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16位皇帝,爲什麼叫「明十三陵」?

用戶7009047862


眾所周知,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滅國,經歷了276年的風雨變遷,以及16位皇帝的統治。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北京的明朝皇家園陵被稱為“明十三陵”,意在說明葬於此陵的皇帝只有十三位。那麼堂堂大明朝有哪三位皇帝沒有葬於皇陵呢?而十三陵為什麼沒能成為他們最後的歸宿呢?下面有書君為大家一一作答。


一、朱元璋因沒有建立十三陵而沒有葬於十三陵。


十三陵乃明成祖朱棣下令建築的園陵,那時,朱元璋早已駕崩,葬於南京,因此,不可能葬於十三陵了。如果遷墳移墓的話,不僅工程浩大,還勞民傷財。如此一來,就更不可能葬於十三陵了。


而且,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是定都南京,直到眀成祖朱棣時期,才遷都北京。因“戀家”的緣故,朱元璋想永久陪伴自己的故鄉,因此,他選擇葬於南京的明孝陵,而非北京的十三陵。



二、朱允炆退位後下落不明,無緣下葬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作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其實是有些運氣的。因當時太子朱標不幸病逝,才輪到朱允炆榮登大帝之位。然而,朱允炆羽翼未豐,便想利用削蕃制度來鞏固帝位,結果適得其反,惹得群臣不滿,奮起反抗。最終,眀成祖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登上帝位。


建文帝被奪去帝位後,不知所蹤,關於他的各種留言紛至沓來,有說他出家的,有說他葬身火海的。總之,他的去向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建文帝因下落不明,因此也葬不到皇家園陵去,更別提十三陵了。



三、朱祁鈺由皇帝變親王,因此不能葬於十三陵。


景泰帝朱祁鈺最初本是親王,當時的皇帝是哥哥朱祁鎮。後朱祁鎮御駕親征被俘,對方藉此要挾明朝投降,哪知朝廷不吃這一套,直接擁護朱祁鈺做了皇帝,後朱祁鎮被放,然而此時朝中大局已定,已然成為朱祁鈺的天下。無奈,朱祁鎮退位讓賢,成為太上皇。


風水輪流轉,八年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藉此發動宮廷政變,臥於病榻的朱祁鈺哪是哥哥的對手,輕輕鬆鬆便被奪去了帝位。


再次黃袍加身的朱祁鎮,有了之前的教訓,馬上將已經不堪一擊的弟弟削為親王,並軟禁起來。不久,朱祁鈺病逝。


朱祁鈺病逝時,是親王身份,而非皇帝,因此不會葬於十三陵。



十三陵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給了後世研究明朝這段歷史的依據,更是反映了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因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生活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也為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首先,請各位來看看十三陵裡各家皇帝的位置圖:

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愛南京,只葬南京”

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老朱當時開國後是在南京定的都,那會兒北京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試想,老爹死了,怎麼可能去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當年喊出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的口號,死時葬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奪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讓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小小朱,即他的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開啟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這時候,小小朱的叔叔們坐不住了,你這小毛孩憑什麼啊,而且剛當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們這些叔叔弄得很慘,於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個“靖難之役”把侄子打下臺,自己做皇帝,並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開始了他的首都時代(也是房價高漲的時代!)

而被打下臺的建文帝在掩護下成功逃脫,從此之後不知所終,作為叔叔的朱棣出於關(sha)心(ta),自當上皇帝就開始一直尋找侄子的下落,其實是為了斬草除根,但都無果,於是,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蹤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兒!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兩位皇帝,估計大家都會很容易的想到他們不葬北京,但這第三位,相信就鮮有人知道了,他是誰呢?

就是他朱祁鈺!

