张郃没有办法拿下城池。



3、利用地形前出防守。

陇西地区山多,关中地区是平原,张郃走的陇山道也就是山谷之间的夹道,到街亭时谷口更加狭窄,马谡完全可以利用地形,派出斥候前出二十里打探消息,在谷口部署重兵抵御,御敌于城门之外,不要放张郃进入街亭,就算把谷口堵塞也不能放张郃进来。

马谡完全可以加鹿角,挖沟道,拿石头堵塞谷口,甚至砍树挡住谷口,只要能增加张郃进来的难度,无所不用其极,蜀军有十几二十天的时间差,完全可以做到,可是马谡做了吗?没有



马谡从头到尾就搞错了,他不是守街亭,而是想打个防守反击,想立个大功,违背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他在街亭之战中的行为完全没有道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居高临下,绝地反击!

马谡选择山上扎营无非就是想掌握一个战争的主动权,理论上讲无可厚非。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水源”,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源,再强的军队,再精妙的部署,那都是空谈。

这一点在史书上都被强调过: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三国志·王平传》)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张郃传》)

所以按照当时的情况来分析,马谡在山上扎营是为了对敌人形成攻势,只不过是他的想法超越了实际罢了。

马谡领到的任务:

街亭之地对于蜀军至关重要,诸葛亮当时正带领着蜀中主力出兵伐魏,街亭是自己大后方的关键要塞,军队所有的给养粮食都需要从这里经过,如果失去了这个战略要点。

蜀军不但会出现粮草供应的问题,而且敌人还能从前后两个方向对自己形成“夹击”之势,这是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布局街亭防线之时,孔明可以说是做好了万全之策,随行偏将有魏延、高翔和王平,三人在蜀汉算得上是一等一的战将,王平还是当时蜀汉“特种部队”的指挥官,虽然安排给他们的防守兵力并不算多,但是守一个街亭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此“华丽”的阵容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阻止张郃引军冲破街亭(注:是阻止而不是击败)。

马谡“误解”自己的任务。

如果马谡将营寨安排到山上,那么他的意图就不仅仅是防守这么简单了,按照当时蜀汉军在街亭的布局来看。

主体军队有马谡和王平坐镇,高翔带领自己的兵士在营寨左边进行策应,如果马王二人所带军队遭受了敌人疯狂的攻击,高翔也可以随时出兵从侧翼分担他们的压力。

除此之外,魏延所部也布置在了街亭右侧的山谷之中,这个位置相当于街亭“警备团”的大后方,只要有人镇守,就可以防止主力军被敌人围而歼之。

在这样严密的布局之中,马谡几乎确信了自己绝对能守住街亭,这种心理“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竟然认为自己可以主动出兵击败魏军。

自己的左右两侧都有强将进行保护,敌人只能在正面和自己进行战斗,而马谡又把营寨安排到了山上,攻击之时居高临下,虽然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依然有击败敌人的可能,这或许是他扎营“上山”的重要动机。

马谡“梦想”破灭

如果按照以上分析,他把营寨安排到山上是非常合理的,只不过这种“合理”只是存在于理论层面,到了实际的作战中就会露出致命“缺点”了。

张郃是曹军阵营中一名出色的将领,作战经验比马谡(他只不过是一个新人)高出太多,当他第一次看到蜀军扎在山上的营寨以后,就已经有了击败敌人的策略。

蜀军占据高处,如果仰面冲杀必然会陷入被动局面,所以张郃打一开始就放弃了冲杀上去的想法,他找来自己的各个部将。

让他们各自带领一部分军士去封锁水源和粮道,山上蜀军需要依靠山泉水维持生活,不过这些山泉水的源头都被敌人“掐掉了”。

这样一来,原本占据主动的马谡瞬间成了被动的一方,扎营在山上反而变成了坏事,为了不被敌人困死,他只好组织军队向山下进行冲杀。

不过张郃早就预料到了敌人会试图反扑,他已经在山下筑好了坚固的防御营寨,虽然马谡借着山势冲击下来,但他始终没有办法冲杀出去,面临这样的困境,这支蜀军只好败退收场了。

综上所述,马谡扎营上山在理论层面是非常合理的,不过由于他本身的作战经验不足,又理解错了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再加上他面对的又是张郃这样的名将,所以最终也只能让出街亭。


