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考100問答(四)

問答25;填報獨立學院志願應注意什麼?

獨立學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院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二級學院和分校,其本科各地一般都安排在三本招生。換句話說,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因而獨立學院學費是公立大學的三到四倍。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公益性事業,依法享有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規定的各項獎勵與扶持政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獨立學院工作。截至2017年12月25日,全國共有獨立學院260所。

通俗的說,對於無緣本一本二的學生來說,獨立學院成為了很多人的候選對象之一。獨立學院由於具有名校資源、機制靈活、訂單式培養等諸多優勢,而逐漸成為考生第三批次報考的主力軍。近年來,獨立學院好歹是個本科,以後考研或者考公務員都比較方便。

填報獨立學院志願前,要注意做到“五看”分別是:一要看是否在教育部批准的學校之列,招生程序是否規範;二要看母體院校實力及獨立學院與母體院校的資源共享情況;三要看學校綜合實力與聲譽。考生要充分了解各獨立學院的辦學歷史與辦學現狀,瞭解師資力量,瞭解學校校舍、實驗室、圖書館等辦學硬條件;四要看畢業生就業情況。往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業層次、考研升學率以及在英語、計算機等學校標誌性考試中取得的成績;五要看家庭經濟能力。獨立學院是按教育成本收取學費,每年的學費較高,考生及家長應根據自身經濟狀況,量力報考。考生和家長可通過電話、上網、招生章程(或簡章)等方式,充分了解各獨立學院的辦學地點、辦學歷史與辦學現狀,瞭解學校校舍、實驗室、圖書館、生活設施等辦學硬件,同時也要了解政府支持力度、師資組成、辦學特色、社會聲譽、就業環境等軟件,並結合學校的社會信譽做出判斷。

由於獨立學院發展歷史並不長,發展過程中又呈現出良莠不齊優劣混雜的情況。因此既要清楚收費標準,考慮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也要分析相關獨立學院的歷史錄取情況,還要知道獨立學院發放的畢業證書上和學位證書上均署名獨立學院學校全稱,而不是上級院校的名稱。如果有條件,到學校去實地查看一番當然更好。

問答26;填報高職院校單獨招生應注意什麼?

高職院校單獨招生(簡稱高職單招)是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突出高職教育特色,積極推進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選拔綜合素質高和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特殊才能的優秀高中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而推出的重大政策,即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根據自身專業教學需要設置考試科目,自主命題、考試、評卷、面試、錄取。“高職單招”是高中生通過單獨招生被高職院校錄取後,就不用再參加高考了。

專業的解釋總是那麼冠冕堂皇又神秘莫測。其實,如果有一本的成績很少有衝動到高職單招的隊伍中排隊的,拿高職單招最牛的招飛來說,就是一個飛機駕駛員。但假設你成績不好,又不甘墮落,這是一個選擇。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勞動者至關重要。許多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高度重視,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改造和建設,使高職學院的辦學條件、師資配備、實訓基地和設施得到了長足發展。在人力資源市場上,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而許多高職院校充分發揮自身的辦學優勢和特點,在滿足考生繼續學習深造願望的同時,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質、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因此,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是比較好的。獨立學院和高職各具優勢,建議考生根據自身成績、家庭經濟條件理性選報。

因為高職單招是省內的統招考試,各個省分出的考卷不一樣,所以高職學生只能報自己省內的高職院校而不能報省外的!時間一般在每年4月25日前,院校根據考生的文化測試和技能考核或面試結果,確定擬錄取考生名單。如果你沒有通過單招考試,還可以繼續複習參加高考。 由於高職單招層次多數是大專,所以以後要想深造必須要經過專升本這道關,耗費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精力,還有時間。另外,高職單招會隨著國家政策而有新的變化。下圖是黑龍江省教育廳關於2019年高職單招通知的一部分截圖,借鑑的同時隨時關注本省的高職單招政策的出臺。

高考報考100問答(四)

問答27;什麼是按院系(學科類)招生?

