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別離》:和孩子一起“斷舍離”,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週末一天加班,一天和家人一起追了幾集《小別離》,主要是衝著主角一家三口都是戲骨看的。《小別離》主要講的是代表不同社會階層的三個家庭圍繞送孩出國留學的主題而發生的家長裡短的故事。

《琅琊榜》以後,我已經好久沒再追電視劇了。但看了《小別離》的開頭,我就深深的後悔了~(>_

《小別離》:和孩子一起“斷舍離”,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作為填鴨式教育的產物,方朵朵的現在不正是曾經的我們?當渴望自由、追求獨立個性的青春期遇上了一板一眼、標準答案唯一的應試教育,大部分中國家庭表現出了神一般的一致——火花四射、短兵相接、涕泗交流……

幾集看下來,感觸良多。坦白說,作為小時候被精細化培育的溫室花朵,以及長大後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的處女座,我不知道未來年近中年的自己,會不會也如劇中所述對自己的孩子施加高壓政策,但此刻,站在觀眾的角度客觀地看,我欣賞劇中兩位媽媽認真工作、不斷進取的精神,但並不認同她倆對待閨女的育兒方式。

整理術大師山下英子提出了“斷舍離”的生活理念——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而曾經也是被牢牢牽著線低飛的風箏如我,發現這個理念也同樣適用於養娃育兒。

斷絕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們身上的觀念。

紀伯倫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歌: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懷孕以後,我更加深有感觸為人母為人父的不易,曾經懷胎十月同生共存的血濃情深,卻要在之後接受他們並不屬於自己!多麼痛的打擊,這明明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啊!然而,這便是事實,因為他們不是小貓小狗小物件,他們是人,是有思想、有感受、愛自由的獨立的個體。

所以,與其先拽著風箏線不放等到線已緊繃再無奈剪斷,不如從一開始就主動地把線適度拉長。

平常心、尊重、信任,適度放手

劇中,方朵朵的成績跌到年級百名外,媽媽童文潔每天下了班,堅持給朵朵開小灶到深夜,監督滿臉疲憊睏意的女兒寫卷子。另一個媽媽吳佳妮因為家境貧困沒能出國,總想讓孩子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千方百計想法子送孩子出國留學。而富豪爸爸張亮忠,為了自己的“萬貫家財”後繼有人,堅持把兒子張小宇送出國,混個洋文憑。

可是,他們都忘了問孩子一句——親愛的,你覺得呢?你同意嗎?

《小別離》:和孩子一起“斷舍離”,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劇中的孩子,剛好都是十四五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正處在對社會懵懂的初識,熱切渴望長大,渴望平等和自由,也因此極度渴望被當作大人。

青春易逝、豆蔻難回,如此美妙、唯一的花季雨季,值得被所有人珍視和尊重,值得被給予一定的空間和話語權。

比如某天放學,他們仨娃戰戰兢兢,撒著謊、瞞著爹孃去聽演唱會,結果因遲未歸家把三對家長鬧得沸沸揚揚。如果事先溝通好,家長能尊重和理解,讓他們盡情去聽,並商量好接送他們往返,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們盡興和放鬆,還能保證孩子們的人身安全。

比如在請家教這件事情上,朵朵媽媽事先未與朵朵溝通,便給她安排了英語家教,在朵朵喜歡上家教老師後,又不由分說將其辭退,換了一個朵朵不喜歡的家教老師。如果朵朵媽媽一開始與朵朵溝通好,把原因解釋清楚,在出現意見分歧時,也聽一聽方朵朵的心聲,給予朵朵適當的選擇權,對朵朵提高學習興趣和提升成績更有幫助。

劇中張亮忠和張小宇的父子關係一向緊張,小宇逢爹的電話必掛,根本不想和他爸爸交流。但第十集有一幕,張小宇又一次和後媽吵得不可開交,這一次,張亮忠站在夜深人靜的橋上,提出“以一個男人和另一男人聊天”的方式,爺倆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深入的對話。這一次,小宇神奇地聽進去了。因為,他爹不再簡單粗暴的唯我獨尊,不再把他當熊孩子,而是把他當男人!一個有商有量的男人!

《小別離》:和孩子一起“斷舍離”,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除了缺少平等和尊重,很多親子關係還注入了過多的保護和期望,反而給了孩子無形的壓力,甚至是束縛。

《伊索寓言》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猴媽媽生了兩隻猴子,她偏愛老二卻不喜歡老大,對小猴呵護得無微不至,對大猴卻不聞不問。一天他們遇到狼的襲擊,猴媽媽匆忙帶著小猴爬到樹上,顧不上管大猴子。等狼慢慢地離開後,猴媽媽吃驚地發現她最疼愛的小猴由於自己抱的太緊被勒死了,而大猴卻藏在一個樹洞裡,它救了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愛到極致是放手。現實生活中,父母們總是恨不得把自己擁有的全世界給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經驗都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少走一點彎路。但是,每個孩子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終究左右不了,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即使前面的路,孩子按照父母的設想和意願走過去了,後面,總有一天,他們還會脫離父母的 “五指山”,甚至那些被父母控制得越多的,孩子反而逃得越遠。

捨棄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下血本富養娃的做法。

第六集,朵朵與父母吵架,朵爸朵媽都失望地哭了。朵媽童文潔開始回憶自己過去十四年來對朵朵的用心投入:從餵奶、送上學到課外輔導學鋼琴、學芭蕾、學英語,童文潔含辛茹苦、親力親為。然而,投入越多,期望越高;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張德芬有一本書叫《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對於孩子,我覺得亦是如此,雖然執行起來真的很難,畢竟那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流淌和咱同脈相連的血,誰不想把最好的留給自己奶大的娃?但是至少,

