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李靖(霍建华饰)与红拂女(舒淇饰)

1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诬告”。在任何时代,这两个字都让人心惊肉跳。

明朝冯梦龙的《智囊》一书中,简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李靖为岐州刺史,或告其谋反,高祖命一御史案之。御史知其诬罔,请与告事者偕。行数驿,诈称失去原状,惊惧异常,鞭挞行典,乃祈求告事者别疏一状。比验,与原状不同,即日还以闻,高祖大惊,告事者伏诛。

李靖,唐代名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第八位,“风尘三侠”的故事流传甚广。他甚至成为“托塔李天王”的原型。但这里,他是弱势群体,沦为一桩诬告案的受害人。

故事情节大体是这样:

李靖做岐州刺史时,有人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命一位御史前去调查此事。

当时的岐州即今陕西凤翔县,距离都城长安不算太远。这位御史请求与检举者一同前往,李渊批准,二人上路。走了一段,御史忽然惊慌失措,说自己不小心把那封检举信丢了。他一面作势要鞭打保管信的人,一面哀求检举者,让其再写一遍。

检举者无奈,只好又写了一遍。这一来就中了御史的招。

原来,御史早就料到,这个检举者是在诬告。这时,他将两封检举信一对比,发现内容居然不一样——检举者自己都记不清当时信中的细节了,不是诬告是什么?

于是,御史赶紧奏明李渊。李渊大吃一惊,将诬告者斩了。

这位御史很聪明,只不过遗憾的是,他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

恶人伏诛,好人脱困,故事让人很快意,诬告者似乎成了一个笑话。

只不过,细想来,这件事也并不简单。冯梦龙这本书,只能算野史。在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这一记载,但是关于李靖被诬告的其他记载也并不少。

在唐代开国名将当中,李靖的功劳是数一数二的,那么,他为何屡屡成为诬告者的靶子?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红拂女

2

不妨先看一下李靖的生平。

李靖,本名药师——《射雕英雄传》里,黄药师的名字大概是从这里来的。他出身世家,文武全才,少怀壮志,曾说:“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

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曾俘获南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战功赫赫。杜牧有诗曰:“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但韩擒虎非常佩服这位外甥,认为李靖日后足以跟“兵圣”孙武、吴起相提并论。隋朝权臣杨素更是拍着自己的座位说:“卿终当坐此!”

李靖在隋朝为官,做马邑县(今山西朔州市)的县丞。这官很小,但马邑是北边重镇。此时,李渊正以抵御突厥之名,暗中招兵买马。李靖觉察出其动机不纯,极有可能谋反,于是自己扮作囚犯,去向隋炀帝告发。当时,隋炀帝正在扬州,李靖只走到长安,道路已被堵塞。而李渊也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抓住了李靖。

李渊很生气,要杀李靖。临刑之际,李靖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李渊听了这话,感觉李靖不一般。加上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一再求情,便将其赦免。自此,李靖就成了李世民手下的将领。

可是,李靖当初告密这件事,李渊一直记在心里。这也给李靖日后的路埋下了一颗“地雷”。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风尘三侠 刘旦宅

3

李靖跟随李世民讨平王世充,立了一些战功。

不过很快,李渊就把他调走了,命他加入讨伐江南萧铣(xiǎn)的南路军。李靖带领数人火速前往,在半路因战事遇阻,顺便帮庐江王李瑗(李渊的堂侄)打了一场胜仗。然而这一停留,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李渊认为李靖故意逗留,属于抗旨,传诏命都督许绍将其斩首。幸好,许绍曾与李渊同学,敢于说话,把李靖保了下来。李靖再次逃过一劫,赶忙前去辅佐赵郡王李孝恭(李渊另一个堂侄),打败夔州的敌人。

对此,李渊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使功不如使过”。他还亲自给李靖写了一封信,说:“既往不咎,你当年告密那件事,我早就忘了。”

李渊看起来很大度。他认可了李靖讨伐萧铣的计划,还封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这就等于将南路军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