前段時間一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朱祁鈺是誰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眾所周知,當年本來是他哥哥朱祁鎮做皇帝的,是為“明英宗”,結果這皇帝年輕時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已經打到國境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本來皇帝御駕親征沒啥,還能鼓舞士氣,但英宗這次的親征卻在太監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成了一次“鬧劇”,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獲,成了“俘虜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當時朝野振動,皇帝都被抓了,國家咋辦啊!不過咱中國古代歷來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著呢,眼紅著呢。於是,經過商議,由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來,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打破了瓦剌的進攻,英宗也被放了回來,再之後,通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又從當時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奪回了皇位。

哎!奪就奪了唄,可英宗要奪的“徹底”,咋徹底啊?就是把朱祁鈺當皇帝后開始在十三陵裡修建的陵寢也給“奪”了,搬走了,“你以後都不是皇帝了,不準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於是,本來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就被哥哥朱祁鎮給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爺規格下葬。

所以,明朝雖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都沒有被葬在十三陵裡。


宮殿君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名,建立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明朝一共延續了276年,在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景山上吊自殺以後,明朝的統治才正式宣告結束。


在這276年裡明朝一共傳位16位皇帝,他們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景帝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明十三陵是明朝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開始修建(每個皇帝登基的時候就會給自己修建墓地),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依次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所以還有三位皇帝並沒有被葬在明十三陵之,他們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鈺。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病逝的時候被藏在了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的明孝陵之中。



明惠帝朱允炆,由於毫無治國經驗,一直自己理想中的仁政,實行削藩政策時導致燕王朱棣造反,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接打到了南京城,燕軍進入京城後進行了一場混戰,混戰中南京城皇宮發生大火,大火過後之後只找到了幾具屍體,朱允炆就此不知所終,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有人說他燒死了,有人說他在那場大火中逃走了,無從考證。但是史料記載萬曆二年十月,小時候的明神宗朱翊鈞突然向首輔張居正問到朱允炆的下落時。張居正的回答是:“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張居正也認為朱允炆是在大火中逃走了,所以朱允炆被葬在哪裡了,至今也是一個迷。


明景帝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哥哥明英宗朱祁鎮登上皇位之後朱祁鈺就被封為了郕王,1449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嚮明朝進貢邀賞,宦官王振在分撥賞賜的時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瓦剌部落開始騷擾大舉騷擾內地,也是在王振的煽動蠱惑下明英宗朱祁鎮披掛親征,此次由於準備不足,組織不當導致明英宗北征瓦剌慘敗,最終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國不可以一日無主,明英宗被俘後,為了安撫民心穩定局勢,孫太后在於謙等大臣的勸諫下決定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就這樣當上了皇帝,他當上皇帝后勵精圖治,慢慢的改變了明朝混亂的局面,是一代中興之主。

他當皇帝的時候除了治國之外還一直在想辦法把自己的哥哥朱祁鈺從瓦剌人手裡撈回來,萬萬沒想到的是最後終於把自己哥哥明英宗撈回來了,明英宗卻在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取了明景帝的皇位,明景帝被廢為郕王軟禁在西苑,沒過多久明景帝就去世了,年終30歲。

明景帝死後明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就把他以王族的規格長在北京市郊金山口的景泰陵。


三水木兮


這個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明十三陵是哪些人的陵,分別是:)、(明

)、(明)、裕陵()、)、)、)、)、(明)、定陵(明)、(明)、)、)。



十三陵起止分別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成祖永樂朱棣和最後一個皇帝思宗崇禎朱由檢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其他的三個呢?

十三陵其實全稱應該叫“明北京十三陵”,因為除了北京,在南京也有個明陵,就是大明鼎鼎的南京明孝陵,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



其次,第二個皇帝惠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被他的叔叔朱棣所滅,下場到今天也是個迷,所以自然沒有沒有陵寢。

另外,明英宗朱祁鎮當年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擄走,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以國家為重,擁立明英宗的弟弟代宗朱祁鈺為帝。後來英宗奪門之變復辟後,把朱祁鈺在天壽山的陵寢搗毀,只將他以王爵的身份下葬。這個代宗在歷史上基本就沒有什麼痕跡了,只是因為他的年號是景泰,而給後世留下了景泰藍這樣一個流傳後世的工藝品名稱。



這樣,明朝16個皇帝,除了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建文帝和代宗沒有陵寢,剩下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就全在北京了。


真歷史


雖然說明朝有16位皇帝,但是明十三陵裡邊確實只有13位皇帝啊,所以就叫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那麼不在裡面的三位皇帝都是誰呢?