我們不要把孩子當作小祖宗伺候。

☆ 便宜養娃、經濟育兒,精簡主義

前幾天和同事吃飯,一同事姐姐提出了“便宜養娃”的理念,我深表贊同。

她說的“便宜養娃”,我的理解就是“經濟育兒”。不要不顧成本下血本,而是要“斤斤計較”,在成本可控的範圍內,用最高性價比“窮養娃”,重精神而輕物質。

比如,同事姐姐舉了個例子,在書籍繪本方面,不需要買太多,好的書籍值得反覆體味,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新發現。因此書不在數量多少,而在內容是否夠好,好的書,孩子感興趣的書,幾本就夠了。

以此類推,玩具、衣服亦是如此,多少小孩喜新厭舊,今天見了超市的遙控飛機,就忘了昨天剛買的遙控汽車。一通血拼下來,家裡幾十平米空間,全都是娃的物品,既花錢又佔地兒。

因此,在對待孩子的生活消費上,我們應該適當推行精簡主義,山不在多,有仙則靈;物不在多,有用才精。

而對於教育成本,亦是大道相通。

劇中琴琴媽吳佳妮為了培養家裡的好苗子琴琴,不顧家裡的經濟負擔,一門心思想變賣房產甚至貸款讓琴琴出國接受優質教育。

《小別離》:和孩子一起“斷舍離”,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教育需量力。翻翻我們年少的作文或日記,誰不曾大言不慚地寫過,我要當大……我要出頭……。可是,很遺憾,至少目前,絕大多數的“我”,都只是平凡人,但我們也很快樂。因此,

家長們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只要孩子健康長大,成為一個自食其力人、靠自己勞動創造財富、不傷天害理的好人,就夠了。至於其他的,順其自然吧。不用用力過猛,不要不自量力,不要把娃太當回事兒,更不要傾家蕩產培育娃。

對於眼下國內大熱的送娃出國留學,個人的想法是,未成年以前,孩子還是不要離開父母身邊,畢竟父母是他們的監護人,有義務照顧他們。所以,要麼一起走,要麼一起留。如果覺得國外好,又有條件,那麼全家喬遷移民;如果覺得國外好,但條件只夠一個人出去,那麼把孩子留在國內吧,等他18歲成年以後,由他來決定。孩子成年以前,可以試試全家出境旅遊或者給孩子報夏令營冬令營的方式,讓孩子短期出去看看。

脫離對孩子的過度依戀。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

童文潔每次和朵朵發生不愉快後,總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家閨女,朵朵是她在世界上唯一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是她最在乎最愛的人,是她全部的心血。而這,這便是依戀。因為過度的寄託和依戀,使得她們之間的矛盾更加容易激化,而每次爭吵又使得朵朵媽內心更受傷更失望。

《小別離》:和孩子一起“斷舍離”,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每天下班回來,樓下的廣場總是有一堆孩子在玩耍,但看娃的總是爺爺奶奶輩,很少有年輕的爸媽,畢竟那個時間點,他們要麼還在辦公室賺奶粉錢,要麼還在回家的路上。這其中,就有一個退休的鄰居老阿姨,住不慣南方,但沒辦法,為了幫兒子帶娃只能將就,她計劃著等到孫子上了幼兒園,兒子生活也安定了,自己就回老家和老伴安享晚年。每每看到這樣一群年邁的老人,推著嬰兒車溜娃,心裡不免一陣發酸——

我們為什麼要養娃?

我問爸媽,他們說:傳宗接代。

我問孩子爸,他說,因為大家都得生,我們遲早都要生。

我問自己,嗯,除了自己確實喜歡小孩子以外,其他的好像沒有什麼不同。

還好,大家都想通了,我們養娃,已經不再是為了防老。

畢竟,如今大都市的生存現狀——家家啃老、人人自危,養兒防老的傳統因為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已經很難再延續,對於很多幫孩子買房、買車、帶娃的父母而言,與其依靠孩子,不如依靠日漸成熟的養老保險和養老院。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

☆能陪你到老的不是兒女, 只有老伴兒

中國人喜歡管另一半叫“老伴兒”,我認為這個稱呼相當到位。我一直堅信,我們每個人本質上都是煢煢獨立的個體,一個人來,一個人去。如果真的有陪伴,那麼通常情況下,這世上能陪你走到老的不是父母,更不是兒女,而是老伴——老來陪伴。

《小別離》:和孩子一起“斷舍離”,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常常看到媽媽社群裡,有媽媽們吐槽,自打娃兒出生以後,母愛氾濫的她們一門心思放在孩子身上,不僅忽略了自己的容顏,擱置了往日的愛好,也不再和老公約會,甚至還沒有了夫妻生活,這樣的案例似乎並不罕見。初為人母人父的我們,很難不對眼前新鮮的小生命給予最高的重視,但是在娃稍大點以後,我們應該多留點時間給二人世界,迴歸夫妻關係。

雖然說,我們不應當過度依戀任何人,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應保持獨立的自我。但是如果一定要依戀,與其依戀兒女,不如把依戀投射到另一半身上。因為,維護好夫妻關係,是維繫親子關係乃至家庭關係的重要基礎。夫妻關係才是最核心的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