那么,李渊是否真的很豁达、很英明呢?也许真是如此。甚至,《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李渊一直被低估了,他应该比正史中记载得要出色得多。而造成他被低估的直接原因,就是李世民时代的修史。

只是,两次差点被杀,不能不给李靖留下阴影,也给了很多同僚想象的空间。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李渊一直被低估了

4

在与萧铣的战争中,李靖大放异彩。

一开始,李孝恭不听李靖的建议,招致兵败,而李靖看准时机,反败为胜。在此之后,李孝恭知道厉害,对李靖言听计从,所战连捷,直至逼降萧铣。

在李靖约束之下,这支军队秋毫无犯,扫平了整个江南,连岭南地区也闻风而降。后来,李靖又辅佐李孝恭,荡平了辅公祏(shí)的农民军,将其斩首。

整个江南地区,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靖辅佐李孝恭平定的。

立大功之后,李渊对李靖多有封赏,命其坐镇扬州。而后,突厥入寇太原,李靖又奉诏北上,抵御突厥。此时,应该说,李渊已经很信任李靖,也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说他超过了韩信、白起、卫青和霍去病。

但此时,李靖与李世民的关系,又开始微妙起来。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李渊与李世民关系越来越微妙

5

一方面,李靖辅佐李孝恭立下盖世之功,这也使得在唐初诸王当中,只有李孝恭的功劳堪与李世民比肩。这就等于他以一己之力,为李世民制造了一个“政敌”。尤其是,当时天下初定,而李渊对于传位给谁态度比较暧昧,父子之间矛盾开始显露。

另一方面,李世民虽对李靖有救命之恩,但大多数时间中,李靖并不在李世民麾下效力。李靖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外藩大将,这与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程咬金)等秦王府家将并不相同。简单说,李靖不是李世民的人。

事实上,李世民也比较忐忑。就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曾经派人探过李靖的底。《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可见,李靖和另一员大将李世勣(后因避李世民的讳,改名李勣),都不想卷入其中。

对此,可以有两种解读:其一,李靖洁身自好,爱惜羽毛,他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带兵,距长安千里之遥,不想卷入这场争皇位的政治争斗;其二,李靖是为李世民考虑,因为他作为外藩大将一旦卷入其中,会让玄武门之变的性质改变,从家事变成内战,不帮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李世民才会更加看重他。

但是,无论如何,在李世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靖没有援手。不管史书上说李世民有多看重他,在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战功数一数二的李靖只排到了第八位。当然李勣更惨,排倒数第二。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玄武门

6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仍然重用李靖。先封其为刑部尚书,又为兵部尚书。

后来,仍命李靖抵御突厥。李靖曾率三千铁骑,从马邑出发进逼突厥大本营。突厥的颉利可汗大惊,说:“假如没有倾国之兵,李靖怎么敢提孤军至此?”各部落都很害怕。李靖又发动间谍战,袭取定襄(今山西定襄县),颉利可汗吓得落荒而逃。

其实,在贞观初年,唐朝的兵力对抗突厥并无优势,而李靖竟以奇兵取胜。李世民喜出望外,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他认为,李靖这一场胜利,足以洗刷他当年在渭河之畔被突厥侵凌的耻辱。

此战后,颉利可汗遣使者谢罪,请求举国投降。李世民答应下来,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前去抚慰突厥。

按说,这场仗已经打完了。但这时,李靖对副将张公瑾提出,趁突厥放松警惕之时,派一万精骑前去偷袭。张公瑾很不理解,说:“皇上已经答应接受投降,而且我们的使者还在那边,岂能贸然进兵?”李靖说:“机不可失,这就是当年韩信破齐的道理,和国家相比,区区唐俭之流的命算什么?

