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醫而生——《協和人說健康》來了

北京東單九號院,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所在地。百年來,從這裡畢業的莘莘學子,已成為中國醫學界的脊樑。現在,他們又彙集在這裡,為每一位中國老百姓,用平實簡單的語言,做負責任的醫學科普。

为医而生——《协和人说健康》来了

《協和人說健康》終於和大家見面了。

雖然發表論文和專著對我們這二十多個編委來說都不是新鮮事,但這一次,真的有點緊張。

我們為何而出這本書?

我們為何而做健康科普?

我們很幸運也很不幸的生活在一個營養過剩、醫療過剩、信息也過剩的時代。冰箱裡塞滿了食品、櫃子裡裝滿了藥品和保健品、手機裡也不斷刷出各種各樣的健康養生小品。然而,每次自己或親友生了病,我們還是往往不知所措 -- 這時候有個靠譜的醫生朋友,或者乾脆自己或家人就在醫院上班,就成了人人嚮往的事。然而現實往往很骨感,靠譜的醫生在哪裡都是稀缺資源,越需要的時候還偏偏越是聯繫不上 —— 一想到去醫院排隊掛號看門診,往往連抱著病軀出門的勇氣都沒了。

寡人有疾,該就醫否?何處就醫?

… … 這真的是個問題

健康自古以來就是個奢侈品,也只有當人類初步解決了生存和吃飯問題,壽命大大超出了繁衍後代的年齡極限後,健康這個理念才得以廣泛普及。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擁有一個可以全天候24小時隨時提供諮詢和服務的私人醫生也只是少數人的特權。因此,通過各種途徑瞭解健康和疾病的基礎知識、具備基本的健康素養、以至於掌握一些慢性病和突發情況的預防和診療常識,就成為了現代社會公民的必備技能,也是健康科普的初心所繫。

然而健康科普談何容易?一篇好的健康科普,需要主題鮮明、言之有物、深入淺出、舉重若輕,不僅讓人喜歡看、看得懂、還得看了有收穫。在短短几百字裡,需要把複雜的醫學知識體系中最關鍵的信息傳播給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的普通人,其難度並不亞於撰寫任何一篇學術論文。兢兢業業未必能出精品,但粗製濫造一定出不了精品。東單九號院公眾號創建以來,除了開始1個月多外,常規保持每週一篇的發帖速度,已經幾乎是我們這二十多個兼職編委的能力極限。從選題到審稿,從編輯到配圖,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作者數十年的寒窗苦讀、臨床實踐、和從千萬患者身上學來的經驗和教訓。

每當我們看到留言裡面有人留言:“感謝作者!從來沒有醫生講的這麼明白,您這樣一說我終於搞懂了!”。那份開心真的難以描述。雖然這些付出並不能賺錢、不能評先進、更不能升職稱,然而對任何一名醫生而言,能用一生所學幫助更多的人,其中的價值是用金錢、榮譽和地位無法度量的。

醫生者,為醫而生。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乃人生不可辜負之重;

懸壺濟世、服務大眾,乃協和不敢忘卻之心。

感謝人民衛生出版社劉彬編輯和張旭主任的辛勤工作使此書得以順利出版,還特別感謝妙筆生花的畫師為本書精心繪製了全套插圖。更感謝一直以各種方式支持我們“東單九號院”健康科普微信公眾號的近二十萬粉絲,你們的點贊、評論和打賞就像是烈日勞作下的幾縷清風,或是荒漠獨行中的一股清泉,使我們覺得所有這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医而生——《协和人说健康》来了
为医而生——《协和人说健康》来了为医而生——《协和人说健康》来了
为医而生——《协和人说健康》来了

(左右滑動可查看本書部分內頁)

为医而生——《协和人说健康》来了

東單九號院

面向大眾普及的醫學資訊

來自東單三條九號的校友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出品人:九號院健康理事會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給親朋好友及朋友圈!

“東單九號院”只做科普,不做診療。如有疾病,請儘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