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一副對聯流芳百世,從此“倭寇”變“鬼子”!

中國古代常以“匪、蠻、夷、寇”等形容外來侵略者。明朝時期,日本海盜浪人開始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那時,我們稱前來犯境的日本矮個子為“倭寇”。

一副對聯流芳百世,從此“倭寇”變“鬼子”!

自鴉片戰爭以來,英法等國軍隊入侵中國,由於他們裝束“怪異”,語言拗口難懂,又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因此人們稱他們為“洋鬼子”,而來自東陽日本的人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東洋鬼子”。

那麼,這些“洋鬼子”、“東洋鬼子”的說辭是如何出現的?“倭寇”又是何時成為“鬼子”的呢?

一副對聯流芳百世,從此“倭寇”變“鬼子”!

甲午海戰發生之前,李鴻章出使日本代表清政府與日方談判,談判結束後雙方聯合舉行記者招待會。當時的日本不但想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還妄在文化上玷辱中國。等記者都入席就座後,日本人突然亮出了一個寫有楹聯的白絹,並挑釁性地說:“我們日本有幅上聯,但國內無人能對出下聯,在座有中國為人,想請教一番。”只見那上聯內容:““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顯然這是日本人明顯的挑釁,在炫耀自己兵強馬壯,單槍匹馬就能打倒中國。

一副對聯流芳百世,從此“倭寇”變“鬼子”!

中華語言博大精深,豈是一島國小鬼可以褻瀆的?面對這種羞辱和挑釁,進士出身的李鴻章大筆一揮寫道:“倭人委,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此對聯非但駁回了日本的直面羞辱,而且還巧妙地將“倭寇”和“鬼子”結合在了一起。日本人羞紅了臉,便沒再言語。

“鬼子”在日語裡有兩種說法,第一表示長相極為難看,不像父,又不像母的孩子,第二、出生便帶有牙齒的嬰兒。

一副對聯流芳百世,從此“倭寇”變“鬼子”!

九一八以來,日本再次向中國進犯,此時滿懷憤怒的國人就完全把日本侵略者稱為“鬼子”了。截止到此時此刻,一提到鬼子,我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想到那些日本侵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