于是,果断出兵,大破突厥,斩首万余,俘虏十万。颉利可汗逃走后也被抓住,突厥自此一蹶不振。

然而李靖班师回朝后,就被告了一状。告状之人是谁呢?《旧唐书》中说是“御史大夫温彦博害其功,谮(zèn)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谮”的意思是诬陷,中伤,这显然是一场诬告。《新唐书》则说是御史大夫萧瑀告状——他是个老夫子。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唐俭

7

面对诬告,李世民召来李靖,大加责让。李靖并不解释,只是磕头谢罪。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自己明白过来,缓声说:“以往,隋朝大将史万岁大破突厥达头可汗,未获封赏,反因别人告状,为隋文帝所杀。朕不然,赦公之罪,录公之功。”对李靖加以封赏。

随后,李世民又对李靖说:“那是有人诬告你,朕现在已经醒悟了。”加赐帛一千匹,升李靖为尚书右仆射,也就是丞相。

李靖性格沉稳,很少说话。没几年,他上书称足病发作,请求告老还乡。李世民派老臣岑文本前去看望,并对李靖说:“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于是,特许李靖在家休养,追加各种封赏,身体好些时,可每三两日去处理一次政事。

不久,吐谷浑寇边。李世民又希望李靖挂帅。而李靖自己也主动去找宰相房玄龄,说:“靖虽年老,固堪一行。”李世民大喜。

李靖深入敌境,连番激战,大破吐谷浑。迫使其臣民杀死可汗,投降,李靖另立国王,班师回朝。

然而,他又一次被诬告了。此前,利州刺史高甑生因领兵迟到而被李靖责罚,怀恨在心。这次,他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告李靖谋反。李世民命令追查此事,很快真相大白。高甑生等人被治罪。

这件事之后,李靖不再出门,谢绝宾客,即便亲戚也不能随便进他的家门。就这样又过了十四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李靖

8

在古来名将之中,李靖的确堪为“一代楷模”。

征高丽之前,李世民曾召见他,问:“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

李靖比李世民整整大了二十七岁,听闻此言,仍要随驾出征。但他实在太老了,李世民心下不忍,没让他同行。

李靖家中藏有很多李世民写给他的诏书、信函,其中语句颇为感人。这一对明君与名臣之间的关系,在后世传为佳话。然而,事实上,这一段佳话也是在双方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才得以画上圆满的句号。

不妨回过头来看,面对诬告时,李靖为何只是磕头而不解释?

因为他自知功高震主,稍一解释都可能戳中皇帝的心病,被当成居功自傲,飞扬跋扈。这一点,历史上的教训并不少。即便诬告者得逞,他也罪不至死,而假如让皇帝有了心病,那恐怕会有灭门之祸。孰轻孰重,他心里清清楚楚。

另外,李靖也了解李世民。这位唐太宗很英明,但极爱面子,一般的事,别人糊弄不了他,而驳了他的面子,问题就可能很严重。

李世民也不容易,李靖的本事有口皆碑,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如何与这样一位大将和平共处,并有效平息群臣的嫉妒之火,很考验他的情商和智商。

对这对君臣来说,“谋反”是个最可怕的字眼。所以,当诬告牵涉到这一点,李靖就果断闭不出户,自动了解政治生命,得以善终。

他才是中国古代第一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用兵天下无敌

李靖成了“托塔李天王”

9

需要追问的还有另一点:为什么总有人愿意诬告李靖?

第一,因为嫉妒。《旧唐书》中所说的温彦博即属此类。功劳太大,总有人看不过眼。

第二,为了报复。高甑生就是一种。

第三,有人揣摩上意,想借机上位。这种人猜测,皇帝心底里对某人很有意见,于是就通过诬告来投机一把,捞取政治资本。

无论温彦博,还是高甑生可能都有这种心理。尤其是高甑生,他是李世民的亲信,知道皇帝的忌讳在哪里。而且,诬告李靖谋反的人中,还有一位广州都督府长史。在唐代,广州都督府主管岭南事务,而岭南正是李靖一手平定的,他在这一地域威望极高。岭南地方官告发谋反,极容易让皇帝觉得李靖勾连地方势力,用心极为险恶。

多亏了李靖智慧超群,善于明哲保身,而李世民也是一代明主,没有杀功臣的陋习。两者假如少一点,在小人搜肠刮肚罗织罪名之下,李靖都恐难幸免。

再说了,假如不是李靖此前运气好,遇到了许绍,他很可能连李渊那一关都过不了,早就被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