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清:影響我一生的《張家口日報》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緣

編者按:日前,本報接到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政治委員張瑞清中將的“我與《張家口日報》”徵文稿。張瑞清同志是河北陽原人,他在致本報編輯部的信中表示,《張家口日報》幾乎伴隨了他成長的歷程,他非常喜愛《張家口日報》,幾乎每期必看。當看到《張家口日報》刊載的徵文啟事後,他高興地回顧了自己與《張家口日報》的不解情緣,並欣然寫下了《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緣---影響我一生的》一文。今日本報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作為部隊一名領導幹部,每天要處理大量文電公務,但不管多忙,擺在案頭的《張家口日報》是必讀的。應該說,這個習慣與我對家鄉形勢比較關心有關,更多的還是從小與這份報紙結下的不解情緣。

我上小學的時候,父親是大隊會計,我只要沒有課外作業,就跑到大隊部看《張家口日報》,一看就是半個下午,這在那個課外讀物匱乏的年代,已經是不菲的“待遇”了。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報紙上的一篇文章:《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文章題目很長,念都念不下來,裡面的內容更是懵懵懂懂,但在腦海中印記很深,第一次接觸到一些政治術語,感到蠻有興趣的。

1972年2月,我高中畢業回鄉務農,白天參加農業生產,晚上在大隊部的柴油燈下,一邊讀報,一邊嘗試著寫稿。功夫不負有心人。7月3日,我寫的一篇反映大隊黨支部帶領農民興修水利的稿件被《張家口日報》刊用了,大隊的老支書高興得合不攏嘴,下鄉的公社書記知道後,很快把我調到了公社機關。此後,在縣報道組劉惠等同志的幫助下,我的寫作能力進步較快,有多篇稿件陸續見報,被《張家口日報》和縣表彰為優秀通訊員,報社還不定期地給我郵寄內部刊物《工農兵通訊》。

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幾年的讀報學報,成為我人生之路寶貴的積累。1973年底,38軍來我們老家陽原縣徵兵,帶兵的指導員曾擔任團新聞幹事,一聽說公社裡有個上過報紙的“小秀才”,執意把我帶到部隊。入伍後,我當了一名基層報道員,後來當了營報道組長,全營每年都有四五十篇稿件見報,報道組成為北京軍區基層新聞報道的一面旗幟,年年榮立集體三等功。因為新聞工作成績突出,我被破格提幹,擔任團政治處書記。打那時起,新聞工作就成為我軍旅生涯的鮮明符號,成為支撐我成長進步的重要基石。提幹後,我先後在團、師、軍機關做宣傳工作,幹得比較出色,都與從事新聞工作打下的底子有關。這期間,《張家口日報》也始終伴隨著我,見證著我成長進步的點點滴滴。

1990年我調到武警總部工作,由於不再搞宣傳,一度中斷了與《張家口日報》的聯繫。時間一晃到了2004年,記得那是我擔任武警黑龍江總隊政委不久,突然有一天案頭上多了一份《張家口日報》,那熟悉的報頭題字,久違的家鄉味道,使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久別重逢的親切感,原來這是張家口日報社給在異鄉工作的領導贈送的家鄉報紙。後來我到武警總部擔任領導,可能由於報社經費拮据的原因,我不再收到饋贈的報紙,便讓工作人員自費訂了《張家口日報》(編者語:張瑞清將軍對《張家口日報》的呵護,讓我們倍感溫暖。寄報工作我們沒有中斷,但由於不細心,一直寄往了原地址,對此我們深表歉意)。直到今天,《張家口日報》與《人民日報》《參考消息》《解放軍報》一起,一直成為我讀報用報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為我瞭解家鄉、學習家鄉的重要載體。

因為《張家口日報》,使我愛上了新聞工作;因為新聞工作,使我練就了觀察分析問題的敏銳眼光、特殊視角和理論文字功底;又因為新聞人敏學好思的良好習慣,使我多了一把成長進步的梯子。走上領導崗位後,我始終保持新聞人的特質,善於從基層官兵戰備訓練中捕捉信息,小中見大,管中窺豹,及時研究解決制約部隊創新發展的棘手難點問題,不少經驗被全軍推廣。始終關心新聞工作,重視新聞人才培養,捨得財力物力保障。始終堅持寫稿投稿的習慣,先後在《人民日報》《求是》和《解放軍報》等軍內外報刊上發表理論文章50餘篇。

一張報紙,一份情愫,一生緣分。回顧40多年軍旅生活的歷程,我經常在心裡無數次地問自己:如果40多年前沒有與《張家口日報》結緣,我會有今天的成績和進步嗎?

潮起正是揚帆時。今年恰逢《張家口日報》創刊70週年,我衷心祝願《張家口日報》秉承優良傳統,用智慧、真誠和責任繼續譜寫時代華章!我也會一如既往,繼續與《張家口日報》結伴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