所謂按院系(學科類)招生,一般就是按照院系所設置的專業或學科類進行招生。學生入學時先不確定具體的專業,而是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進行培養,到了第二或第三學年,學校與學生再根據其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等因素確定學生的專業或者專業方向。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按大類招生,雖然不太科學和準確,但容易理解和溝通。

大類招生有三種模式,(一)按學科招生。這是現在很多高校都普遍採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專業,只按院系大類填報志願。如我們經常在學校招生計劃中看到的新聞傳播學類、工商管理類、材料類、機械類、公共管理類等。不過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是同樣的類,各學校旗下所包含的專業也不同。如廈門大學的“工商管理類”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3個專業;而武漢大學的“工商管理類”則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旅遊管理7個專業。(二)

高校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考生熟悉的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實驗班”、清華大學的“人文科學實驗班”“社會科學試驗班”等都是以實驗班的形式進行大類招生。如清華大學的“社會科學試驗班”的培養過程是:第一年和第二年學習基礎課,尤其是打好數學和英語的基礎,同時也接觸專業基礎課程,以便考生確定自己的學科興趣,尋找到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第三年和第四年,考生按照自己的興趣以及專業的要求通過雙向選擇,分流到社會學、經濟學、國際關係三個專業方向學習。除此,河海大學水利類(基地強化班)、北京科技大學的“理科試驗班”、浙江大學的“工科試驗班”都是以這種形式進行大類招生。大學裡面的開辦了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辦學形式。如北京大學的元培班,天津大學的茅以升班,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陳賡班等等。嚴格來說,他與“實驗班”沒有太大的區別,實際上可以說是“實驗班”的一種特例或者說是一種延伸。但是與“實驗班”有所不同的是,他有兩種招生方式:一種是直接招生,即以一個獨立的招生專業形式對社會公佈,考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填報,由學校根據考生的成績和志願擇優錄取。如北京大學的元培班等。另一種是間接招生,即以其他的招生專業形式錄取以後,再在學校的一定範圍內選拔錄取。如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陳賡班、浙大竺可楨院等等。這裡想要補充一點,無論是
大學的哪種實驗班和你眼中的高中實驗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三)通識教育。新生入校統一進入一個學院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待大二再分專業。通識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專業限制,不分文理先學習基礎課,所有課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課程體系進行全面變革等。如復旦大學從2005年對新生開始實行一年的通識教育,3700名新生不分專業,全部進入復旦學院的4個學院學習,學院構建了與教學改革相適應的全新的書院式學生管理體制。學院以馬相伯、李登輝、顏福慶和陳望道4位復旦歷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長的名或字命名,建設志德、騰飛、克卿 和任重4個書院。一年級學生面對共同的課程,劃分為“學養拓展計劃”“大學導航計劃”“公民教養計劃”和“知識補習計劃”4個方面。不難看出,復旦第一年的課程除了專業課和英語等公共課外,更多的是接受綜合素質教育。除此,浙江大學、寧波大學也對新生進行通識教育。

大類招生的優點有如下五點,減少盲目性、符合志願者意向、培養人才、提高學校效率、平衡冷專業,我們就不細說了。在這裡我們看一看缺點更容易看清楚大類招生。按學科大類招生後,大二或大三時按照怎樣的程序和標準將學生分流到相關專業呢?不同學校的做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大多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學後的1~2年的學習成績(學分績點)排名,設定一定比例進行分流。大類招生對於那些靠衝進來的孩子並不是好消息,平衡冷專業的優點可能對你來說就是致命的缺點。另外暗箱操作讓專業分流變為“拼爹”的遊戲對你的影響是否考慮過?

