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秦始皇死後睡在水銀河裡,是真的嗎?

風雨人生3293


秦始皇地宮之內存在水銀江河湖海這一點早在03年對秦始皇陵的遙感勘測一期工程中就已經被證實,不容置疑。



03年有關部門通過反覆多方位測試發現地宮中汞(水銀)含量較之地宮之外含量的8倍還多,約摸有將近800噸,主要分佈還頗有天文地理的意思,模仿東南、西南存在的渤海、黃海,居然是東南、西南多,東北、西北少。並且就大體建築地勢也是西高東低。


我們再結合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以地勢為江山,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以隕星為日,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可以確定秦始皇地宮確實存在水銀江海。

但是,糾正一下。秦始皇的棺埻是可能在水銀湖中,但是其屍體肯定密封保存在棺埻裡,不可能直接接觸泡在水銀裡的。

如此巨量的水銀,也可能是秦始皇陵幸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畢竟大家知道水銀常態下是劇毒易揮發的,一旦吸入嚴重者極有可能一命嗚呼。

水銀的作用不外乎三個方面。

首先是滿足秦始皇死後仍舊腳榻江山的願望。

其次則是為了防止陵墓輕易被盜,畢竟如此巨量的劇毒水銀可不是一般技術的盜墓賊敢光顧的。

最後一點也最重要,我們知道秦始皇曾遍尋長生不老藥而不死,既然求生不得,死後屍體不輕易腐爛恐怕也是他最低限度的要求了,畢竟水銀防腐作用顯著嘛。


不書公子


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古人墓葬裡,偶見水銀。

比如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國貴族墓(墓主為女性,身份不確定,有說是遼國公主的,有說是薩滿祭司的),在整理死者(女性)衣服時,就發現了一些呈水珠狀的水銀。

(水銀珠大大小小地就夾在死者的衣服褶皺中/皇帝不稱朕)

平常我們接觸到的水銀,就封閉在溫度計裡。水銀是汞的俗稱,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水銀劇毒,且易揮發,由於古代墓葬中偶然會碰到,所以考古工作者在接觸屍體時,必須戴上手套和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以防揮發性有毒物質的侵害。

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古屍體內的水銀(或由於屍體腐爛,溢出體外,夾在衣服中),量一般都不大,可能都是在死者生前(自殺)或故後,灌入口內的。

古人相信水銀具有防腐作用(只能說是部分古人,畢竟墓葬中發現水銀的只是局部現象);由於水銀在自然條件下的存量較少,普通人家沒有條件大量獲取它,這也可能是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銀防腐的情況較為少見的一個主要原因。

帝王家絕對是有條件使用水銀的,但就考古發現及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古代帝后死後用水銀防腐的情況也很少見。

可見,對於水銀是否防腐,古代沒有一致意見。否則,皇帝們不會不用。

(由於水銀具有劇毒、高揮發性等特點,很容易讓人想到,墓中佈設水銀池能有效起到防盜的作用,不僅古代故事裡如此,在當代靈怪動漫和盜墓小說裡也比較常見/皇帝不稱朕)

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了秦始皇陵的奢華,用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說法,說始皇陵裡模仿了星辰山川,其中的河流就是用水銀灌注。

這種說法在當代得到驗證,經儀器檢測,秦始皇陵區土壤的含汞量明顯超標,遠遠高過附近其他地區。可以肯定,秦始皇陵裡是用了水銀的,而且量還不小。

這對秦始皇來說似乎並不奇怪,眾所周知,秦始皇好仙,身邊圍聚著許多方士,而水銀作為一種化學物質,正是古代“煉丹家”或“鍊金士”們最常用的三種元素之一。

(秦始皇只活了49歲,可嘆,他的“業餘愛好”促了他的壽/皇帝不稱朕)

這些水銀不可能如司馬遷所記載的,是用來在始皇陵里布置“天文地理”。去年九月我曾在悟空問答答過一題《為什麼不去發掘秦皇陵》,對秦始皇陵存在大型地宮予以了否定。主要觀點是:

先秦大墓,包括漢代的帝陵、王陵,沒一座有地宮。那時陵寢的形制,就是往地下挖一個巨大的覆鬥形墓穴,放入棺槨,然後將土回填,再在上面築起高大的封土(可參考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的大墓)。

