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飲三杯:《聊齋志異》里的酒文化!

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遙遠的古代,先民們就非常重視禮。《禮記·曲禮上》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蹲節退讓以明禮。”

幾乎在所有關乎禮節的場合中,我們都能看到酒的出現,就像古人所說的“非酒無以成禮,非酒無以成歡”、“有禮之會,無酒不行”。酒本身就是為禮服務的,因此飲酒理所當然更要有一定的禮節,這就是所謂的“酒禮”。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最初的時候,酒禮相當之繁瑣。《儀禮·鄉飲酒禮》詳細地規定了鄉飲酒中的禮節,此錄其一段:

“賓降洗,主人降。賓坐莫爵,興辭。主人對,賓坐取爵,適洗南,北面。主人阼階東,南面辭洗。賓坐莫爵於篚,興對。主人復阼階東,西面。賓東北面盥,坐取爵,卒洗,揖讓如初,升。主人拜洗。賓答拜,興,降盥,如主人禮。賓實爵主人之席前,東南面醉主人。主人阼階上拜,賓少退。主人進受爵,復位,賓西階上拜送爵,薦脯釀。主人升席自北方,設折俎,祭如賓禮。不告旨。自席前適阼階上,北面坐卒爵,興,坐莫爵,遂拜,執爵興。賓西階上答拜。主人坐莫爵於序端,阼階上北面再拜崇酒,賓西階上答拜。”

這段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完整的賓主間相互敬酒的過程,其繁瑣程度令人咋舌。但即使繁瑣,飲酒者也必須遵守;如果不遵守,就不符合禮節,而失禮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如此繁瑣的酒禮逐漸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後的酒禮,尤其是在民間的宴飲中,酒禮已經變得非常簡單明瞭,《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禮即是如此。但酒禮即使再簡化,也有其固定的程式,並且會在漫長的時期裡一直延續下去。這一方面是區分尊卑長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與中國人講究禮讓的傳統有關。酒禮主要分敬酒的禮節和飲酒的規範。

1、敬酒

在酒宴上,斟酒而飲謂之“行酒”,遍飲一輪謂之“一行”,也叫“一巡”;主人向客人敬酒謂之“酬”,客人回敬主人謂之“酢”,客人之間相互敬酒叫做“旅酬”。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聊齋志異》中有很多關於“行酒”與“酬酢”的描寫,例如卷一《嬌娜》:“又命以巨觴行酒,三更始罷。”卷三《黃九郎》:“酒數行,欲辭去;生捉臂遮留,下管鑰。”卷五《蓮花公主》:“酒數行,笙歌作於下,鉦鼓不鳴,音聲幽細。”卷三《胡氏》:“於是酬酢甚歡,前隙盡忘,命羅酒漿,遍犒從者,上下歡慰。”卷三《庚娘》:“王喜,具酒對酌。庚娘執爵,勸酬殷懇。王漸醉,辭不飲,庚娘引巨碗,強媚勸之,王不忍拒,又飲之,於是酣醉。”卷四《胡相公》:“於是酬酢議論,意氣頗洽。鱉羞鹿脯,雜以薌蓼。”

普通敬酒常以三杯為度。之所以以三杯為度,是因為“三”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圓滿之意,《史記·律書》曰:“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聊齋志異》中,也描寫了很多敬三杯酒的情形:卷二《陸判》:“俄負判入,置几上,奉觴酹之三。”卷十《劉夫人》:“生惶惑,屢審閥閱。笑曰:‘再盡三爵告君知。”卷十一《陳雲棲》:“酒數行,生辭已醉。白曰:‘飲三觥,則雲棲出矣。”另外,敬酒時為了表示客氣或尊重,一般還要說上幾句敬酒詞,例如卷二《鳳陽士人》:“俄頃,設酒果,麗人酌曰:‘鶯鳳久乖,圓在今夕,濁醪一筋,敬以為賀。’士人亦執盞酬報。”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在酬酢之間,還有許多更具體的禮節。比如: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主人飲盡,客人也應當乾杯等等。《聊齋志異》卷十《神女》中,米生入壽宴的遭遇就描寫了這些禮節:

無何,兩少年出逆客,華裳炫目,丰采都雅,揖生人。見一叟南向坐,東西列數筵,客六七人,皆似貴胄;見生至,盡起為禮,叟亦杖而起。生久立,待與周旋,而叟殊不離席。兩少年致詞曰:“家君衰邁,起拜良艱,予兄弟代謝高賢之見枉也。”生遜謝而罷。遂增一筵於上,與叟接席。未幾,女樂作於下。座後設琉璃屏,以幛內眷。鼓吹大作,座客不復可以傾談。筵將終,兩少年起,各以巨杯勸客,杯可容三鬥;生有難色,然見客受,亦受。頃刻四顧,主客盡釂,生不得已,亦強盡之。

