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從長安到羅馬,兩個文明古國因絲綢之路首尾相連,開闢了世界文明史上一條充滿東方神韻的偉大道路。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多重因素賦予了這條古老道路以豐富、博大的文化內涵。這條道路的開啟碰撞出了東西文化交融的絢麗火花,至今仍吸引著我們深入挖掘、探索和賦新。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陝博”),館藏文物三十七萬餘件,徜徉其中,仿若滄海拾貝。走進陝博,那些沐浴過絲路的風沙煙塵,有著濃濃西域風情的奇珍異寶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探尋國寶、感悟絲路,千年的絲路風情從未遠去。絲綢之路不僅僅是橫貫東西的綿長商路,更是一條歷史與文明的動脈。當年的駝鈴已無處尋覓,蹄印和車轍亦隨風而逝,留下的是數不盡的、有形無形的文化和精神寶藏,給後人以無限廣闊的想象和探索空間。

鑲金獸首瑪瑙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是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中的名句,每讀至此,都會對那晶瑩剔透的“夜光杯”產生無限遐想。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鑲金獸首瑪瑙杯

長15.5 釐米 口徑5.9 釐米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無獨有偶,陝博的鎮館之寶中正有這樣一隻酒杯——鑲金獸首瑪瑙杯。雖然此杯是否出自唐人之手仍有爭論,但在“萬國來朝”的大唐,胡風雄勁,獸角、瑪瑙等材質的器物無論是出自本土還是外域,確實都無法排除外來文化的影響。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鑲金獸首瑪瑙杯

長15.5 釐米 口徑5.9 釐米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鑲金獸首瑪瑙杯主要由瑪瑙製成,瑪瑙自古象徵華貴與高雅,而鑲金更是“點睛”之筆,彰顯主人尊貴的身份。細細觀之,此杯運用了“隨物賦形”的手法,依瑪瑙的天然紋理,雕琢出纖維畢現的獸角、烏黑亮灼的雙眼,口鼻則以赤金鑲嵌,杯身如弓,杯形如號。若以此杯盛美酒,定能“一杯瓊漿,醉臥千年”。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鑲金獸首瑪瑙杯

長15.5 釐米 口徑5.9 釐米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鎏金鋈銀竹節銅燻爐

彩雲易散琉璃脆,唯有金銀自古同。金銀細軟在漫長的歷史文明進程中,始終是“硬通貨”。

金銀用度對於皇家而言,絕非民間金銀元寶、金銀首飾那樣簡單,而是融入到宮廷生活的各個細節中。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鎏金鋈銀竹節銅燻爐(局部)

通高58 釐米 口徑9 釐米 底徑13.3 釐米

1981年陝西省興平縣茂陵出土

源自西漢的鎏金鋈銀竹節銅燻爐,通體金銀,可謂氣派通神。爐體蓋如博山,又似仙桃,長柄狀如竹節,底座圈足底盤透雕兩條蟠龍,均以頭承托盤腹。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鎏金鋈銀竹節銅燻爐

通高58 釐米 口徑9 釐米 底徑13.3 釐米

1981年陝西省興平縣茂陵出土

盤腹下部有十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內有銘文印證,此物原為未央宮之物,後來被賞賜給漢武帝之姐平陽公主及其夫大將軍衛青。

舞馬銜杯紋銀壺

舞馬銜杯紋銀壺的造型依照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製作,壺身呈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用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適合日常生活使用,其中巧思表現了唐代工匠的匠心獨運。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舞馬銜杯紋銀壺

高14.3 釐米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駿馬,俏皮可人。看著這隻精巧的銀壺,不難想見當年滿酒以壺,縱馬暢飲的開懷痛快。

三彩載樂駝俑

駝鈴聲聲,西路迢迢。提到古絲綢之路,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大漠商隊那清脆的駝鈴聲。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三彩載樂駝俑

通高58 釐米

1959年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

陝博的三彩載樂駝俑記錄的便是那樣一個場景。唐三彩以黃、綠、白為主色,低溫釉彩絕佳地表現出盛唐的風貌,駱駝造型的三彩俑,以靜態的器物展示動態的歌舞,演繹出動靜結合之美。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三彩載樂駝俑(局部)

通高58 釐米

1959年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

駱駝引頸而歌,駝峰上平置紋格方毯,七位男性環坐平臺四周,分別執笛、箜篌、琵琶、笙、簫、拍板、排簫七種樂器,一位女子在中間載歌載舞,充滿異域風情,曼妙無比。

多友鼎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這些家喻戶曉的中國成語中蘊藏著的是悠遠而滄桑的“鼎”文化。

鼎在中華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朝臨散氏盤,夜臨毛公鼎”,商周開啟的青銅時代,源於穆穆周禮的大興其道,惟其重禮而禮器中興。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寶藏

多友鼎

高51.5 釐米 口徑50 釐米

1980年陝西省長安縣下泉村出土

作為禮器的鼎、作為酒器的尊、作為食器的鑊,見證並記錄了那段厚重莊嚴的歷史。陝博收藏的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三件寶鼎分別鑄造於西周早、中、晚三個時期。

其中,出土於西安的多友鼎的銘文字數創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青銅器銘文之最。

無論是青銅銘文和圖樣紋飾那刀刻斧鑿般的力度,還是變形獸體紋那肅穆莊重的形式美感,都在以一種令人驚歎的方式記錄著那段鮮為人知又獨步千古的故事。

本文摘自《中國中小學美術》2017年第7期

靳長安 《千年國寶裡的絲路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