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替孩子對你說:請你放手!

前幾天,Professor讀了一本名叫《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的書。在書中,作者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而不幸的家庭,則都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人。

Professor深以為意,在中國,很少有父母與子女能真正相處融洽,就是因為中國的親子關係還是以控制與被控制為主。親子兩方長期處於敵對狀態,誰也不願意退讓一步。

曾有人說過:“父母的控制慾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驗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麼?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今天我替孩子對你說:請你放手!

Professor也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父親,因為孩子小時候被人販子拐過,於是,在孩子被找回來以後,無論孩子在哪,他都會陪在孩子身邊。孩子上小學、初中,他每天都堅持去接送,每天都要把孩子親自送到教室裡,後來孩子去城裡上了高中,父親竟然辭了工作,在兒子高中門口擺起了小攤,只為了和孩子寸步不離。

可是這麼深沉的愛,在孩子那裡卻成為了巨大的負擔,孩子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在父親的視線範圍內。他能感覺到父親的愛,可是這種帶著深深的控制感的愛,讓他壓抑,讓他窒息,他這一生從未有哪一天,能感覺到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也許,沒有那麼多控制,父母和孩子才能更輕鬆。想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迫切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控制慾。

Professor說:如果真的想要孩子獨立行走,請給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利,放下自己的擔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

1、學會信任孩子

很多家長控制孩子是一個潛意識裡的事。他們不知道自己在控制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控制孩子,控制孩子更像是他們的本能一樣。

但是,Professor卻認為控制孩子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我們其實並不相信孩子。我們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處理好這樣或那樣的事,我們不相信孩子對事情的判斷,所以,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所以,直接控制他們的行為便成了讓我們放心的最好捷徑。

孩子的內心很脆弱,但同時又蘊藏著巨大的潛能。

Selina就是一個很敏感的小姑娘,有一次,媽媽誤會她跟奶奶頂嘴,讓她立刻給奶奶道歉。

Selina的眼睛當時就紅了,她委屈的說:“媽媽,我並沒有做錯什麼啊。”

她的眼睛水汪汪的,眼淚馬上就流出來了,“媽媽,我真的沒有錯,是奶奶誤會我了。”而媽媽卻執意讓孩子道歉,絲毫不聽孩子的解釋。

有時候,大人以為讓孩子道個歉只是小事一樁,可是,這些小事卻也足夠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給孩子多一些的信任,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讚美的動作,都是對孩子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在你認為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依然可以給孩子解釋的權利,並且選擇相信他。

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少給孩子一些限制。要記住最好的教育依舊來自於可以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好的教育依舊是趨於民主,平等,獨立,相互尊重的教育。

2、放手讓孩子獨立

很多家長一方面期盼著孩子快快長大,能夠獨當一面;一方面又害怕孩子長大,太過獨立,脫離了自己的掌控。

很多父母控制孩子是因為他們不想失去孩子,在他們心裡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一旦分離孩子就不再屬於自己。

很多家長都愛說:“你還小呢,別動這個。”

“你看你衣服穿的亂七八糟的,讓媽媽來幫你。”

“別怕,有媽媽呢。”

……

很多家長都願意大包大攬的為孩子掃清前路的障礙,來當孩子遮風避雨的屋簷……可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啃老族難道不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形成的嗎?從小到大,他們都被父母用愛的名義控制著一切,當他們成長為一個具有法定權利的社會人時,他還是離不開父母的庇護,仍然需要父母的控制才能生活下去。這就是一代啃老族的成長史。

Professor要告訴各位:放手讓孩子獨立,要求家長們在孩子小時候,就鼓勵孩子去嘗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起,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

對於孩子獨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結果無論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充滿信心。

3、學會抑制自己的控制慾

曾有一本書中說過:有些人習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卻一點都意識不到這些行為的破壞性。當你遇到這些試圖控制你的人時,你的個性就被“抹殺”了。

我們見過太多太多這樣的畫面:

一個孩子想要自己動手拿勺子吃飯,父母瞬間奪過勺子喂他吃。

一個孩子叼著牙刷往前跑,爸爸媽媽擔心的追在後面保護著。

一個孩子用剪刀剪紙,媽媽擔心極了,緊緊握著孩子的手一起剪。

……

很多父母以愛之名,控制著孩子的行為,他們一步一步的把孩子變成自己心目中所想的樣子。可是,那樣的孩子該怎麼做他自己呢?

所以,我們不要再打著愛的旗號來控制孩子了。這會讓孩子活得很痛苦。他們一方面知道父母的出發點是為自己好,很多時候不好意思反抗父母的不當做法,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受不到這種“好”帶給自己的美好體驗,極力想掙脫父母的牢籠。

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要過多的控制他,要抑制自己的控制慾。父母應該做的是正確的引導他,讓他能夠做自己,而不是為了滿足內心私慾,抵抗作為父母的不安全感。

控制慾太強的父母,孩子往往生活壓力更大,做事情的時候更容易畏首畏尾,容易缺乏創造力,更難有所成就。所以,愛不是控制。

小別離中有一句話說的很棒,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走向別離。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毛主席曾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Professor說:有足夠的空間,孩子才能大有作為。所以,請你放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