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騰訊創業系難有爆款?

為什麼騰訊創業系難有爆款?

在創業的江湖裡,一直以來都是BAT的天下。從2016年開始,在創業數量這個維度來說,已經成了ATB的排位。阿里校友創業項目約680個,騰訊校友約429個的創業項目,百度系約321個。

之後的幾年,阿里系創業者成長出瞭如滴滴等超級獨角獸企業。與之相比,騰訊創業者的體量要小很多。除了富途證券和樂信的市值或估值達到100億人民幣左右之外,大多數都是數億到數十億的市值。江湖上甚至有人論斷,騰訊創業系出不了大公司,真的是這樣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的呢?

騰訊創業系沒有超級獨角獸

在2012年之前,創業大軍的身影中還沒什麼騰訊創業系,那時多是以搜狐網易係為代表,如優酷古永鏘、愛奇藝龔宇、陌陌唐巖等,聲名遠播。由於當時移動互聯網爆發、優秀創業者榜樣、騰訊架構調整以及資本密集進入的背景,有一批主動或被動離開騰訊這個“溫床”的工作經驗豐富的從業者開始自主創業,騰訊創業系在2012年後迎來創業高峰期。2014年,我們在業內首次梳理了騰訊系創業者,發佈了《揭開騰訊創業系面紗》

等一系列文章,正式提出“騰訊創業系”這一概念。

2013年和2014年,騰訊離職的員工,先後成立了“單飛企鵝俱樂部”和“南極圈“這兩個離職組織,為騰訊離職者搭建一個交流平臺,旨在促進合作與融資。

為什麼騰訊創業系難有爆款?

2014年開始,單飛企鵝俱樂部聯合荔枝園、獵雲網每半年發佈一次《騰訊系創業風雲榜》。自從14年榜單發佈以來,截止到2017年底,從騰訊離職的“單飛企鵝”有2萬多名,創業項目近1000個,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截止目前榜單中,新三板上市5家,E輪1家,D輪3家,C輪15家,B輪25家,A輪50多家,Pre-A輪近20家、天使輪15家。(此部分數據不是2017年底的最後數據)

在這1000多個創業項目中,被人所熟知的項目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其中成為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企業)的是鳳毛麟角,整個騰訊創業系更加無緣超級獨角獸(估值超100億美元的企業)。就算被列為2017年騰訊系創業人物風雲榜榜首的唐健,其實只是聯合創始人,本身對企業文化的影響有限。而共享單車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在騰訊呆的時間並不久,受到的企業文化影響並不大。而且從未在公開場合提及自己是騰訊系。市值達百億俱樂部的樂信(前身分期樂)的影響力更多是在所在行業內,而根據坊間推測,新興的富途證券和ucloud估值百億人民幣左右,但官方從未正式對外公開過,也沒有第三方投資機構正式公開給出過估值。

為什麼騰訊創業系難有爆款?

在2017年12月於納斯達克上市的愛點擊的市值截止到2018年10月9日也只是11.34億人民幣。

為什麼騰訊創業系難有爆款?

於2016年10月2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電魂網絡截止到目前的市值為37.01億人民幣、於2015年12月掛牌新三板的創想天空現在的市值是1.67億人民幣,而在2016年9月在新三板上市的耀宇文化現如今居然已悄然退市。

相比於當下估值超過600億美元以上的超級獨角獸滴滴、估值數百億人民幣的挖財、還有大眾耳熟能詳的蘑菇街、同程網、唱吧等出身阿里創業系的公司來說,騰訊創業系整體明顯體量不夠。

為什麼騰訊創業系難出大獨角獸?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與騰訊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當下大的創業環境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造就了當下騰訊創業系的現狀。

1、騰訊的企業文化是把雙刃劍

低調、務實一直是騰訊不變的標籤。這是從創始人馬化騰開始,到整個騰訊高層的普遍性格特性,而這種創始團隊的性格特徵,都會直接影響到公司每一個騰訊員工,據瞭解大多數騰訊系創業者做人做事也都如此,這就造成他們創立的公司也深受騰訊企業文化的深刻影響。

在以前,或許低調務實沒什麼不好,但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全民傳播形成了新的輿論洪流,品牌和宣傳成了每一家公司必備的基本素質。相比阿里創業系的行事高調、高舉高打,過於低調的騰訊系初創企業在創業過程中會失去很多機會,在曝光率和認知度上很吃虧。包括在商業合作、招聘、同行競爭上都會大打折扣。

