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若赵国继续采用廉颇坚守耗敌之策,结果会怎样?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的一次决战,战争结果以赵国惨败而告终。战前,赵国被认为是当时唯一能与秦国匹敌的强国,但是此战过后,赵军几乎全军覆没,秦军坑杀了赵国降卒40多万人,大大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抗衡秦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赵国大将廉颇多次出战被秦军击败,于是他决定依托有利地形,筑起高墙,坚守不出,试图以逸待劳拖垮秦军。针对试图打消耗战赵国,秦国也从国内召集百万青壮,疏通通往前线的要道,包括陆路和水路,源源不断往前线运粮。于是,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长期对峙。后来的情况,大家众所周知,秦国散布谣言,称他们只怕大名鼎鼎的赵括,不怕廉颇,而赵王自身也对廉颇只守不战的策略相当不满,听闻此话后,于是派遣赵括取代廉颇。赵括自持深通兵法,主动率军出击,结果被秦军包围后歼灭,自己也在突围中阵亡。

长平之战,若赵国继续采用廉颇坚守耗敌之策,结果会怎样?

历史上,对赵括的评价主要是“纸上谈兵”,认为赵王正是派遣了没有带兵经验,只会对兵法夸夸其谈的赵括去主动出击,才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不过假如赵王继续让经验丰富的廉颇坚守不出,消耗秦军,战局会不一样吗?

长平之战,若赵国继续采用廉颇坚守耗敌之策,结果会怎样?

一、大家知道,消耗战主要是拼一个国家的国力。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道,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多人多,资源丰富,而日本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终究是一个小国,其资源匮乏,缺乏人力财力,无法长期支撑其侵略战争。因此长久下去,抗战的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在古代,评判一个国家的国力,一是看人口,二是看生产力,而生产力最主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对照当时秦、赵两国的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耕战”被确立为秦国的国策,平时士兵们卸甲归田进行耕种,一旦发生战事,士兵拿起武器就上战场,而严厉的法制保证了国家机器强有力的运转,使得国力大增。而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但是赵国的改革主要偏向于军事、国家制度和商业,较少涉及农业,一般来说赵国士兵只负责征战,不负责耕种。因此赵国的农业水平明显落后于秦国。

二、在对峙阶段,秦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由于其长期坚持耕战国策,国内粮食储备丰富,并且秦国举全国之力支持前线部队,包括派遣大量青壮年进行运粮工作,修理道路,同时还进行水路运输,使得后勤保障效率大大提升。而赵国大将廉颇坚守不出的本意,是指望远道而来的秦军因为缺粮而速速退军,而自身却没有进行持久战的准备。据史书记载,廉颇为了迷惑秦军,在山腰上用黄沙、牛皮和苇席筑起一座座“粮仓”,夜间令士兵将黄沙倒入“粮仓”中,以示粮草充足。当时赵国大部分青壮年都在支援长平前线,国内缺少劳力耕种,战争长期下去,军队面临着无粮而崩溃的窘境,因此不得已暗地里向齐国借粮。

长平之战,若赵国继续采用廉颇坚守耗敌之策,结果会怎样?

三、消耗战拼的是耐力,在对峙后期,赵国明显力不从心,其当时的国力已经无法继续支撑廉颇继续坚守,前线几十万的士兵所需要的粮食对赵国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秦国虽然也在勒紧裤腰带,但后勤状况明显比赵国要好很多。因此,对于当时赵国君臣来说,坚守不出长久下去必定饿死,主动出击不一定会落败,况且赵国军队的实力不亚于秦国,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拼死一战。不过,赵国国君错就错在听信秦国谣言,派遣当时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替代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而赵括面对的秦军主将正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战神白起,因此赵国的惨败也在情理之中。

终上所述,赵国如果继续在长平继续坚守不出,以当时的国力,长期下去十有八九会被秦国拖垮,若派遣经验丰富的将领而不是赵括领兵出击,也未必会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