朱元璋

第一個不在裡面的皇帝居然有太祖皇帝,是不是不可思議呢?其實也不用太驚訝,因為明十三陵在北京,而不在南京,朱元璋做皇帝是在南京做皇帝,死後也是葬在了南京,所以不在裡面不是很正常嗎?難道還要遷葬不成?

在古代皇帝是不可能遷葬的,挖當朝皇帝的墳墓誰敢做,必死無疑!所以朱元璋就沒有搬進明十三陵。

朱允文

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靖難之役之後他就神秘失蹤了,據說逃到了海外,鄭和七下西洋都是為了秘密尋找建文,但是都沒有找到,甚至後世都不知道朱允文到底去了哪裡,死在了哪裡。

其實,就算找到了,朱允文也不見得會進明十三陵,因為朱棣稱帝后根本不承認他的皇帝位置。雖然起兵的時候打著靖難的旗號,但是那畢竟是假的。

朱祁鈺

也就是景泰帝。景泰帝登基於明英宗正統帝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也先俘虜後,但是好景不長,他這個皇帝畢竟是被臨時推上去暫代的,自己也命短,在自己時候英宗居然奇蹟般復辟了!

復辟之後的英宗也同樣和朱棣一樣不承認景泰帝的皇帝位置(你丫的暫時替代我做皇帝還上癮了,不知道把皇位主動還給我!),還把景泰帝給遷出了明十三陵。


就這樣,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十三位皇帝在明十三陵中,所以它叫明十三陵!


夢三七夜


明代的確有十六個皇帝,但葬在北京十三陵的卻千真萬確只有十三位。

明朝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從應天府(南京)遷都北京的,死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直至駕崩都未遷都,也不知遷都的事,明孝陵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一座(去看看陽山碑材就明白了),為掩飾自己奪位之醜大興土木修孝陵的朱棣不論出於輿論考慮,或財政考慮(超長超寬超重的陽山碑材就是因為運費太高被扔在半路上的),也不可能把這座明代第一座真正的帝陵(在他們之前還有為朱元璋父祖輩修的、位於泗州(州治在今洪澤湖底,陵墓位置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的三座明祖陵和位於鳳陽的一座明皇陵)從南京遷移到北京去。

永樂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直到崇禎十七年七月才被追復帝號,而崇禎本人三月十八日就自縊於北京煤山(景山),追復帝號的實施者是在南京即位的南明第一個皇帝弘光帝朱由崧,也就是說終明朝一世(如果不把南明算作明朝的話)只承認有十五個皇帝,不承認建文帝是皇帝,且建文生死不明,因此他根本就沒有陵墓。

景泰帝朱祁鈺系其兄英宗朱祁鎮被俘囚禁瓦剌時繼位,朱祁鎮回國後發動政變,景泰帝被降為郕王,死後以王禮葬於北京西郊金山。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追復景泰帝號,但並未遷葬,而只是將郕王墓就地擴建為景泰帝陵,這樣做一來是入土為安,一動不如一靜,二來也是考慮到財政問題,避免過於靡費,三來身為英宗嫡長子的成化帝篤信鬼神之說且為人寬厚,大約也不希望結下深仇大恨的父親和叔叔在九泉之下還纏鬥不休吧。

景泰帝其實生前已經開始修建陵寢,但死後因帝號被廢而未能入葬;而崇禎是英年因亡國而死,本來還沒來得及修帝陵,清軍入關後為安定人心,將他從速安葬於擴建後的田貴妃墓中,並草草改為後來稱作思陵的崇禎陵。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前後15座帝陵中只有景泰陵沒有的命名與眾不同,沒有用廟號+陵,而是用了年號+陵的格式,這是因為明代雖追復景泰帝號卻未上廟號,直到弘光帝繼位後才擬定了一個”代宗“的廟號,第二年弘光就滅亡了,清朝當然不會承認”偽皇帝“制訂的一切,於是景泰陵就只好這麼湊合了。


陶短房


明朝歷經12世,共計16位帝王

作為當下的知名景點,建築恢弘大氣,且埋藏有巨大財富

建國後,萬曆皇帝陵寢定陵由郭沫若主持發掘,出土文物令人歎為觀止,奈何由於保護不當,損毀嚴重,故而其餘陵寢都繼續保持著神秘感,未被髮掘

共計十六位皇帝的明朝,為何稱之為明十三陵呢?那三位哥們去哪兒了?


