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曾被蔣介石作爲黃埔軍校的教材治軍育德,轟動一時!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的書信上寫: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

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這套書曾被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治軍育德,轟動一時!


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曾國藩從小並非天資聰穎,但凡事卻肯下死功夫,有著極強的韌勁。

曾國藩是一個很喜歡寫信的人,尤其是家信。

他流傳於後世的家書,光通行的本子就有八卷之多。

家書裡包含其內容上至經邦緯國、濟世救民之道的闡發,中及進德修業、讀書求學方法的指導,下至人際瑣事處理和家庭經濟生計的經驗建議。

可謂事無鉅細,纖悉無遺,生動地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及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蘊含了其處世應變的哲學體悟和思想精髓。

南懷瑾先生曾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由此也可見這套家書的珍貴性以及對後世後代的教育性。


這套書曾被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治軍育德,轟動一時!


曾國藩家書中曾談到一切成就的基礎,便是“言之有物,行之有恆”。

他一生無論遭受怎樣艱難惡劣的境遇,都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好學不倦的意志、高尚廉潔的人格、謙虛誠篤的態度、知人善任的器量,或腳踏實地苦幹,或不顧艱險挺身而出。


這套書曾被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治軍育德,轟動一時!


毛澤東曾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的信裡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此一句話也可見毛主席對曾國藩先生的佩服與尊敬之心,可謂昭然若揭。

蔣介石也在青年時讀曾氏書信、奏摺,參悟到受用一生的政治智慧和軍事謀略。

梁啟超在成家時讀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

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

這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

所以有人說曾國藩家書,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

由中華文化講堂出版的《文白對照曾國藩家書全編》,一共四冊。

這一套書籍,參考了市面上多種通行本,嚴格校勘原文,進行了細緻的標點斷句,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儘可能完整的呈現了原文的風采。

這個選本,共收錄曾國藩家信一千二百多封,對治學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讀來很有益處,句句皆為“藥石之言”。


像“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用盡。”

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修身、治家金句,都出自《曾國藩家書》。

當榮華富貴時,關於自身修養、持家操守,曾氏告誡兒子:

凡人多願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

別人向他請教求學宗旨和方法時,他說:

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為?

何必藉助於人?我欲仁而斯仁至矣。

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能得而御我哉!

曾國藩深知凡事不可太盛,太盛則虧。

家書中一再強調的勤儉、低調、隱忍,這也是曾家長盛不衰的原因。

他懂得在逆境中頑強,在順境中謹慎。

短短書信言語,透露著他謀略之深、顧慮之全。

很多話看似平淡無奇,做去卻往往受用無窮。


曾國藩的一生,謙虛誠實教子有方。

他的兒子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

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他的孫輩也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

曾孫輩又出了曾昭掄、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

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曾國藩也強調: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常,正是恆。結合自己的讀書感悟,他又對兒子說:“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讀書如此,萬事莫不如此。


唐浩明評價《曾國藩家書》說:這是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的心靈世界的袒露。

沒有人天生就卓越出眾。

所以拜強者和聖賢為師才是自我增值的捷徑。

而我們只需花一點時間閱讀,或許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


這套書曾被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治軍育德,轟動一時!


曾國藩曾有云: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

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