問答28;錄取批次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由於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錄取的高校較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時錄取,將不同類型的院校分期分批進行錄取,由此形成錄取批次。分批次錄取既有利於不同類型高校招生,也有利於增加考生的錄取機會。除提前批外,批次越靠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會逐批降低,只要正確掌握不同批次及同批次不同順序的志願之間的關係,前批次如果不能錄取,後批次仍有機會。例如,考生填報了提前批次的院校志願,如果未被錄取,不影響考生參加第一批次本科的錄取。但是,如果考生已被提前批次的院校錄取,就不能參加第一批次及其它批次院校的錄取。同理,一本未錄,不影響二本;二本未錄,不影響三本;三本未錄,不影響高職專科。但如果某考生一本(重點本科)投檔至某高校後又被退檔,並不是直接進入二本(一般本科)的錄取。由於一本退檔後,將進入“一本”的徵求志願階段,凡符合條件的考生可重新填報徵求志願,然後再進行“一本”徵求志願的錄取。當“一本”徵求志願錄取結束後,如果仍未被錄取,再進行“二本”批次的投檔錄取。同理,以下批次也是如此。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績達到或超過重點分數線,卻未能被自己所填報的“一本”志願錄取,但又不願意參加“一本”徵求志願的填報,當然可放棄”一本“徵求志願,等到徵求志願錄取結束後,再直接參與自己所填報的”二本“批次志願的投檔、錄取。

高考報考100問答(四)

2018年黑龍江省高考招生各批次院校錄取日程安排確定 部分截圖

各省級招生委員會要根據本地區招生工作的實際,合理安排高等學校錄取批次。原則上同一高等學校同一學歷層次的招生計劃應安排在同一批次錄取,如確有必要,可以將同一高等學校的不同專業安排在屬於同一學歷層次的不同批次錄取(如黑大文科哲學、小語種在本科提前批,其他專業在本科一批次);但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同一學歷層次的全部招生計劃,在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須安排在同一批次錄取,並執行經有關部門批准的相同學費標準。高等學校被安排的錄取批次與上一年度有變化的,省級招辦應事先與高等學校協商一致後,再向社會公佈。

在高考志願填報中,有些高分考生不重視下一個批次院校志願的填報,故在上一批次志願落選後,就失去了錄取機會;只能復讀或不再上學等。因此即便高考成績達到第一批次線的考生也不能僅填一本的志願,最好還應填報二本及後續各批次志願。至於有少數地方涉及“誠信問題”的則另當別論。

問答29;錄取控制分數線你應該知道什麼?

錄取控制分數線(簡稱批次線或錄控線)是根據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考生高考成績水平和招生計劃,按一定的比例確定的錄取新生的各批次、各科類最低成績標準。各科類、各批次的錄取控制分數線都會有所不同,它是確定考生錄取資格、執行招生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院校一般只能錄取所在批次線上的考生,只有招投總分達到或超過批次線的考生(通常稱“上線考生”)檔案,才有可能被投檔到高校,由高校選擇錄取。一般說來,由於各地劃分科類、批次的不同,至少有以下14條分數線。文史類和理工類各有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錄控線,高職高專批一(或A)次、二(或B)次錄控線,再加上藝術類本、專科批次錄控制線各一條、體育類本、專科批次錄控線各一條,即是14條分數線。

各地劃分各科類、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簡稱批次線或省線),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條件:① 各批次院校在各地的招生計劃數;② 全體考生高考成績總體水平和各分數段考生的人數情況;③ 按統計學規律確定的劃線係數,確保高校有一定的生源選擇餘地,批次線上的考生人數要大於院校招生計劃數。綜合以上因素,經過計算機程序測算出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由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委批准後執行。(本省錄取分數線劃定和投檔原則,詳見招生計劃大本第一頁“考生必讀”)

錄取控制分數線不是錄取線。錄取控制分數線是官方人為所劃的幾條分數線,而不是當地考生自發報考而最終在學校的錄取過程中形成的分數線。它的產生時間是在當地的投檔、錄取以前,而不是錄取以後。真正的錄取分數線則必須產生於錄取之後。省級招生辦劃出錄取控制分數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有助於投檔,而不是學校的錄取。學校的錄取最低分數線,是完全可以高於或低於錄取控制分數線的,這是由學校的實際錄取情況所決定的。當然,通常情況是高於和等於。如果實在需要簡寫或簡稱,筆者認為應簡稱為“錄控線”,這要比簡稱為“錄取線”合適得多。報志願必知的第一條線是各科類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簡稱錄控線或批次線又稱省控線);第二條線是院校投檔分數線(簡稱投檔線也稱調檔線或提檔線);第三條線是學校錄取最低分數線(簡稱校線);第四條線是專業錄取最低分數線(簡稱專業線)。

問答30;什麼是院校投檔分數線?

