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考100问答(四)

问答25;填报独立学院志愿应注意什么?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院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二级学院和分校,其本科各地一般都安排在三本招生。换句话说,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因而独立学院学费是公立大学的三到四倍。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各项奖励与扶持政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独立学院工作。截至2017年12月25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0所。

通俗的说,对于无缘本一本二的学生来说,独立学院成为了很多人的候选对象之一。独立学院由于具有名校资源、机制灵活、订单式培养等诸多优势,而逐渐成为考生第三批次报考的主力军。近年来,独立学院好歹是个本科,以后考研或者考公务员都比较方便。

填报独立学院志愿前,要注意做到“五看”分别是:一要看是否在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之列,招生程序是否规范;二要看母体院校实力及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的资源共享情况;三要看学校综合实力与声誉。考生要充分了解各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与办学现状,了解师资力量,了解学校校舍、实验室、图书馆等办学硬条件;四要看毕业生就业情况。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层次、考研升学率以及在英语、计算机等学校标志性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五要看家庭经济能力。独立学院是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每年的学费较高,考生及家长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量力报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电话、上网、招生章程(或简章)等方式,充分了解各独立学院的办学地点、办学历史与办学现状,了解学校校舍、实验室、图书馆、生活设施等办学硬件,同时也要了解政府支持力度、师资组成、办学特色、社会声誉、就业环境等软件,并结合学校的社会信誉做出判断。

由于独立学院发展历史并不长,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情况。因此既要清楚收费标准,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也要分析相关独立学院的历史录取情况,还要知道独立学院发放的毕业证书上和学位证书上均署名独立学院学校全称,而不是上级院校的名称。如果有条件,到学校去实地查看一番当然更好。

问答26;填报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应注意什么?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简称高职单招)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积极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选拔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特殊才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推出的重大政策,即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根据自身专业教学需要设置考试科目,自主命题、考试、评卷、面试、录取。“高职单招”是高中生通过单独招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用再参加高考了。

专业的解释总是那么冠冕堂皇又神秘莫测。其实,如果有一本的成绩很少有冲动到高职单招的队伍中排队的,拿高职单招最牛的招飞来说,就是一个飞机驾驶员。但假设你成绩不好,又不甘堕落,这是一个选择。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至关重要。许多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改造和建设,使高职学院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实训基地和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而许多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在满足考生继续学习深造愿望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比较好的。独立学院和高职各具优势,建议考生根据自身成绩、家庭经济条件理性选报。

因为高职单招是省内的统招考试,各个省分出的考卷不一样,所以高职学生只能报自己省内的高职院校而不能报省外的!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25日前,院校根据考生的文化测试和技能考核或面试结果,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如果你没有通过单招考试,还可以继续复习参加高考。 由于高职单招层次多数是大专,所以以后要想深造必须要经过专升本这道关,耗费的不仅仅是金钱和精力,还有时间。另外,高职单招会随着国家政策而有新的变化。下图是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2019年高职单招通知的一部分截图,借鉴的同时随时关注本省的高职单招政策的出台。

高考报考100问答(四)

问答27;什么是按院系(学科类)招生?

所谓按院系(学科类)招生,一般就是按照院系所设置的专业或学科类进行招生。学生入学时先不确定具体的专业,而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进行培养,到了第二或第三学年,学校与学生再根据其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确定学生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大类招生,虽然不太科学和准确,但容易理解和沟通。

大类招生有三种模式,(一)按学科招生。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看到的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是同样的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如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7个专业。(二)

高校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考生熟悉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培养过程是: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基础课,尤其是打好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考生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年和第四年,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方向学习。除此,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大学里面的开办了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办学形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班,天津大学的茅以升班,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陈赓班等等。严格来说,他与“实验班”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际上可以说是“实验班”的一种特例或者说是一种延伸。但是与“实验班”有所不同的是,他有两种招生方式:一种是直接招生,即以一个独立的招生专业形式对社会公布,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填报,由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和志愿择优录取。如北京大学的元培班等。另一种是间接招生,即以其他的招生专业形式录取以后,再在学校的一定范围内选拔录取。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陈赓班、浙大竺可桢院等等。这里想要补充一点,无论是
大学的哪种实验班和你眼中的高中实验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三)通识教育。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复旦大学从2005年对新生开始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4个学院学习,学院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学院以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和陈望道4位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建设志德、腾飞、克卿 和任重4个书院。一年级学生面对共同的课程,划分为“学养拓展计划”“大学导航计划”“公民教养计划”和“知识补习计划”4个方面。不难看出,复旦第一年的课程除了专业课和英语等公共课外,更多的是接受综合素质教育。除此,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也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

大类招生的优点有如下五点,减少盲目性、符合志愿者意向、培养人才、提高学校效率、平衡冷专业,我们就不细说了。在这里我们看一看缺点更容易看清楚大类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后,大二或大三时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标准将学生分流到相关专业呢?不同学校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学后的1~2年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大类招生对于那些靠冲进来的孩子并不是好消息,平衡冷专业的优点可能对你来说就是致命的缺点。另外暗箱操作让专业分流变为“拼爹”的游戏对你的影响是否考虑过?