縱使處在騰訊創業系金字塔頂尖的樂信亦或是富途、ucloud,其國民整體認知度都偏低,這和它們本身的金融或者2B的行業有些關係,但更深的原因則源自於騰訊系埋頭做事、不善宣傳的文化調性有關。這已經成為騰訊創業系的一大短板,短時間難以克服。隨著90後騰訊系年輕創業者加入,這個情況目前有所緩解,但遠遠不夠。就連騰訊創業者都對創界網(ID:ChuangDaily)吐槽:“由於不重視公關宣傳,不少時候錯失一些好機會,例如融資和公司的發展速度等。”。

2、好的產品經理不等於好的CEO

騰訊以產品著稱,最典型的就是微信等系列產品。這也深深影響到了騰訊系創業者。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它造成騰訊系創業者在產品方面無往不利。騰訊的產品,從QQ、微信然後到後面設計的相關的產品,用戶都能在裡面感受到它對人性的關懷。社交行業,特點就是根本沒法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圍繞著用戶需求和體驗,做好當下的事。過重的產品思維,但是作為CEO,在公司整體發展和商業化上短板明顯。對未來趨勢和整體的戰略格局上明顯不足。

為什麼騰訊創業系難有爆款?

同時,由於產品的調性,也造就了團隊的特點。多年來都是對標to C業務,導致騰訊培養出來做產品的人本質上都是溫和的。好的產品一定是在溫和的環境中,慢慢打磨出來的。多數騰訊創業系的創始人,都是溫和不急不躁,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管理,溫潤有餘而狼性不足。

一個在印度做直播的華為系創業者對創界網(ID:ChuangDaily)表示,他創業時拉了騰訊的人一起幹,但很快分道揚鑣。“騰訊出身的人是好的產品經理,但太溫和了,在創業攻城伐地開疆擴土方面狠勁不足。

一個創業公司,最開始拼的是產品、眼光、用人和財務這幾個基礎環節。但到了後面公司要擴張發展,需要的就是更大的商業架構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和大局觀。縱觀目前騰訊創業系的公司,會發現騰訊培養的人機制、理念在這個層面上有所缺失。

由於過度專注產品,很多騰訊系創業者,對於趨勢、商業變現等方面的把握並不是特別到位。初創公司,如果要成長為超級獨角獸,對創始人的運氣、系統性思維、趨勢判斷、格局等各方面綜合能力都有極高要求,張一鳴、王興等人無一不是如此。王興在美團上市後說:“(一個CEO),你在格局上完全輸了,不管多麼努力都是不可能贏的。“

騰訊創業者也承認,在員工戰略思維和格局的構建及培養有先天不足的。一位騰訊系的創始人說,他創業後,和阿里有密切合作,阿里的員工在戰略、格局等問題上確實遠勝過騰訊的人,對此印象深刻。大多騰訊的工作不涉及銷售,不存在跟別人在外面搶,導致騰訊系創業者在創業中自然地缺乏競爭這一意識。

3、越來越殘酷的創業環境

眾所周知,騰訊是人性化出名的公司,騰訊人性第一位, 30天全薪病假、10億安居計劃、家屬開放日、各種保險等福利應有盡有,騰訊也一直以綜合福利最好而聞名業界,這造就了騰訊人的安於現狀。總監級別以上的年薪獎金分紅從數百萬到上千萬不等,大量的人才在騰訊已經徹底安逸下來,等待退休。隨著稅收社保等政策變化、融資越來越難、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創業環境越來越惡化,有勇氣出來創業的騰訊員工只會越來越少。

當下的互聯網瞬息萬變,10月8日騰訊股價跌破300港元。連騰訊自身都在不斷求變,以求新生。剛過去的假期,騰訊進行了大的架構調整。騰訊當年憑藉著中國互聯網的人口紅利,迅猛發展。但現在互聯網發展紅利已經到頂了,互聯網增量市場逐漸成了存量市場,競爭越來越慘烈。連巨頭都面臨新的環境和挑戰,不得不轉型調整,對於那些初創的騰訊創業者來說,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越是到白熱化階段,行業的競爭、客戶和資源的搶奪,就要通過打很多惡仗、狠仗來解決。而在騰訊裡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配合團隊整體作戰。

但是環境越發複雜,對創業者要求就越高。一個融數億的騰訊創業者說,團隊裡有一個華為出身的工程師,那個工程師告訴他在華為出去談項目,老闆只有一句話,如果拿不下來就整個項目組全體的獎金扣完,沒有任何理由藉口,這種方式在騰訊是不可能存在的。正因為太過與世無爭,在創業路上騰訊畢業生吃了不少苦,錯過了不少良機,造成騰訊創業系無法成長為大獨角獸的局面。

《孫子兵法》有句話:“勝可知,而不可為。“作為一個創業者,即使你做得足夠好,但這不意味你能取勝。擺在每一個創業者前面的路,都還有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