知道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白什麼是投檔、調檔、提檔。當考生的招投總分(有些地方稱為“特徵成績”)達到某科類某批次錄取控制線以後,省市區招辦依據考生的招投總分向各招生院校按一定的比例投檔,而此過程院校則稱之為調檔或提檔,依據的也是考生的招投總分。所謂招投總分,是指考生的高考成績總分(或稱實考分,指考生高考各科成績的總分)與政策性照顧分值的總和。舉例來說,某位考生的高考總分為600分,屬於軍烈屬子女,有政策性照顧加5分投檔,其招投總分即為605分;另一位考生的高考總分為600分,沒有政策性照顧加分,投檔時其招投總分仍為600分。

院校投檔分數線(簡稱投檔線又稱調檔線或提檔線)是指以院校為單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類(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1:1.2以內)(平行志願省份1:1.1以內),在對第一志願投檔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調檔最低成績標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調檔分數線。省招辦在投檔過程中,將填報了該校志願且成績在批次錄控線上的考生檔案,按招投總分(高考總分和政策性照顧分值的總和)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計劃的一定比例進行投檔,自然形成調檔線。通常情況下,調檔線往往高於批次線,第一志願生源不足的院校,其調檔線等於批次線。考生的檔案能不能投給學校,最關鍵取決於招投總分是否達到了調檔線。

一般來說,同一批次錄取院校之間的調檔線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且一個學校在一個省(市)招生,每年可能都有差別,有的院校在一個省(市)的調檔線可能很高,而在另一個省(市)可能較低。這主要是由當地考生第一志願報考的多少決定的。考生第一志願對某一院校報得較多,這個學校調檔分數就高。反之就低,甚至要降低投檔分數才能完成招生計劃。

學校將進檔考生,按照招生章程中規定的專業確定辦法予以錄取。所錄取的最低分考生所形成的分數就是學校錄取最低分數線;或者說學校的最低分錄取的專業線就是學校錄取最低分數線,簡稱校線。一般來說,第一志願生源充足的和調檔比例高且不增加或少增加計劃的院校,校線往往高於或者說大於調檔線;第一志願生源充足或不太足的和調檔比例低且增加計劃多的院校,校線往往等於調檔線。當然,與學校錄取最低分數線對應的有學校錄取最高分數線和學校錄取平均分數線。

例如參加第一批次錄取的某高校理工類計劃招生30人,學校經審閱,在提檔的36名考生中認可其中30人,將不予錄取的6人檔案退回省招辦(顯然這是按照120%提檔的,在平行志願中不太可能,即使不是1;1提檔,多數也都是105%提檔)。這錄取的第30位考生的分數就是學校錄取最低分數線,也稱錄取分數線,簡稱校線。在1;1提檔規則下,如果沒有違反招生章程情況發生(即沒有退檔情況發生),院校投檔分數線就是校線。

而每所學校都設置有若干個專業;少則有20~30個專業,一般也有40~50個專業,多則有70~80個專業,有的甚至超過100個專業。學校按照招生章程中規定的專業確定辦法予以錄取考生,實際上就是將考生確定在某個專業上。由於每一個專業的錄取都會自然形成錄取最高分或錄取最低分,通常將某個專業的錄取最低分數稱之為專業錄取分數線,簡稱專業線。也就是學校招生有多少個專業就有多少條專業線。因此在若干條專業線中同樣會有最高分的專業線,或最低分的專業線;而通常又將最低分的專業線定之為學校錄取最低分數線,簡稱校線。當然,與專業錄取最低分數線對應的有專業錄取最高分數線和專業錄取平均分數線。拿上面的示例來說,第30人所在的專業分數就可以稱為錄取最低分的專業線,也可以稱為校線,院校投檔分數線。

問答31;什麼是“上線落選”?

