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真的百無一用麼

日常生活中或者電視劇中經常聽到對讀書人的評價,如百無一用是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為何會對讀書人做出這樣的評價呢

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真的百無一用麼

其實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的詩《雜感》;

雜感

【作者】黃景仁 【朝代】清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本是作者的反諷,寫自己平生鬱悶,有志無法施展的現狀,卻被後世用來嘲笑讀書人,這是為什麼呢,原因無非以下四點。

1、只讀聖賢書,不問田間事

古代都講究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高中三甲,榮華富貴滾滾而來。大戶人家花重金請名師,小戶人家也是節衣縮食供孩子讀書。所以讀書人一般都是在家讀書,對於日常瑣事以及各種勞動都很陌生,只知道詩詞歌賦,自然給人一種無用的感覺。

2、缺乏體育鍛煉

讀書人只知道在家讀書,不勞動,不出去活動,不像現在的孩子還有體育課,自然是身體條件很差,給人一種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的感覺。

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真的百無一用麼

3、當時儒家思想和人們觀念的影響

正所謂君子遠庖廚。在古代重農抑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實行科舉以來,皆以求功名為榮,能讀書的人自然對於其他的行業不感興趣,哪怕是落魄文人也不願從事別的行當,自然給人留下這樣的觀點。

4、讀書無用論

尤其在現代社會,讀書無用論的觀點甚囂塵上。大學生反而成了不體面的事。許多學歷不高的人看見身邊沒上過學的人成了老闆僱傭了大學生,往往會來上一句上大學有什麼用。看見大學生幹體力活慢也會來上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且不談上大學對於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改變,就是學到的知識和遇見的同樣層次的同學就是一筆財富。再說劉強東、馬化騰、雷軍都是什麼學校畢業不用我多說了吧。讀書無用論毫無根據。

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真的百無一用麼

諸葛亮羽扇綸巾草船借箭、陶淵明、蘇軾亦能下地勞作,陸游文能作詩,武能上馬,東林黨以聖人名義左右君王決定。更不用說現在連研究生都能下工地,所以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不過是一句戲言,當不得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