(秦公一號大墓,其主人是秦景公。據說此墓僭越了“天子葬儀”,那麼周天子也是如此安葬的/皇帝不稱朕)

我認為:

雖然秦始皇陵規模無二,但作為一座帝王陵,就其制度而言,也該是“傳承有序”的。也就是說,它不可能搞得像外星人到地球人來建的,與前後帝王級陵寢毫不相干。

盡信書不如無書。《史記》雖有“天文地理”的記述,但該記載只表明,早在西漢時,關於始皇陵已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被司馬遷“如實”記錄下來;然而,所“實”的,是當時傳聞即如此,而不是說,秦始皇陵“地宮”真的如此。

那麼,秦皇陵裡的水銀是用來防腐的?

看官莫忘了,同樣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在巡遊的路上(沙丘,在今河北邯鄲),盛暑之日,屍體很快發臭,趙高策劃奪位,決定秘不發喪,為了掩蓋屍臭,在皇帝鑾輿後拖了一車鮑魚(當然“鮑魚”的故事也未必為真)。

秦始皇入葬時,肯定已爛得不行了,防腐何用?

如果“死皇帝”還沒爛得那麼幹淨,撬開他的嘴,往裡面強灌一勺水銀倒不是絕無可能,可是有必要、有可能將他泡在水銀裡嗎?

這就是絕無可能。

首先,那個時代的古人沒有能力造出那麼大量的水銀,即便造出,他們也沒有能力儲存這種劇毒且不穩定的物質。而且秦始皇下葬應相當倉促,通過密謀登位的秦二世哪有閒情來搞這些玩意(製造大量水銀,並妥加儲存,然後運到皇陵,其過程相當耗時)。

再者,帝王遺體如何處理,自有其國制,不是隨便想當然搞發明創造的,“把始皇帝泡在水銀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如果我們從歷史學的科學嚴謹,而不是從講故事的趣味,來研究某件事,那就不能天馬行空,將某件事隔斷了誇誇其談,而必須講求某種制度的因果關係及其傳承譜系。秦始皇陵的所謂“地宮”,被傳得神乎其神,就打破了這種傳承,變成了“外星文明”,什麼可能都有了。(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這事已經實錘了。在民間的傳說中,秦始皇陵中有一條人工造的水銀河,秦始皇的棺材就飄在這條水銀河上面,這個傳說已經流傳了上千年,那麼這個傳說到底是靠譜還是不靠譜呢?根據專家們的鑑定顯示,秦始皇陵中真的是有大量的水銀,至於秦始皇的棺材到底在不在水銀上面我們不得而知,恐怕得打開陵墓才能知道。

秦始皇墓之所以這麼久還不打開,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陵裡面水銀太多,貿然打開會對周圍的人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影響,並且有專家預測,如果秦始皇陵打開,那對附近的居民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只能另選住處。

其實準確的說秦始皇墓裡面有水銀不僅僅是傳說,因為在《史記》中也曾提到過這件事,現代專家經過採樣研究也已經肯定了這個說法。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句話記載於《史記》,也就是說秦始皇陵中的水銀代表著天下的江河大海,有趣的是在漢朝的史書中也提過這件事。

水銀是有毒的,如果人吸入過度便會中毒,秦始皇陵中方如此大量的水銀,除了是象徵著江河大海,同時也是在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並且水銀還能夠有效的阻擋盜墓賊,如果盜墓賊不識相挖了進去,以古代的水平來看,多半會中毒而亡。

水銀還能夠有效的防腐防溼防菌,所以說有專家預測秦始皇的屍體有可能至今還沒腐爛,保持的非常完好,可以參考一下辛追夫人,假如說有一天秦始皇陵被挖掘,始皇帝的屍體保存完好,相信肯定會轟動全世界。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應該是真的,無論是司馬遷在《史記》裡的描述,還是現在人們用科技進行的觀測,都證實的確存在水銀。

各位老師都回答得很好了,我補充一點。他的水銀這麼多,是從哪兒來的呢?