白话历史君


这个问题俩看

放在冷兵器年代,不宜扎营山上。因为难以取得食物,难以取得水,虽然有飞禽走兽,但是不足以满足大军食用。如果敌军扼守几条要道,可以围困大军,断水断粮,不攻自破。还可以用火攻。

放在现代战争,看兵力和战场环境。如果双方兵力接近,不宜上山,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自己一方兵力少,而且没有根据地,可以上山打游击。

看情况和战术运用吧。


路过man



演义中,面对杀气腾腾的司马懿和张郃二十万大军,后起之秀马谡临危受命,并立下军令状,与副将王平率领五万军队驻守军事要地街亭。他到达街亭后,没有采纳丞相诸葛亮叮嘱的“五路总口下寨”策略,而是在旁边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司马懿和张郃到达街亭后,捧腹大笑,认为守街亭之人“徒有虚名,乃庸才耳!”,断去街亭山上的马谡大军水源,一举击溃马谡,夺取街亭。那么,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有没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道理,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有下列三个原因。

其一,马谡考虑到敌众我寡。

面对蜀汉的节节胜利,魏明帝曹叡重新启用司马懿,让他和张郃星夜驰援。司马懿和张郃一共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街亭要塞,另一路辛毗、孙礼二人带领五万军队,帮助曹真守卫郿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及张郃的军队大约有20万人,而马谡和王平只有2.5万精兵,和曹魏军队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再加上街亭东北的列柳城高翔1万大军和魏延本部人马(约5000到1万),还是和司马懿的20万大军相差悬殊。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生平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因此,敌众我寡,曹魏军队是马谡军队的近十倍,如果在当路五道口拦截魏军,十个魏兵打一个蜀军,即使伤亡比例是五比一,即损失10万魏军,就可以把马谡的2.5万军队消耗殆尽.街亭是军事重地,司马懿深谙兵法,比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会强行夺取街亭。而曹魏国力、兵力比蜀汉强太多了,根本不怕和蜀汉打消耗战,司马懿之类的枭雄,只要战争结果,不看过程,也不计较士兵伤亡情况。


其二,马谡考虑到街亭山上易守难攻。

马谡知道敌众我寡,敌方二十万大军,还有司马懿父子三人、名将张颌,自己如果在五道口和魏军血拼,自己全军覆没事小,没完成恩师诸葛亮交代给的任务事大。因此,马谡选择了街亭右侧的山上,准备山上凭险据守。兵法云: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半只脚踏进了成功的大门。因此,马谡率军到达街亭后,仔细观察街亭地势,经过深思熟虑后,否定了诸葛亮和副将王平的五道口安营扎寨建议,决定在街亭旁边山上以逸待劳。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其三,马谡考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在自幼熟读兵法,听着“兵仙”韩信的背水一战故事长大的。面对必败局势,他看到街亭旁边的山上,四处不相连,地势险要思虑再三,决定效仿韩信背水一战,自己来个“背山一战”,心里想着一战成名,向偶像韩信看齐。平心而论,马谡和韩信面对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只有出奇制胜或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和敌人战斗,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韩信背水一战胜了,一战成名,成为教科书式的兵法大家,而马谡败了,败得一败涂地,自己也被恩师诸葛亮挥泪斩杀。表面看,韩信和马谡遇到的情况相同,都是面临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面临绝境,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马谡纸上谈兵,不懂得时势变化,才自食恶果。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总结:面对相似的情形,韩信是幸运的,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军,而马谡是倒霉蛋,背山一战,被张郃打的四处逃窜,输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脑袋。因此,马谡在街亭旁边的山上安营扎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却太迷信“兵书”了,犯了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丢掉了街亭,丢掉了自己的脑袋,葬送了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大好时机。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历史


马谡失街亭,是战术的失败,战略上是成功的,只是遇到初为大将的马谡,执行力不强,导致整个街亭的失守。

刘备死了没有几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此次北伐是蜀国组织规模最大,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如果这次北伐得以顺利进行,达到入主关中,兵逼长安的局势。

因为街亭的失守,诸葛亮的全部成果化为泡影。

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的建议,兵出奇招,偷袭子午谷,更没有重用魏延镇守街亭,而是派了从未上过战场,毫无实战经验的“参谋”——马谡。