问答28;录取批次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由于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录取的高校较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时录取,将不同类型的院校分期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分批次录取既有利于不同类型高校招生,也有利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除提前批外,批次越靠后,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会逐批降低,只要正确掌握不同批次及同批次不同顺序的志愿之间的关系,前批次如果不能录取,后批次仍有机会。例如,考生填报了提前批次的院校志愿,如果未被录取,不影响考生参加第一批次本科的录取。但是,如果考生已被提前批次的院校录取,就不能参加第一批次及其它批次院校的录取。同理,一本未录,不影响二本;二本未录,不影响三本;三本未录,不影响高职专科。但如果某考生一本(重点本科)投档至某高校后又被退档,并不是直接进入二本(一般本科)的录取。由于一本退档后,将进入“一本”的征求志愿阶段,凡符合条件的考生可重新填报征求志愿,然后再进行“一本”征求志愿的录取。当“一本”征求志愿录取结束后,如果仍未被录取,再进行“二本”批次的投档录取。同理,以下批次也是如此。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重点分数线,却未能被自己所填报的“一本”志愿录取,但又不愿意参加“一本”征求志愿的填报,当然可放弃”一本“征求志愿,等到征求志愿录取结束后,再直接参与自己所填报的”二本“批次志愿的投档、录取。

高考报考100问答(四)

2018年黑龙江省高考招生各批次院校录取日程安排确定 部分截图

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要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高等学校录取批次。原则上同一高等学校同一学历层次的招生计划应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如确有必要,可以将同一高等学校的不同专业安排在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不同批次录取(如黑大文科哲学、小语种在本科提前批,其他专业在本科一批次);但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学历层次的全部招生计划,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须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并执行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相同学费标准。高等学校被安排的录取批次与上一年度有变化的,省级招办应事先与高等学校协商一致后,再向社会公布。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有些高分考生不重视下一个批次院校志愿的填报,故在上一批次志愿落选后,就失去了录取机会;只能复读或不再上学等。因此即便高考成绩达到第一批次线的考生也不能仅填一本的志愿,最好还应填报二本及后续各批次志愿。至于有少数地方涉及“诚信问题”的则另当别论。

问答29;录取控制分数线你应该知道什么?

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批次线或录控线)是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考生高考成绩水平和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确定的录取新生的各批次、各科类最低成绩标准。各科类、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都会有所不同,它是确定考生录取资格、执行招生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院校一般只能录取所在批次线上的考生,只有招投总分达到或超过批次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可能被投档到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一般说来,由于各地划分科类、批次的不同,至少有以下14条分数线。文史类和理工类各有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录控线,高职高专批一(或A)次、二(或B)次录控线,再加上艺术类本、专科批次录控制线各一条、体育类本、专科批次录控线各一条,即是14条分数线。

各地划分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批次线或省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① 各批次院校在各地的招生计划数;② 全体考生高考成绩总体水平和各分数段考生的人数情况;③ 按统计学规律确定的划线系数,确保高校有一定的生源选择余地,批次线上的考生人数要大于院校招生计划数。综合以上因素,经过计算机程序测算出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委批准后执行。(本省录取分数线划定和投档原则,详见招生计划大本第一页“考生必读”)

录取控制分数线不是录取线。录取控制分数线是官方人为所划的几条分数线,而不是当地考生自发报考而最终在学校的录取过程中形成的分数线。它的产生时间是在当地的投档、录取以前,而不是录取以后。真正的录取分数线则必须产生于录取之后。省级招生办划出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助于投档,而不是学校的录取。学校的录取最低分数线,是完全可以高于或低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这是由学校的实际录取情况所决定的。当然,通常情况是高于和等于。如果实在需要简写或简称,笔者认为应简称为“录控线”,这要比简称为“录取线”合适得多。报志愿必知的第一条线是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录控线或批次线又称省控线);第二条线是院校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也称调档线或提档线);第三条线是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简称校线);第四条线是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线(简称专业线)。

问答30;什么是院校投档分数线?

知道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明白什么是投档、调档、提档。当考生的招投总分(有些地方称为“特征成绩”)达到某科类某批次录取控制线以后,省市区招办依据考生的招投总分向各招生院校按一定的比例投档,而此过程院校则称之为调档或提档,依据的也是考生的招投总分。所谓招投总分,是指考生的高考成绩总分(或称实考分,指考生高考各科成绩的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举例来说,某位考生的高考总分为600分,属于军烈属子女,有政策性照顾加5分投档,其招投总分即为605分;另一位考生的高考总分为600分,没有政策性照顾加分,投档时其招投总分仍为600分。

院校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又称调档线或提档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1:1.2以内)(平行志愿省份1:1.1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分数线。省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录控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招投总分(高考总分和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投档,自然形成调档线。通常情况下,调档线往往高于批次线,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其调档线等于批次线。考生的档案能不能投给学校,最关键取决于招投总分是否达到了调档线。

