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國共第一次合作由孫中山親自主導,起於1924年1月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終於1927年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與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政變”。在此期間,國民黨內部始終存在反共勢力。首先是以張繼、謝持、馮自由、鄧澤如等國民黨元老為首的右派,在孫中山逝世後,進一步發展為“西山會議派”,國民黨宣告分裂。而後“戴季陶主義”發端,以蔣介石、戴季陶為代表的新右派浮出水面,進一步加劇了國民黨的分裂,同時也加劇了國共合作的危機。隨著北伐的順利推進,儘管北洋軍閥的統治被基本推翻,但蔣介石藉機不斷擴張膨脹,以其為首的新軍閥勢力誕生,反革命政變事件接連不斷,最終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國共合作早期,不僅是左派首領廖仲愷始終堅定推行“聯共”政策,包括蔣介石、胡漢民等在內的“少壯派”,皆充當了推手的角色,成為孫中山落實國共合作的左膀右臂。根據老蔣後來的轉變與所作所為,不少人質疑老蔣自始至終都是在演戲,目的只是為了討好孫中山,並藉助其力量得以上位,這未免失於偏頗。蔣介石不是預言家,他也無法準確判斷兩黨未來的發展情況以至整個中國革命的出路,就當時而言,國民黨自身的發展壯大才是孫中山、蔣介石等人最關心的問題。國共兩黨的性質自然差別很大,但在通過革命手段推翻北洋軍閥統治這一目標上,利益是一致的。蔣介石不會看不清這一點。

事實上,早在1920年,蔣介石就曾上書孫中山,提出“以蘇俄為師”的思路,並規勸孫中山放棄對美、日外交支持的期待,轉而考察蘇俄。他在書信中寫道,“本黨惟有團結內部,放棄外交,以蘇俄自強自立為師法,則內部鞏固,實力充足,自有發展之餘地也。”這應該是早期蔣介石的肺腑之言。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1923年8月,蔣介石受孫中山派遣,擔任國民黨代表團團長,率隊赴蘇俄考察並接洽援助事宜。蔣介石對此欣然接受,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行程,最後卻只能用八個字來形容——“乘興而往,敗興而歸”。

老蔣此番蘇俄之行,主要目的有兩個:1、爭取得到蘇俄關於國民黨提出的“西北計劃”(即在西北建立軍事訓練基地的實質性支持;2、考察總結蘇俄政治、經濟、軍事發展模式與發展現狀,以供國民黨參考。

應該說,蘇俄在禮節方面沒有虧待國民黨代表團,蘇聯外長契切林、俄共中央書記魯祖塔克、蘇聯軍委副主席斯克良斯基、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等蘇俄高層領導先後熱情接見了蔣介石,老蔣也得以近距離考察蘇俄軍隊建制、裝備、戰力等情況,同時也藉機拜讀了馬克思主義相關著作,據其日記所言,“頗覺有趣,倦不掩卷”。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然而,在實質性的問題上,蘇俄的態度卻令蔣介石非常失望。由於此時蘇俄正積極策劃外蒙古獨立事宜,對於國民黨“西北計劃”,他們先是不置可否、一拖再拖,而後則明確告知,國民黨應集中精力做好政治工作,在現有條件下,一切軍事行動都註定要失敗。這等於完全拒絕了“西北計劃”。

同時,在對列寧格勒等城市的考察中,蔣介石發現蘇俄的發展現狀也不能令其滿意,與想象中的情形落差較大。

滿心希望落空,老蔣心情極端憤懣,回國後,他對此次蘇俄之行做出總結,包含了三個層面的意思:

1、懷疑今後能否藉助蘇俄的力量取得革命成功,在他看來,蘇俄已經不值得信任;

2、懷疑蘇俄自身的前途命運,他提出蘇俄中級人才太少,政府往往被下級所矇蔽,輕信、遲緩、自滿,排除異己。此時,蘇俄內部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鬥爭非常激烈,蔣介石看在眼裡非常不滿;