“上線落選”主要指兩種情況:一是指某考生的招投總分(高考總分與政策性照顧分值的總和)達到了相應批次線,但沒有達到所報學校的調檔分數線,檔案沒有投出去。二是指某考生的招投總分達到了所報學校的調檔分數線,檔案已經投到這所高校,學校審閱檔案後因各種原因認為不宜錄取,予以退檔。每一批次錄取完畢後,總有一些招投總分超出批次線的考生不能被錄取。

上線落選”的具體原因多種多樣,概括地講,主要有以下幾種:(1)政策性落選。為了讓招生院校有一定的挑選擇優的餘地,劃線時要保持上線考生數略多於計劃招生數,投檔時按一定比例使調檔數大於計劃數,部分上線考生可能因招生計劃限制而未能錄取。這是正常落選;(2)填報志願失誤落選。

院校調閱考生檔案數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內(平行志願不超過110%),由學校具體確定調檔比例(詳見各高校的招生章程),考生錄取與否及所錄專業由學校決定,並負責對未錄取考生的解釋及其他遺留問題的處理。高校一般不會無緣無故地退掉高分考生而錄取低分考生。高分考生被退檔,大致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考生的分數雖然高於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但未達到所報的專業錄取分數線且又不服從調劑的;二是雖然總分較高但相關科目較差(如外語學院對外語筆試成績和口試成績有要求);三是身體條件不符合所報專業的要求。如果考生被不合理地退檔,應及時與有關高校聯繫。

高校退檔的主要理由各地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普通高校招生錄取退檔原因共有29條,分別是:(01)總分低,錄取額滿;(02)所報專業已滿,不服從分配;(03)相關科目成績偏低;(04)外語口試不合格;(05)體檢不合格;(06)體檢專業受限;(07)色盲;(08)色弱;(09)視力不合格;(10)嗅覺不合格;(11)身高受限;(12)不符合走讀條件;(13)自願放棄志願;(14)政審不合格;(15)面試不合格;(16)未面試;(17)男生已錄滿;(18)女生已錄滿;(19)只招男生;(20)只招女生;(21)超齡(僅限軍公院校);(22)其他(需詳細註明原因);(23)按院校規定的專業級差排序,分數低;(24)綜合評價低;(25)無專業成績;(26)專業成績低;(27)文化成績低;(28)綜合成績低(限藝術類校考專業);(29)報考類別不符(限對口高職)。因此建議家長在志願填報前,務必清楚查看高校招生章程,或電話諮詢,詳細瞭解限制項。

問答32;為什麼加分投檔不等於“加分”?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知道什麼是加分投檔。加分投檔就是教育部規定的“可在考生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分數投檔”的簡化。舉例來說,某位考生高考成績總分535分,可他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加20分投檔的條件,於是,省級招生辦就可以555分的招投總分向這位考生的第一志願院校投檔。需要強調的只是在投檔時加分,僅此而已;至於加分投檔到學校以後如何處理,即高校對加分投檔考生的如何處理,根據國家的現行政策,就不是加分投檔的範疇了。

因此,“加分”是可以在省級招辦投檔時加分?還是到了學校的專業錄取時還可以加分?二者有明顯的不同、不能混淆。至於哪些項目可以加分,需要關注當地的招生政策,各省的招生考試院都會有類似於“關於進行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各類照顧錄取對象申報工作的通知”的公告。

相對於加分投檔的是降分投檔,降分投檔是由教育部“可在高等學校調檔分數線下適當降低分數要求投檔”規定的簡化而來就是降分投檔。但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執行“可在高等學校調檔分數線下”的降分投檔,各地可能有所不同。許多省市的做法通常是,對所有符合降分投檔的考生,將其所應降低投檔的分數,變成在其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加上所應降低投檔的分數予以投檔。降分投檔多發生在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烈士子女人群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