說來其實簡單,比如要聚會得買高鐵的老朱

朱元璋建國後,定都南京,並且,他頗有深意的為自己選了一個風水寶地,東吳孫權大帝的陵墓即在此處,且按照風水走向,孫權陵墓的位置相當於朱元璋的書童、門戶守衛,能夠讓東吳開國皇帝給自己作陪襯,老朱真是敢想敢幹

於是乎,這塊風水寶地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陵寢——今天的南京鐘山風景區

可是,待到他的四子朱棣同志篡位後,為了避一下老爹的鋒芒,二話不說就遷都北京,徹底遠離南京

所以,如果老朱想見見自己的繼承者們,還得搶張南京到北京的高鐵票才行得通

故而朱元璋是第一個不在十三陵中的明朝帝王

第二個未能進入的人,甚至連個像樣的墳頭都沒有

此人便是皇太孫朱允文,本來是堂堂正正當皇帝的人,只需要等老爹死了就能上位,算是含著金湯匙、攥著金餅出生的

可惜,老爹還沒等熬到當皇帝就掛了,本來沒希望的,但是爺爺拉了自己一把,朱元璋同志大筆一揮就立皇太孫朱允文為繼承者

後面的我們都知道,他的叔叔朱棣二話不說就奪了他的江山,不僅當不了皇帝,連王爺都沒得做了

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成迷,一說自焚於南京皇宮,一說逃遁不知去向,一說後來跟朱棣叔侄相見,無論是那種結果,朱允炆註定不能進入皇陵

一個應該進入皇陵的皇帝,一個知名度極低的人

正常來說,前兩個人不在明十三陵有情可原,那麼這第三個人就有些無奈了,他臨危受命,肩扛整個大明,在於謙的配合下,避免重蹈當年兩宋時期的覆轍,只是他的皇位來的著實有點尷尬了

作為當朝皇帝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原本安安穩穩的當個皇弟,只不過這個哥哥實在太過能作,打敗了仗不說,自個還被俘虜了

勉為其難當皇帝的朱祁鈺,本來是不喜歡當皇帝的,可是這一入皇位深似海,朱祁鈺已經無法自拔了!

以至於,他哥哥要回來的時候,他內心無比拒絕。結果就是,在敵營當了俘虜的朱祁鎮,非但沒有衣錦還鄉,還成了弟弟的俘虜,被扣押並被限制個人行動,甚至於被威脅生命

可是,朱祁鎮福大命大,不僅沒死,還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的暗箱操作下,重新復辟

而朱祁鈺由於個人病重、子嗣全部夭亡,只能躺在龍床上看著這一切發生,卻無可奈何。

隨後朱祁鎮廢掉了朱祁鈺的帝位,並有證據表明朱祁鈺是被朱祁鎮派去的太監勒死的,這樣一號人物,怎麼可能會進入帝陵呢?

按照傳統,皇帝死了都要葬入陵園,而且老爹、兒子、孫子、重孫子,只要是老朱家的一把手,都要葬在一個地方的

畢竟大家都是皇帝,做鄰居也不尷尬,而且沒事開個研討會,座談會什麼的也比較方便

當然了,除了上面說到的三位同志。。。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十三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后陵寢最多的皇家陵園建築群。地理位置稍偏,如果乘車去的話時間會較長。 現在十三陵開放的景點被分割成四塊:神路、長陵、定陵、昭陵,分別賣票。先到了長陵後去了定陵,原本還想去神路看看可惜沒時間了。長陵的祾恩殿絕對不能錯過,整個大殿木構件全部採用名貴的金絲楠木,32根重簷金柱各高12.58米,最粗的底徑達1.124米。用料太奢侈了!定陵的地面建築大多無存,主要的看點是地宮,值得一遊。


為什麼是“十三陵”,這就要探尋歷史的本源。明太祖朱元璋首先建都南京,所以明太祖死後也就葬在了南京,是為明孝陵!


