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背主观题 100 道(2)

三十一、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

3.以日常教学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A.日常教学反思

B.个人行动研究

C.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D.同伴交流与合作

E.跳出教育谋发展

三十二、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1.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首要途径

2.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补充

方法:

教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和尊重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学生 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2.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十三、简述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实行终身教育

三十四、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与广泛性

4.过程上的实践性

三十五、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三十六、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大)

(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

三十七、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明确的政治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

2.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三十八、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

2.面向学生生活

3.注重学生实践

4.强调活动综合

三十九、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四十、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

1.确定课题

2.查阅文献

3.设计研究

4.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四十一、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1.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四十二、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究。

四十三、简述教师的成长及其培养

(一)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绪因素、系统过程

(二)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策略的训练

4.教学反思

5.行动研究

四十四、简述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四十五、简述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加以具体化;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进行适当的超额复习(150%)

四十六、简述在教学中如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四十七、简述注意的品质特点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分配;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转移。

四十八、简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

2.要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工夫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

2.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3.提出问题,强制注意;

4.提出批评,给予警示。

(三)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

四十九、简述教师感染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五十、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

3.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

4.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五十一、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时期(0-1 岁),或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的阶段;

2.婴儿后期(2-3 岁),或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

3.幼儿期(4-5 岁),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4.儿童期(6-11 岁),这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5.青年期(12-18 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6.成人前期(18-25 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7.成人中期(25-60 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而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8.成人后期(60 岁以上),这是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五十二、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遵守法规取向)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五十三、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水平发生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取下一个阶段的判断方式是否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五十四、简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接受+控制

父母理解与尊重子女(爱他管他)

2.专断型:拒绝+控制

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爱他但管他)

3.放纵型:接受+容许

父母放任自己的孩子(爱他但不管他)

4.忽视型:拒绝+容许

父母对子女缺乏爱(不爱他也不管他)

父母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个性特点产生影响。

(二)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和基本质量。

(三)同伴群体

1.同辈群体能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成就感)

2.为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十五、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的影响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3.认知结构的影响

教师应从认知结构变量和内容方面来把握。内容方面,应该先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强的知识;还要注意学习的渐进性。结构方面,奥苏泊尔提出了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渐分化原则(逐渐增加难度/减少难度)和整合协调原则(并列结合学习)

五十六、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启示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五十七、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一)学习观

1.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刺激以来的过程;

2.学习是主动认知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4.重视学习过程;

5.提倡发现学习。(作用:提高智慧潜力;使外来动机变成内在动机;

学会发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保持记忆。)

(二)教学观

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半理解;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三)发现教学模式

特点:

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某一个知识点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

3.教学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五十八、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对教学的启示

1.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

2.重视发现教学法。

五十九、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3.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六十、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

3.学习具有情境性;

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六十一、简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将学生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知识经验生长为新的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要重视合作。

六十二、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六十三、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性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是截然分开的。

六十四、简述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启示

(一)提出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队精神的合作学习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二)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六十五、简述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3.学生的动机水平

(二)外部条件

1.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明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