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


雖有《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等珠玉在前,但不得不說的是《國家寶藏》在文化類節目上所做的探索又達到了新的層次。

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


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與戲劇形態結合,實現了文化類節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國寶為載體,回望歷史,詮釋文化,可以說是真正中國式的節目創新。

節目內容:

《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2017年重點項目,節目整合全國頂級文博資源,攜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開創了“紀錄式綜藝語態”,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讓“文物活起來”。

節目特色:

一、模式設計極致“混搭”——讓文物“活”起來

和文物有關的綜藝節目,觀眾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鑑定類節目上。但這類節目大多過度聚焦於文物的價值和鑑定方法,而非文物本身。實際上,文物絕非扁平、冰冷的物件,它是沉澱瞭如梭歲月的記憶之書,它是承載了萬象光輝的民族基因寶庫。對央視綜藝頻道來說,製作《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的初心就是“讓文物活起來”。

如何才能在一期節目的時間裡把文物背後的故事最大程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呢?在完全沒有任何既有模式可以參考借鑑的情況下,製片人、總導演於蕾和她的團隊,花了兩年時間反覆推敲、打磨,終於形成了如今的這套方案——

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於一體的全新模式。

二、極致挖掘人文關懷——讓文物暖起來

從文物,到文物背後的傳奇。從守護文物的人和他們與文物的故事,到傳承千年文脈的民族大義,《國家寶藏》節目組對人文關懷的挖掘層層遞進、絲絲入扣。正是在這樣的過程裡,觀眾的情緒被一點點調動起起來,真摯的情感讓他們感覺自己和國寶一脈相連,彷彿冰冷的石鼓也有了溫度。這是文物與全體中華兒女的血脈共鳴。

三、舞臺視覺極致美感——讓文物秀出來

為了解決國寶“真身”無法亮相的遺憾《國家寶藏》節目組用極致美感的舞臺視覺設計化解了這一難題。節目組特別將所有舞臺主視覺都設置在一塊長43米、高7米的巨型LED環幕上。

如果單論面積的話,這塊LED環幕的大小已經接近標準IMAX銀幕的大小。而在整個舞臺的設計上,節目組也特別將中國古典韻味和現代舞臺科技相結合,融合紗盒投影視覺呈現透視冰屏柱視覺呈現透視冰屏柱臺型變幻巨型環幕視覺呈現四大特點於一體。

尤其是在國寶前世傳奇的表演環節中,9根底面1平米見方,高達6米的透明冰柱前後、上下變換位置,利用華麗紛繁的臺型變幻構建出多維立體的舞臺空間。無論是場景環境的構建還是更替都呈現出精緻逼真、流暢自然的效果,可謂是將頂級話劇舞臺的質感完美嵌入到了綜藝節目中。這種視覺上的極致衝擊力,也成為《國家寶藏》抓住觀眾眼球的獨門利器。

節目形態:

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是一種全新的原創模式,即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於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社會意義: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國家寶藏》從博物館“文物”入手破題文化綜藝,用鏡頭語言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力圖對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與觀眾在一眼萬年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與自豪。

無論是模式設計上對多種節目類型的混搭、融合和創新,還是在人文關懷上挖掘之深入,甚至舞美視覺的搭配和設計,《國家寶藏》都做到了接近極致的水準。這樣的節目登陸熒屏,不僅證明了央視綜藝頻道團隊的智慧和能力,更展現了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級媒體的文化自信。

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本文轉自一航考研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