在這裡,米生參與長者的壽宴,按照禮節,米生應當先向長者跪拜,而長者也應當離席遜謝,因此,米生才“久立,待與周旋”,但是老翁卻“殊不離席”。老人的兒子代其解釋了原因:“家君衰邁,起拜良艱,予兄弟代謝高賢之見枉也。”省卻了跪拜的禮節,於是“遂增一筵於上,與叟接席”,也就是讓米生坐了次席。在飲酒過程中,“主客盡釂”,米生雖然苦於酒杯太大,但是既然主人和其他客人都滿飲了,自己要是不乾杯,那就極不禮貌,因此“生不得已,亦強盡之”。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筵席制下,若主人或尊者離席敬酒,飲者需要用“膝席”、“避席”、“避席伏”的禮節來表示謙讓和對敬酒者的尊重。“膝席”是指跪在席上,直起身子,亦名“長跪”;“避席”是指離席起立,以示敬意;“避席伏”不但要離席,還要伏在地上。“膝席”、“避席”、“避席伏”是三種程度不同的席間禮節,什麼時候使用哪一種,要看飲者和敬酒者之間的關係以及身份差異,如果使用了不合適的禮節,往往會鬧出亂子。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灌夫罵座”就是因此而起:“(眾人)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徐半膝席。灌夫不悅,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武安侯和魏其侯在爵位上是平級的,按照禮節來說,二人敬酒時,飲者的回禮也應當一樣。但是當時武安侯正炙手可熱,賓客對其阿談奉承,紛紛採用了最隆重的回禮一一“避席伏”;而當魏其侯敬酒時,因為他已經失勢,只有故人還“避席”,其他賓客只是冷淡地敷衍一下,“半膝席”而已。灌夫正是看不慣他們這種勢利小人的醜惡嘴臉,再加上自己敬酒時武安侯傲慢無禮,才藉著酒勁罵座的。

對“膝席”、“避席”、“避席伏”的禮節,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多有描述一一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卷五《蓮花公主》:生悵然若痴,即又不聞。近坐者躡之曰:“王揖君未見,王言君未聞耶?”生茫乎若失,忪儸自慚,離席曰:“臣蒙優渥,不覺過醉,儀節失次,幸能垂宥。然日旴君勤,即告出也。”

卷七《仙人島》:“(桓)因而殷勤置酒。又從容而言曰:‘僕有二女,長者芳雲,年十六矣,只今未遭良匹。欲以奉侍高人,如何?’王意必採蓮人,離席稱謝。”

卷十《仇大娘》:“(大娘)乃執爵而言曰:‘我苦爭者,非自利也,今弟悔過,貞婦復還,請以簿籍交納;我以一身來,仍以一身去耳。’夫婦皆興席改容,羅拜哀泣,大娘乃止。”

卷十《五通》:“聞萬生名,堅請過諸其家。恐萬有難詞,隱不以告。盛筵既罷,妝女出拜客,年十六七,是好女子。萬錯愕不解其故,離席傴僂,某捺坐而實告之。”

卷十二《桓侯》:“桓侯曰:‘當報以良馬,且將賜以萬金。’彭離席伏謝。”

文中的“離席”、“興席”,即是“避席”之意;而“離席傴僂”、“離席伏謝”,則相當於“避席伏”。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2、飲酒

古代飲酒大致有四個步驟:拜、祭、啐、卒爵。拜,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祭,就是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的生養之德;啐就是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卒爵,即“浮白”,也就是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聊齋志異》中常用“酹地”、“奉觴酹之”、“把酒灌地”等祭奠的動作指代飲酒規範中的“祭”。比如卷一《王六郎》:“許姓,家淄之北郭,業漁。每夜,攜酒何上,飲且漁。飲則酹地,祝雲:‘河中溺鬼得飲。”卷二《陸判》“朱笑起,徑去。居無何,問外大呼曰:‘我請髯宗師至矣!’眾皆起。俄負判入,置几上,奉觴,酹之三。眾睹之,瑟縮不安於座,仍請負去。朱又把酒灌地,祝曰:‘門生狂率不文,大宗師諒不為怪。荒舍匪遙,合乘興來覓飲,幸勿為畛畦。’乃負之去。”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而飲酒規範中的“卒爵”,在《聊齋志異》中常稱為“釂”或“促釂”:

卷一《嶗山道士》:“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王自思: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遂各覓盎盂,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卷三《汪士秀》:“但聞黃衣人曰:‘今夜月色大佳,足供快飲。’白衣者曰:‘此夕風景,大似廣利王宴梨花島時。’三人互勸,引釂浮白。”卷三《小二》:“然後握丁登榻,煮藏酒,檢《周禮》為觴政:任言是某冊第幾葉,第幾人,即共翻閱。其人得食旁、水旁、酉旁者飲,得酒部者倍之。既而女適得‘酒人’,丁以鉅獻引滿促釂。”

這幾則故事中的“釂”、“引釂浮白”、“促釂”,都是飲盡杯中酒的意思,亦即“卒爵”。

運營/默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