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险道,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阻击司马懿派出的张郃大军通过街亭攻击诸葛亮后方,诸葛亮同时还为马谡上了几个保险:

1、委派了作战经验丰富,处事稳重的王平作为马谡的副手,辅助马谡坚守街亭;

2、委派了高翔率领一千精兵在左路接应街亭,算是街亭防御的卫军;

3、委派了魏延率领一支人马埋伏在街亭右边山谷内,作为街亭防御的右卫。

这样的配置对于马谡守街亭来说绝对足够了,因为街亭这个地方本就是险要通道,只要驻军于大道,驻上高大木栏,道上挖深坑,张郃的一万人马在峡谷之中,无法施展,要攻克马谡防御相当不容易。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要马谡死守,但是他忘记了马谡的本职工作——军中从事(参谋)。

马谡深受诸葛亮的喜爱,但是不得刘备的欢心,所以在官职上一直没有得到晋升,诸葛亮这次委派马谡其实也是为了给马谡机会,立得军功,好日后提拔。

诸葛亮的良苦用心马谡没有理会到,马谡认为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到了,更何况作为参谋,他有自己更为奇特的想法:放弃街亭大道,驻军山顶,引魏军围山,蜀国援军反包围魏军。

这个战略设想非常大胆,大家是不是有点眼熟,对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之战,张灵甫也是这个战法。

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劝阻,一意孤行,驻军山顶,设想张郃大军攻山,他就固守不出,等待援军一到,顺势冲下山来歼灭魏军;张郃不理马谡,直走大道,马谡可以攻其后方,命令高翔,魏延合围魏军。

战略设想很完美,但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准河北名将张郃,张郃大军到来了,看到马谡驻军山顶,立刻命令士兵伐木造栏,围住山脚,控制山顶的水源,围而不攻。

马谡这下傻眼了,虽然他设想了这个完美计划,但是没有与左右两队卫军即使沟通,现在被围山顶,水源断绝,敌众我寡。马谡没有指挥过战争的经验,慌乱中指挥不力,导致士气低下,虽被王平率领的军队所救,但是街亭失守,张郃大军一直杀到了后方。最后被王平的疑兵之计吓住停下来。

综上来看,马谡驻军山顶,有他自己的战略想法,但是由于没有指挥战争的经验,导致战略设想无法施展,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受挫,只能匆忙回兵,蜀国最有机会成功的一次北伐全面失败。

如果诸葛亮采取了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计谋,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效果


沉墨I方之城


说马谡是纸上谈兵,都是马后炮,成王败寇,如果马谡成功了,击退了司马懿,守住了街亭,那么我们很可能把这场战役跟韩信背水一战,项羽破釜沉舟相提并论,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成功案例。

马谡在山上扎营当然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居高临下,占据地理优势,气势上就压过敌人,待到敌军到来山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俯冲下来,当年老将黄忠斩夏侯渊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这就是造势,孙子兵法势篇讲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如此来讲,这一做法是深合兵法的。还有,如果敌人切断水源怎么办,马谡的想法也很有道理,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境中将士们必勇气百倍,以一当十,克敌制胜。

但是,既然没有成功,肯定是存在逻辑漏洞的。


第一,他的对手是司马懿,鹰视狼顾,抓住一丝破绽,就不会给对手任何活命的机会,很明显马谡在此人面前还是小学生的水平,需要交学费,只是这个学费有点贵,北伐大业断送,还丢了小命。

第二,立功心切,好高骛远。

放弃在当道立寨,百万敌军也不得过可保万无一失,但那是守势,马谡自负才能,认为要以攻为守,不仅要守住营寨,还要在此建立奇功,职业生涯首秀,一定要出彩。当你出拳的时候,最脆弱的胸部就暴露无遗,顶尖高手对决是绝不会放过这致命一击的机会的。

第三,当然啦,后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失街亭是存在疑点的,怀疑背后有某些阴谋,马谡只是牺牲品,这个说法无可考证,仅供参考。


失街亭,马谡时运不齐,也有诸葛亮的责任,王平和魏延救应不力也有关系,但是不管怎么说,马谡身为主将,有轻敌之过,有失地之责,这是无法翻案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