3、蔣介石認為,“俄黨對中國唯一方針,乃是造成中國共產黨為其正統,決不信吾黨可與之合作始終”、“應有事實與主義之別”、“所謂俄與英、法、美、日者,其利於本國而損害他國之心,乃五十步與百步之分耳”。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三點,是最要害的一點。可以說,此次蘇俄考察,對蔣介石的觀念想法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埋下了一顆“排共”、“反共”的種子。此前,蔣介石對於效仿蘇俄革命有所期待,但在此之後,則逐漸轉變為順應、利用的心理。國共合作早期,蔣介石尚能隱忍,服從孫中山提出的大局,而後隨著自身地位、權柄、勢力的不斷擴張,不信任的種子已然長成參天大樹,最終蔣介石露出獠牙,向革命與共產黨舉起了屠刀。

如果說赴蘇俄考察,給蔣介石帶來的是失望的話,那麼對於另一位國民黨實力派人物胡漢民來說,他在1925年9月的那場蘇俄之行,留下的卻是絕望。

孫中山逝世,廖仲愷被殺,國民黨三大繼承人選之中,其實胡漢民比汪精衛、蔣介石更有資格上位。胡漢民是追孫中山最久的人,長期擔任孫中山的秘書長,也曾出任代理大元帥、廣東省都督等職務,在國民黨內資歷深厚,絕非汪精衛、蔣介石等後起之秀可比。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然而,文人出身的胡漢民,屬於“一根筋”的性格,耿介、清高、變通不足,又看不起粗鄙的地方軍人,受到了軍方大佬許崇智等人的抵制,故而在黨內威望雖高,卻難以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相比之下,長袖善舞的汪精衛更受歡迎,這也是孫中山逝世後,一開始主持全黨工作、大權在握的胡漢民,反而會在國民政府主席選舉中完敗給汪精衛的根本原因。

1925年,正值蔣介石與汪精衛爭權奪利最緊張的時刻,因受廖仲愷被刺風波影響的胡漢民,已被排擠出領導核心,名義上受命赴蘇俄考察,實則乃是變相的放逐。可誰也沒想到,這一次旅行的結果,卻是促使胡漢民由“聯共”徹底走向了“反共”。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與上一回老蔣相同,胡漢民前往蘇俄也是帶著任務去的,國民黨希望加入第三國際,從而甩開共產黨,直接與蘇俄進行合作。甫到莫斯科,胡漢民就受到了元首般的接待,接下來蘇俄領導人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諾維也夫等也先後予以接見,從規格上講,要比老蔣那次更高。

然而,對於加入第三國際的請求,斯大林強勢予以了反對。最終第三國際特殊接納國民黨為“同情黨”。這一帶有侮辱意味的結果,令胡漢民產生了強烈的反感之情。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如果說,蔣介石因為性格過於敏感,導致上一次對蘇俄疑心極重,那麼這一回,耿介的胡漢民受到的刺激更大,他堅持己見時連孫中山的賬都不買,卻要臣服於斯大林等人的“淫威”之下,心情之糟糕可想而知。從他事後的總結來看,他認為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都把中國革命問題當成他們自己的功績,並且將權力之爭帶入其中,根本上也是將中國視作蘇俄的附庸品。

加上後來“中山艦事件”爆發,蘇俄與國民黨關係趨於緊張,而國民黨蔣汪之爭,實際上波及了遠在蘇俄的胡漢民,導致其滯留蘇俄長達數月而無法順利回國,相當於變相的軟禁。胡漢民沒有看到事情背後的本質,反而認為是蘇俄刻意刁難,並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回國後的胡漢民,對蘇俄徹底絕望,並迅速轉向“反蘇、反共”。同樣是赴蘇俄考察,作為政客的蔣介石採取了暫時的隱忍,而文人本色的胡漢民則破罐破摔,表面上看,二者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乃是殊途同歸。


赴蘇俄考察,蔣介石失望,胡漢民絕望,究竟發生了什麼?


有一點值得注意,在蘇俄革命成功後,很多人就想當然認為蘇俄是好的,與歐美日不同,絕對會成為中國的助力。事實上,這只是美好的願望,蘇俄從來都不是中國革命的救世主,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是基於利益而出發。從這個層面上講,蘇俄的存在與做法反而加劇了國共兩黨的矛盾與分裂,國民黨以為蘇俄意圖扶持共產黨,然而,當反革命政變高潮之時,共產黨並未得到蘇俄的幫助,而在日後的長期對立中,蘇俄從來都沒有充當過中共的保護神。

後來的歷史進程向我們表明一個事實,只有中國才能拯救自己,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拯救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