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倭寇的真實面目

炫耀百年的朝貢船終於鎖進歷史的倉庫,大海上,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結隊的走私船和海盜船。一股一股在本國混不下去、懷著財富夢想的日本人,如同貪婪的賊鷗,乘著太平洋的季風,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登陸富庶而軟弱的中國。 搶金銀,搶絲綿,搶人口,時而攻城陷寨,時而飄忽遊擊。他們髡頭鳥音,相貌猙獰;他們暴戾無比,狡詐無雙——東南居民驚呼:“倭子來了!”

明代倭寇的真實面目

1.到海外搶錢去 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這樣定義“倭寇”:“從十三世紀初開始,九州和瀨戶內海沿岸富於冒險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攜帶同夥,一方面到中國和朝鮮(高麗)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岸居民。對方稱此為倭寇,大為恐怖。” 那麼,這些“富於冒險精神的武士和名主”,為什麼把目光聚集到海外?

明代倭寇的真實面目

兩個原因:一是求生;二是求財。 倭寇產生的大背景,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日本國內亂局。室町幕府從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後,就政權旁落,處於風雨飄搖中。1467年連綿11年的應仁之亂結束後,日本歷史上最混亂、最傳奇的戰國時代粉墨登場了。 日本全國分為六十八國,每個國相當於中國的縣,其中五十三個國,由大大小小一百四十二個大名佔據著,可以想象在狹小的地盤裡卻城堡林立的擁擠程度。大名們強弱分明,窮富不一:強的富的佔據幾國,部屬多達數萬,窮兵黷武;弱的窮的只有幾個村子地盤,部屬數十名,朝不保夕。 戰國時代是毫無綱常道德可言的所謂“下克上”的諸侯爭霸時代,整整亂了一百多年。這一百年裡,為了爭權奪利,六十八國整天你爭我殺,兒子殺老子,弟弟殺哥哥,家臣殺主子都不算稀奇。

明代倭寇的真實面目

不僅大名在廝殺,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參加宗教組織“一揆”造反。戰亂無邊,屍骨橫野,人民流離失所,農民無法耕種,漁民無法打魚,饑荒當然隨之而來。羸弱的只有等死,強壯點的索性去當盜賊。 倭寇的大本營,日本九州同樣深陷戰亂。 九州有筑前、筑後、豐前、豐後、肥前、肥後、日向、薩摩、大隅等九個藩國,也是諸雄並立,空前混亂。北邊,豐前與筑前的大內氏原本是九州最強的大名,但是遭遇到家臣陶晴賢的政變滅亡了,而陶晴賢不久被九州之外強大的大名毛利元就所殺,並順勢進入北九州,這就和另一個強藩豐後的大友氏碰上了。南邊,薩摩的島津氏和大隅的肝付氏在火拼。西邊,肥前的龍造寺氏則和少貳氏內亂不休。 在戰爭中喪失家主的武士,成了無米下鍋的野浪人,因戰爭無法謀生的漁民、農民,成了飢寒交迫的流民,要想求生,怎麼辦?下海!做海賊!反正爛命一條!扔哪不是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