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老店馄饨包出幸福好味道

20世纪 80年代初,市中 心城区老北关附近区老北关附近,张凤莲一家兄妹 4人,每人一个馄饨挑儿,一边挑着热锅,另一边挑着面皮肉馅碗筷等物,每天走街串巷卖馄饨。

30多年后,兄妹 4人,只剩下她一人, 仍在老城开着馄饨店,坚守着自己喜欢的行当。 从新华路丹尼斯一直向西,过 工业路口,在路口西北方向,就能看到醒目的招牌——老店馄饨馆。

“现在街上大都是千里香馄饨,可我还是喜欢吃这儿做的老南阳馄饨。”上午 11点,刘义在张凤莲的店里点了 一碗老式馄饨,现包现下,还不到 6分钟,一大碗馄饨上桌,白瓷碗盛着,皮薄馅嫩,汤清味鲜,配上青菜、 海带、豆丝、虾皮,撒上小磨香油,色香味儿让人垂涎欲滴。

为啥选择做馄饨,张凤莲提到了自己的大哥。她的娘家在卧龙区潦河镇上范营村,最早领着兄妹做馄饨的就是大哥张银山。

“我开馄饨店,是因为从小就爱看哥做馄饨,也可以说是受我哥影响较大。”38年前,张凤莲还没结婚,在娘家时日子较苦,大哥张银山就教弟弟妹妹们做馄饨卖。

如今已 57岁的张凤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恍如昨天。每天凌晨 4点,张凤莲兄妹 4人开始盘

馅擀皮:先以木桶盛装肉、姜、葱、蛋黄等物,举着木头锤砸馅儿,再拿竹棍不停地搅拌,这样拌出的馅料,水煮不散,入口香滑。用一根重近 10斤的大擀杖擀皮,一擀杖可擀 25斤

面,10斤面里最少要放 8个鸡蛋。 一天能用 200斤面,15斤鸡蛋,50多斤肉。

张凤莲直到现在还是按照当年做馄饨的步骤进行。她是个念旧的人,就连大哥当年做馄饨的家什, 也保存得很好。 1993年 9月 18日,张凤莲和曾在部队当炊事班长的丈夫告别了流动小摊,在原物资大厦门市部租了 一间临街门面,以丈夫的姓氏为店名,开了家魏记老店馄饨馆。

和面、擀皮、砸馅,每天光准备 工作就得 3个多小时。早上 8点开门,客人现点,张凤莲和丈夫现包现下,晚上 9点关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张凤莲每天的休息时间少得可怜。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前几年, 丈夫回到老家当村支书,儿子和女儿大学毕业后都有了自己的事业, 只有她仍舍不得丢下这家店,自己 一人,加上两个帮忙伙计,撑起了这间老店。

正当午时,店里来了位顾客,提出要 10份生馄饨及调料。张凤莲 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包起馄饨,她的动作娴熟,一手拿筷,一手捏皮,整个包制过程一气呵成。

记者算了下, 1分钟时间她居然包了 70个馄饨,且个个饱满圆润,这种速度仿佛经过了千百次的演练,实在让人叹服。

来馄饨馆吃饭的大多是老主顾。有几个食客是从读小学吃到参加工作,仍然心心念念,就是忘不了老店馄饨的味道。有些客人来了, 即使叫不上名儿,也不妨碍和张凤莲熟络地打个照面。

下午 5点多, 附近的幼儿园和小学放学了,馄饨馆里坐满了带孩子来吃的家长,“这家店开了二三十年,馄饨现包现下味道好,材料也放心,我小时候在这儿 吃 , 现 在 带 着 孩 子 还 来 这 儿吃。”

张凤莲做的馄饨,馅里只有油、盐、肉、蛋、姜和葱,不仅保留了食材的原味,而且无其他添

加,让食客吃得放心。 馄饨寓意着团圆、美满、幸福。

30多年过去了,从走街串巷的流动小摊到固定店铺,一碗馄饨养活了一家人。小小一个馄饨馆,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凡,它不仅寄托了张凤莲对这味美食的热爱,也给所有喜爱老南阳味道的食客一 个记忆,一份念想。愿所有来这里的食客都能吃出幸福,吃出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