許多人對水銀持懷疑態度,就是不相信能有這麼多。

但是不要忘了,水銀是從哪裡提取出來的?是從丹砂裡。

我要介紹一個秦始皇神秘的供貨商:四川的一個名叫清的寡婦。

這個寡婦特別有錢。

她有多少錢,司馬遷沒說,但是司馬遷在《史記》裡這麼形容她:

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翻譯一下:

清雖然是個寡婦,但能守住先人的家業,用錢財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侵犯。秦始皇以上賓之禮待她,為她修築了女懷清檯。一介窮鄉寡婦,能夠名揚天下,萬乘之尊對他們以禮相待,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富有嗎?

她錢多得連秦始皇都對她以禮相待,她用財自衛,那不就是一個私人武裝嗎?

但是司馬遷沒有說為什麼多疑霸道的秦始皇能容得下她,光憑有錢那點私人武裝肯定不行的,你再有錢,也比不過當年的七國吧。

原因就在於她為什麼有錢。

司馬遷還說了: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也就是說巴郡寡婦清的得到硃砂礦,竟獨攬其利達好幾代人,家產多得不計其數。

她是靠硃砂發財的。

為什麼她能靠硃砂發財,我猜她應該是秦始皇的供貨商。

為秦始皇提供丹砂煉製水銀。

這大概也是秦始皇對她尊敬的原因。


錦翼


始皇陛下睡在水銀河中?不可思議,倒是想象一下,怎麼睡?目前為止,秦漢出土的一系列古墓,也沒出現過這樣的事,最牛的只是漢代出現過金縷玉衣。



首先,必須承認一點,秦始皇皇陵中有水銀,到底有多少?沒人知道,外圍的一系列專家估計,至少一百噸,我也曾算過,算出過幾百噸。

而這些水銀怎麼分佈?史記說成江河分佈,我到有點贊同,有人推測,地宮中是縮小版的秦國疆土,而水銀在分佈在一條條江河中,秦始皇就躺在疆土的中心。



這樣的推測,也不無道理,反正在怎麼推測,秦始皇也不可能躺在水銀上。

做個假設,如果躺,怎麼躺?那需要的水銀是多少?有人猜測,陵中水銀如真實河流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動,那是不是始皇就可以四處溜達,巡查疆土?

有點天馬行空。我們還忽視了一個客觀事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蝕,我們知道,始皇駕崩在沙丘,這裡發生了著名的沙丘政變。趙高李斯胡亥是在等公子扶蘇自殺後,才開始動身運始皇回咸陽,那時炎炎暑熱,路上屍體都發臭了,買了很多鮑魚才勉強糊弄過去,兜兜轉轉,一個多月後才下葬。



另外,天下大勢所趨,二世皇帝會是公子扶蘇,現在成了胡亥?該有多少人反對?胡亥忙不過來啊,哪裡還有閒工夫精心打扮這具腐爛的屍體?就連殉葬,也是藉此除掉一批人。

綜上,秦始皇死後不可能躺在水銀河中,一來不符合常理,二來始皇屍體腐爛,三來胡亥沒有閒工夫。最重要還有一點,始皇不會打破歷代下葬的常規,古往今來,哪位帝王打破過?也只是據說朱元璋復辟殉葬制,水銀灌腦袋,讓妃嬪保持生前模樣。


非常茴香豆


根據《史記》上所記載的確有此事存在,而秦始皇為什麼要選擇在自己的陵墓裡放上1300噸水銀呢?放置這麼多水銀有什麼作用呢?


那麼就不得不提到秦始皇這個人,他在晚期一直追求長生和不老術。雖然結果失敗了,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相信人死後是會有靈魂的。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後仍然可以統治著這個王國的一切,而這時候一個比較出名的“貞婦”巴清提煉了大量的汞以供其陵墓所需,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稱的水銀。最關鍵的是水銀可以保人死後屍身不腐,這也出現的太及時了,正好弄到秦始皇心底裡去了。


