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三農 農村電商怎麼做?

​​​

互聯網+三農 農村電商怎麼做?


互聯網誕生的數十年來,互聯網企業以“互聯網+”的方式改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行業,唯獨在農業的上的進展不大。原因在於農村的生態系統更為複雜,單純的電商模式很難改造農村經濟,所以也就出現了幾個包地直採式的生鮮電商。這對互聯網企業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嘗試,嘗試中他們也知道了農村資源與城市社區資源頗有不同。

本質上,農村資源與社區資源類似,但是又有區別:社區資源的大部分都是消費者與用戶,部分參與進去的是商家;而農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城裡人需要的商品他們也需要,農作物既可以在集市上直接供給終端消費者,又可以賣給商家。這使得供應鏈進一步下沉與延長,同時農村與商家之間是一種雙向的供需關係。

如果把農村電商看成是互聯網+農村的解決方案,就有些不對了,因為農村的產業升級及城鎮化改革並不是簡單的農村互聯網化,還包含農民增收丶農業發展及農村穩定等問題,這正好是“三農”要解決的問題。因此,

研究農村電商更應該研究“三農”,農村電商也就成了“互聯網+三農”的問題。這就要求,農村電商較之當前的主流電商,應該有更多的內涵在裡面,更應該成為一個對“三農”的整體解決方案,“三農”所研究的問題及關係都應該有所考慮,至少,“互聯網+三農”下的互聯網平臺應該有58同城或者趕集網這樣的本地生活服務功能。

城鎮化現狀:農民走向城市資源趨向整合

前面說過,研究“三農”問題的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丶農業發展丶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丶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

前些年的農村社區化,其實走的是整合資源的路線:一方面是幾個村合併成社區,等於是把幾個村的勞動力資源都整合起來;另一方面,合併以後的農田也統一起來,建立生態種植基地或者招商引資建立養殖場或者其他工廠,附近村落的農民都進入這些工廠工作丶掙錢丶養家。由於一定的原因這個政策沒有繼續推行,卻是農村今後的發展的方向。

農村傳統的分散式作業過於落後,不利於農作物產能及生產效率的提高。把農田或者養殖業整合成種植及養殖基地,整體上更有利於生產資源的提高及再利用。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農村城鎮化的一個規劃路線。隨著很多的農村孩子進城買房,以及更多農民工長期外地城市務工,農村家庭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已經不適合種植更多的農田,以及養殖更多的牲畜。農村的自然發展狀態下,一部分農民選擇變賣農田,已經跟隨子女搬遷到了城裡。這樣,便出現了很多中小型的養殖場,以及農田種植數量幾十上百畝的農戶。

互聯網+三農農村電商應該怎麼做?

產值的大幅度提升後,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解決銷售的問題。淘寶丶京東丶蘇寧丶都在下鄉,這些電商雖然在村裡刷了很多的牆,但是他們無法將供應及需求鏈下沉,他們無法讓沒有互聯網常識的農人去團隊化運營。農民必須要把自己的東西賣到外面去嗎?農村本來就是一個可以自力更生的生態,本地服務就有足夠大的市場。所以,農人們迫切的需要的不是費勁心思考慮如何上淘寶把東西賣到外地去,而是需要一個能夠著眼本地解決當地農產品及生產資料再分配的平臺。

在這個前提下,近來誕生了村村樂這樣的“土生土長”的農村電商平臺。

按照村村樂創始人胡偉的說法,村村樂要做的是幫“本地的企業做本地產品服務本地的民眾”。這要求村村樂這一類的網站模式既不是淘寶類網店那種一個賣家對應無限泛眾化買家的模式,也不是同城網那種服務於個人生活便利需求的模式,而是一個以村為單位丶以鄉鎮縣為拓展源丶以生意匹配為策動點的——力求實現商務活動公益化全兼容的運營平臺。

電商的運營思路,物流是重中之重。農村的互聯網環境差,也誕生不了高丶大丶上的物流體系,如何解決電商物流的問題?等到順豐以及“四通一達”之類的物流“下鄉”,時間是個問題,能不能做到也是個問題。其實對於農村電商而言,完全可以換一個思路。譬如村村樂要做的是:讓鄰里四舍準備出手的十頭豬很快找到就近的買主;讓農作物農產品經紀人一目瞭然地看到本村本鎮所有供應者的信息;讓村裡的小賣部兼具多種職能。真能夠實現這樣的模式,將不再需要物流的介入,買家或者賣家協商如何取貨就可以了。村村樂在這裡扮演的,是一個為鄉村四鄰各種生產生活需求提供供應源和嫁接者的角色。

農村城鎮化及產業升級需要更多的“村村樂”

農丶林丶牧丶漁業都誕生在農村,當前農村涉及的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有生鮮電商丶農產品電商丶農資電商等,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有一定的產業鏈以及產業族群。農村資源是所有涉農電商類型的產業鏈上游,商家無論是產品直採還是收購供給,全都需要與農村的種植基地有緊密的聯繫。

不要小看這些產業,2014年來農村電商的交易額達到2000億,這2000億的交易大部分都出自淘寶丶京東丶蘇寧之類的電商平臺,像村村樂這樣的平臺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一方面是他們的規模還不夠大,另一方面是人們的認知還不夠。村村樂目前有1000萬會員和30萬村官,這個比例還是太小,農村人口數量多,需求大,需要有跟多的“村村樂”才能滿足正在發展的農村產業。

農村電商及本地服務的藍海,不只是在於農民的購物需求,更在於農民的銷售需求。也就是說,農村既是農村電商的需求產業鏈下游,又是最原始的供應產業鏈上游。這是一種雙向的商業供需模式。

當前電商平臺做農村電商,所需的供應鏈鏈條太長,不容易下沉,這就更需要有本地化電商及服務平臺與其對接,同時“村村樂”這樣的平臺還可以為當地的農村人提供各種電商服務。

農村的商業生態有著極為複雜的一面,但又有其足夠的魅力與發展潛力,這也是各大電商平臺競相追逐的一個原因。接下來,無論電商們如何將渠道下沉到農村,還是像村村樂的下一步發展目標一樣“將全國66萬個村進行標籤式的標註”,無疑這些都會讓農村商業生態更為豐富,農村人也更能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

希望,在“互聯網+三農”的大背景下,每一個商家都如胡偉描述的那樣,建成更多的丶優良的丶服務三農的原生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