明孝陵

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因為朱棣起兵造反奪了建文帝的政權,建文帝不知所蹤,所以建文帝也是不能葬在北京的皇陵當中;


福建寧德古墓被論證為建文帝墓

景泰皇帝朱祁玉,本來他是當不了皇帝的,因為他的哥哥被俘,他才在于謙的擁立下成了新的皇帝,最後病重的時候又被哥哥奪回了政權,他做皇帝的時候軟禁了他哥哥七年,死後他哥哥自然也不會讓他葬在北京的皇陵當中,他被哥哥降成王級,葬在了玉泉山。




景泰陵

明朝十六個皇帝,只有十三個葬在了北京的皇陵,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都城的問題沒有進去外,其他的兩個都是因為政變才不能進入皇陵,又由此論證了那句“無情最是帝王家啊!”為了權利,親叔侄,親兄弟都會相互殘殺,以至在那個時代連自家祖墳都進不去!可嘆可嘆啊!


震霜秋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至崇禎殉國,一共有16位皇帝,可在“十三陵”中卻只安葬了13位明朝皇帝?還有三位皇帝被埋在了哪裡?他們分別是誰呢?

沒有被葬在的十三陵的三位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朱元璋和朱允炆沒被葬在明十三陵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十三陵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建成的,所以在他之前的朱元璋、朱允炆的陵墓自然不在十三陵中。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被安葬於南京東郊紫金山的明孝陵中。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孫子,繼位後由於急於削藩,導致其叔燕王朱棣起兵謀反,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城,奪取了侄子的帝位。至於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不知所蹤,沒有人知道他最終葬在哪。有兩個說法,一是認為朱允炆在皇宮中就被燒死了,但由於當時指認的屍體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根本辨認不出是否就是朱允炆本人,所以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二是認為朱允炆聽從了朱元璋留給他的精囊妙計,喬裝成和尚逃離了南京城,等待日後東山再起,傳說朱元璋還為其準備好了和尚的袈裟和缽子。

明代宗朱祁鈺,原本輪不到他當皇帝的,卻因為一些因緣際會,當上了皇帝,但結果也是比較慘的。由於他的哥哥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虜,所以朱祁鈺在太后及朝中大臣的提議下登上皇位。後來英宗歸來,發動“奪門之變”,重又做回了皇帝,掌握了大權。但他不承認朱祁鈺這個皇帝,朱祁鈺被害死,陵墓也被英宗搗毀,最終以“王”的身份葬在玉泉山。


老照片


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殉國,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一共有十六個人曾經呆過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北京的明朝陵墓中只埋葬了十三個皇帝,被拋棄的那三個人分別是:

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以及第七任皇帝朱祁鈺。

朱元璋

朱元璋建都南京,而明十三陵在北京。明十三陵建成之前朱元璋已經被埋在了南京鐘山之陽的明孝陵。

緊接著朱元璋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建文帝,引起了建文帝的叔父朱棣的極大不滿,他帶領自己的軍隊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從北京一路打到南京,除了在山東內被阻攔之外,一路順風順水有如天助。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說他出海了,也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總而言之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當然就沒有辦法死後安置到明十三陵之中。

朱祁鈺

由於朱祁鈺的兄弟被瓦刺部落俘虜去了,皇帝是國家的主心骨,國不可一日無君。隨後太皇太后和大臣商議之下,朱祁鈺接任了英宗的皇位。後來由於瓦刺部落將英宗放回國內,在曾經心腹大臣的幫助之下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上了屬於自己的位置。明英宗繼位之後不承認朱祁鈺當過皇帝,不僅如此他狹小的心胸也容不下天壽山朱祁鈺的陵墓,最後以王爺的身份將朱祁鈺的屍骨埋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

儘管朱祁鈺本來是沒有資格當上大明皇帝,但在土木堡之變之後,瓦刺部落襲擊大明疆土,明英宗朱祁鎮受到了當時宦官的慫恿,御駕親征結果一國之君做了敵人的俘虜,瓦刺部落本來想以此要挾大明,沒有想到明朝的官員識破了他的計謀,立馬扶持了朱祁鈺上臺,這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