現在我們通常水銀都是用於體溫計,平常體溫計不小心摔破了,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們去觸碰,就是因為水銀中還有劇毒。你想想1300多噸的水銀呀,那得有多毒啊!!所以秦始皇墓也是現在帝王墓中很難被盜墓賊挖掘的其中之一,可以看的出來,秦始皇也是很有心機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稱,以水銀比作星辰百川,美麗的水銀流淌在秦始皇的身邊,還有數以萬計的兵馬俑守衛著這個王國。
但是按照實際情況來看,這麼多的水銀是無法制造出來的,所以說秦始皇睡在水銀河裡是有一點兒不可能的。


讀史小萌新


首先要說明的是,經現代考古科技手段證實,秦始皇陵中的確含有大量水銀。其次,秦始皇“睡在水銀河”裡這種說法不太確切,因為地宮裡的水銀,主要還是以打造“百川江海”的形式注入的。據現代考古結果來看,秦始皇的棺槨內應該並未注入大量水銀。

一:以水銀為“百川”

其實早在2003年,秦始皇陵遙感勘探一期工程中,有關部門就已經通過遙感和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反覆測試發現,地宮中存在大範圍、強異常的汞含量,其平均值為陵墓外其他地區汞含量的八倍,且汞的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根據這一事實,再加上《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考古專家分析認為地宮中水銀的分佈,恰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地理位置相符,這也初步證實了《史記》中相關記載的真實性。

二、墓中水銀的作用

在墓中灌入如此巨量的水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那麼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來打造“水銀宮殿”的目的是什麼呢?

其一,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使得人們對待死後長眠之地極其重視,尤其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是秦人將陰陽五行、日月山川的宇宙觀完整地展現其中。
加之秦朝尚水德,於是乎就以水銀來模擬百川江海,將這千里江山盡數收於其中,陪伴著始皇長眠於地下,繼續著他的帝國統治。

其二,水銀有劇毒,大量吸入會導致死亡,如此便可以防禦入侵的盜墓者。現代儀器檢測出地宮中依然存在大量的水銀,這說明地宮的密封性極好。據專家稱,如今秦始皇陵尚未打開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一旦開啟,地宮中的劇毒氣體逸出,會波及周圍草木及土壤。

其三,我們都知道水銀具有防腐作用,因此地宮中大量的水銀,可以保持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長久不會腐爛。

三:巨量水銀何來?

根據專家估算,地宮中的水銀大約有百噸左右,當時提煉水銀主要依靠丹砂,如此巨量的水銀需由一百二十噸的丹砂才能提煉出來。那麼這些丹砂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秦朝的一位傳奇女性——巴寡婦清。秦朝的巴渝地區和陝西地區在當時盛產丹砂礦,地宮中所需的丹砂也主要源自這兩個地方。而寡婦清的家族世代經營丹砂產業,整個巴地,甚至很有可能是整個秦帝國的丹砂產業,都被寡婦清的家族所壟斷了。這也是為何秦始皇對她另眼相看,並允許她擁有一定數量的私人武裝,還為她修築“女懷清檯”的其中一個原因。

清本應是一個相夫教子的平凡女性,可丈夫的早逝鑄就了她不平凡的後半生。此後她肩負起了整個家族企業,並將其逐漸發展壯大,大到上達聖聽,大到富可敵國,也只有她的家族產業,才有能力承擔起秦陵地宮中所需的大部分丹砂資源。

歷史風雲錄


我覺得誰秦始皇死後睡在水銀河裡,不太靠譜。

首先,水銀應該做得是地圖和器物,而非真正河流

司馬遷所記載的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這裡的百川江河大海,從我對歷史的瞭解來看,這個確切來說應該是水銀做的一個巨型的大秦帝國的地圖,而非真正把水銀灌滿了整個陵墓,成為河流一樣,這個不大可能,應該是後人解讀錯了司馬遷的意思。


春秋戰國時盛行用水銀做器物,覺得很尊貴,有的用來做酒杯,有的用來最雕塑,有的用來鍍東西。在秦始皇陵最核心區域,應該有很多水銀做的,或者使用了水銀來作為材料之一加工的器物。大家可以想象下,假如有數百個甚至上千個大型的重器上面都有水銀,還有大量的裝飾材料也有水銀,那揮發出來,土壤是否也會大量超標?