一般来说,同一批次录取院校之间的调档线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且一个学校在一个省(市)招生,每年可能都有差别,有的院校在一个省(市)的调档线可能很高,而在另一个省(市)可能较低。这主要是由当地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的多少决定的。考生第一志愿对某一院校报得较多,这个学校调档分数就高。反之就低,甚至要降低投档分数才能完成招生计划。

学校将进档考生,按照招生章程中规定的专业确定办法予以录取。所录取的最低分考生所形成的分数就是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或者说学校的最低分录取的专业线就是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简称校线。一般来说,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和调档比例高且不增加或少增加计划的院校,校线往往高于或者说大于调档线;第一志愿生源充足或不太足的和调档比例低且增加计划多的院校,校线往往等于调档线。当然,与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对应的有学校录取最高分数线和学校录取平均分数线。

例如参加第一批次录取的某高校理工类计划招生30人,学校经审阅,在提档的36名考生中认可其中30人,将不予录取的6人档案退回省招办(显然这是按照120%提档的,在平行志愿中不太可能,即使不是1;1提档,多数也都是105%提档)。这录取的第30位考生的分数就是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也称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在1;1提档规则下,如果没有违反招生章程情况发生(即没有退档情况发生),院校投档分数线就是校线。

而每所学校都设置有若干个专业;少则有20~30个专业,一般也有40~50个专业,多则有70~80个专业,有的甚至超过100个专业。学校按照招生章程中规定的专业确定办法予以录取考生,实际上就是将考生确定在某个专业上。由于每一个专业的录取都会自然形成录取最高分或录取最低分,通常将某个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数称之为专业录取分数线,简称专业线。也就是学校招生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条专业线。因此在若干条专业线中同样会有最高分的专业线,或最低分的专业线;而通常又将最低分的专业线定之为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简称校线。当然,与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线对应的有专业录取最高分数线和专业录取平均分数线。拿上面的示例来说,第30人所在的专业分数就可以称为录取最低分的专业线,也可以称为校线,院校投档分数线。

问答31;什么是“上线落选”?

“上线落选”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指某考生的招投总分(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达到了相应批次线,但没有达到所报学校的调档分数线,档案没有投出去。二是指某考生的招投总分达到了所报学校的调档分数线,档案已经投到这所高校,学校审阅档案后因各种原因认为不宜录取,予以退档。每一批次录取完毕后,总有一些招投总分超出批次线的考生不能被录取。

上线落选”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策性落选。为了让招生院校有一定的挑选择优的余地,划线时要保持上线考生数略多于计划招生数,投档时按一定比例使调档数大于计划数,部分上线考生可能因招生计划限制而未能录取。这是正常落选;(2)填报志愿失误落选。

院校调阅考生档案数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内(平行志愿不超过110%),由学校具体确定调档比例(详见各高校的招生章程),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专业由学校决定,并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高校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退掉高分考生而录取低分考生。高分考生被退档,大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考生的分数虽然高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报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且又不服从调剂的;二是虽然总分较高但相关科目较差(如外语学院对外语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有要求);三是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的要求。如果考生被不合理地退档,应及时与有关高校联系。

高校退档的主要理由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退档原因共有29条,分别是:(01)总分低,录取额满;(02)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分配;(03)相关科目成绩偏低;(04)外语口试不合格;(05)体检不合格;(06)体检专业受限;(07)色盲;(08)色弱;(09)视力不合格;(10)嗅觉不合格;(11)身高受限;(12)不符合走读条件;(13)自愿放弃志愿;(14)政审不合格;(15)面试不合格;(16)未面试;(17)男生已录满;(18)女生已录满;(19)只招男生;(20)只招女生;(21)超龄(仅限军公院校);(22)其他(需详细注明原因);(23)按院校规定的专业级差排序,分数低;(24)综合评价低;(25)无专业成绩;(26)专业成绩低;(27)文化成绩低;(28)综合成绩低(限艺术类校考专业);(29)报考类别不符(限对口高职)。因此建议家长在志愿填报前,务必清楚查看高校招生章程,或电话咨询,详细了解限制项。

问答32;为什么加分投档不等于“加分”?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知道什么是加分投档。加分投档就是教育部规定的“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的简化。举例来说,某位考生高考成绩总分535分,可他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加20分投档的条件,于是,省级招生办就可以555分的招投总分向这位考生的第一志愿院校投档。需要强调的只是在投档时加分,仅此而已;至于加分投档到学校以后如何处理,即高校对加分投档考生的如何处理,根据国家的现行政策,就不是加分投档的范畴了。

因此,“加分”是可以在省级招办投档时加分?还是到了学校的专业录取时还可以加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混淆。至于哪些项目可以加分,需要关注当地的招生政策,各省的招生考试院都会有类似于“关于进行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录取对象申报工作的通知”的公告。

相对于加分投档的是降分投档,降分投档是由教育部“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规定的简化而来就是降分投档。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的降分投档,各地可能有所不同。许多省市的做法通常是,对所有符合降分投档的考生,将其所应降低投档的分数,变成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上所应降低投档的分数予以投档。降分投档多发生在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烈士子女人群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