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清:影响我一生的《张家口日报》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缘

编者按:日前,本报接到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张瑞清中将的“我与《张家口日报》”征文稿。张瑞清同志是河北阳原人,他在致本报编辑部的信中表示,《张家口日报》几乎伴随了他成长的历程,他非常喜爱《张家口日报》,几乎每期必看。当看到《张家口日报》刊载的征文启事后,他高兴地回顾了自己与《张家口日报》的不解情缘,并欣然写下了《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缘---影响我一生的》一文。今日本报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作为部队一名领导干部,每天要处理大量文电公务,但不管多忙,摆在案头的《张家口日报》是必读的。应该说,这个习惯与我对家乡形势比较关心有关,更多的还是从小与这份报纸结下的不解情缘。

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是大队会计,我只要没有课外作业,就跑到大队部看《张家口日报》,一看就是半个下午,这在那个课外读物匮乏的年代,已经是不菲的“待遇”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文章题目很长,念都念不下来,里面的内容更是懵懵懂懂,但在脑海中印记很深,第一次接触到一些政治术语,感到蛮有兴趣的。

1972年2月,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白天参加农业生产,晚上在大队部的柴油灯下,一边读报,一边尝试着写稿。功夫不负有心人。7月3日,我写的一篇反映大队党支部带领农民兴修水利的稿件被《张家口日报》刊用了,大队的老支书高兴得合不拢嘴,下乡的公社书记知道后,很快把我调到了公社机关。此后,在县报道组刘惠等同志的帮助下,我的写作能力进步较快,有多篇稿件陆续见报,被《张家口日报》和县表彰为优秀通讯员,报社还不定期地给我邮寄内部刊物《工农兵通讯》。

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几年的读报学报,成为我人生之路宝贵的积累。1973年底,38军来我们老家阳原县征兵,带兵的指导员曾担任团新闻干事,一听说公社里有个上过报纸的“小秀才”,执意把我带到部队。入伍后,我当了一名基层报道员,后来当了营报道组长,全营每年都有四五十篇稿件见报,报道组成为北京军区基层新闻报道的一面旗帜,年年荣立集体三等功。因为新闻工作成绩突出,我被破格提干,担任团政治处书记。打那时起,新闻工作就成为我军旅生涯的鲜明符号,成为支撑我成长进步的重要基石。提干后,我先后在团、师、军机关做宣传工作,干得比较出色,都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的底子有关。这期间,《张家口日报》也始终伴随着我,见证着我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

1990年我调到武警总部工作,由于不再搞宣传,一度中断了与《张家口日报》的联系。时间一晃到了2004年,记得那是我担任武警黑龙江总队政委不久,突然有一天案头上多了一份《张家口日报》,那熟悉的报头题字,久违的家乡味道,使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久别重逢的亲切感,原来这是张家口日报社给在异乡工作的领导赠送的家乡报纸。后来我到武警总部担任领导,可能由于报社经费拮据的原因,我不再收到馈赠的报纸,便让工作人员自费订了《张家口日报》(编者语:张瑞清将军对《张家口日报》的呵护,让我们倍感温暖。寄报工作我们没有中断,但由于不细心,一直寄往了原地址,对此我们深表歉意)。直到今天,《张家口日报》与《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解放军报》一起,一直成为我读报用报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我了解家乡、学习家乡的重要载体。

因为《张家口日报》,使我爱上了新闻工作;因为新闻工作,使我练就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敏锐眼光、特殊视角和理论文字功底;又因为新闻人敏学好思的良好习惯,使我多了一把成长进步的梯子。走上领导岗位后,我始终保持新闻人的特质,善于从基层官兵战备训练中捕捉信息,小中见大,管中窥豹,及时研究解决制约部队创新发展的棘手难点问题,不少经验被全军推广。始终关心新闻工作,重视新闻人才培养,舍得财力物力保障。始终坚持写稿投稿的习惯,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和《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50余篇。

一张报纸,一份情愫,一生缘分。回顾40多年军旅生活的历程,我经常在心里无数次地问自己:如果40多年前没有与《张家口日报》结缘,我会有今天的成绩和进步吗?

潮起正是扬帆时。今年恰逢《张家口日报》创刊70周年,我衷心祝愿《张家口日报》秉承优良传统,用智慧、真诚和责任继续谱写时代华章!我也会一如既往,继续与《张家口日报》结伴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