其次,水銀表達的其實應該是大秦帝國制度的核心的重要性

有長期研究秦始皇陵的權威學者在“一席”上分享,其實秦始皇陵的整個設置,根本不是大家常規意義上的秦始皇想要在陰間享受尊榮的意圖,而是他要把他所設計的大秦帝國的整個國家制度和國家機器的體系都放在陵墓當中。這是他的萬世雄心,也是他希望後世無論如何都要繼承的東西。


縱觀整個歷史長河,秦始皇最大的貢獻並非是那些震驚世界的巨大工程,而是在結束天下紛亂之後,經過嘔心瀝血,刳肝瀝膽,用盡一起智慧,設計出來的這一套制度和體系,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影響中國乃至整個人類歷史最深遠的東西。秦始皇作為設計者,我覺得他最懂得這才是價值,這個才是要留給後世的東西。事實證明,秦滅亡以後,漢代統治者幾乎完全是按照他的設計來的,之後的兩千多年,無論朝代怎麼變,都沒有逃出這個基本的框架。


秦始皇陵的雕像和各種設計,一層一層,由外到裡,其實都遵循了大秦帝國的政治制度和體系的建制,越到裡面,雕像越生動越精細,越到制度的核心其盔甲和兵器也越來越高規格。到了最最核心處,用水銀來做,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最後,秦始皇時代,水銀還未用來防腐和煉丹

在春秋戰國直到秦帝國時期,水銀並未被用來保存屍體永遠不腐的傳統,也缺乏相關的歷史佐證,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但說實話,他的長生不老藥真的是就已經在開始用水銀煉丹麼?這個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並沒相關資料實際記載在那個時代就已經這樣做了,我覺得很大可能是後世根據秦始皇求長生不老傳說而做的猜測和臆想,而非事實。相反更多的史料證明,用水銀作為煉丹材料的事情更多都發生遠距大秦帝國的後世。


我是文藝而犀利的“李藝泓西平王后裔”,歡迎關注我


盛唐豪歌李藝泓


在過往諸多對秦始皇陵地宮的研究工作中,"汞異常"這個詞會被經常提到。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秦始皇地宮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水銀,而且分佈及其講究,其脈絡走向與渤海與黃海之位高度相似!

圖為秦始皇地宮模型

根據推測,秦王地宮中的水銀儲量高達100噸,不僅數量驚人,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以當時的資源開採水平和冶煉技術如何能產出如此多的水銀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的一個女強人:巴寡婦清。

繼承了家族企業的清可以說是秦始皇時期數一數二的女富豪,丈夫死後不僅恪守婦道,而且還利用自己的財力保一方平安。因此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封其為"貞婦"。由此也加深了清與皇權的關係。而掌控大量丹砂(提煉汞)資源的清就成了秦始皇陵地宮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圖為地宮模擬全貌

那麼,在秦始皇陵地宮中為何要注入這麼多水銀呢?《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此事如此描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見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似乎非常喜歡製造宏圖大像,那在陵墓中建造出自己統治下的秦國"沙盤"也不無可能。

另外,按照水銀的化學屬性,其散發出來的氣體可以極好的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這對於生前尋求長生不老未果的秦始皇來說,屍首不腐可能是其可以接受的最後底線。而且水銀屬劇毒,這樣就可以防止那些居心不軌的盜墓者!

但是到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地宮依然處於塵封的狀態,因為諸多因素沒有被挖掘!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日後人們可能會一睹它的風采。不過,對於這位曾一統六國的卓世君王而言,長眠於此不被打擾不失為最好的歸宿!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水銀作江河大海

經現代考古研究,秦始皇陵地宮確實存在大量的水銀。而且其密度分佈情況和秦朝疆土的水系分佈較接近,這就映襯了司馬遷說的用水銀來江河大海的說法,也側面反應秦始皇陵地宮是一個縮小版的秦朝的江山。


棺槨是固定還是移動的?

關於秦始皇的棺槨安放問題,是安置在地宮某個地方固定不動,亦或是在水銀河中移動來巡視江山。現在的科技手段還是無法準確的說明這個問題。不過依照秦始皇那種性格,死後也要巡遊江山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不然也不會費那麼大力氣弄那麼多水銀在裡面了。


具體的情況如何,待以後的科技手段越來越逆天了,我們不用打開秦始皇陵就可以得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