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一帶一路中的一路,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宋至元代時,泉州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後因明清海禁而衰落,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東漢初年,寧波地區已與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為中國的大港之一,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後為遼、金所佔,或受戰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

在此三大千百年延續存在的海絲港口中,都曾遇到“明初海禁”的影響而發生中落,然在此時期,中國東南卻崛起一座“以走私為主導”的民間大港,這就是位於九龍江口,號稱“小蘇杭”的漳州“月港”。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月港及圭嶼、圭海位置示意圖

月港的確切位置,在今漳州龍海市海澄鎮附近,是以“月港”為中心,集合散佈在江口沿岸的諸多小港組合而成的港口群。

月港所處海域,俗稱“圭海”,其範圍起自九龍江西溪、北溪交匯處,沿九龍江出海口延伸,北界鼓浪嶼、廈門島,東抵大膽、二擔島(今屬臺灣金門),南以浯嶼島、漳州港為限,基本上涵蓋了今日的廈門灣和九龍江口。

其名源自圭海正中,恰好扼守江口最狹處的島嶼“圭嶼”。圭海也因此成了那個已經消失的“漳州海澄縣”的別稱,至今龍海海澄鎮和廈門海滄區的祠堂楹聯中還常常可見圭海字樣。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美江許氏(圭海牌匾)

如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溪尾社的圭海許氏祖廟、海滄區鐘山村蔡氏家廟的楹聯“派自光州固始,家奠圭海鐘山”。

月港的航標在於“圭嶼”,圭嶼的今生今貌

圭嶼,位於九龍江口,屬廈門市海滄區後井村,距廈門6.3km,距鼓浪嶼4.4km,北面距海滄1.5km,南面為龍海市,是乘船往來廈門與龍海石碼、海澄、白水的必經之地。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海滄雞嶼,歷史書名為圭嶼

圭嶼,俗稱“龜嶼”、“雞嶼”、“溪嶼”,民間以“雞嶼”稱謂為多,系因閩南語文白讀的差異導致其名字出現多個版本。傳說在很久以前,滄江一帶有九條龍時常作怪,海水淹沒大片良田,致使滄江一帶的百姓無法生活。其中岸上住著一戶人家,姓周名軍榮,傳說周軍榮是天上神仙下凡人間,他決心治理滄江,就上天啟奏玉帝,玉帝准奏,即傳閻羅王治理滄江。閻羅王領旨後,即刻傳“愛吃”“貪睡”兩名水鬼背山堵河口,他們一前一後背山順水而流,要到大擔島前面堵口,途中“愛吃”肚子餓先去找吃的了,“貪睡”則就地而眠。等到“愛吃”吃飽回來後,雞已經啼叫了,他連忙喚醒“貪睡”趕緊撤退,於是就近把山放到滄江裡,形成了一座島嶼。正是因為他們在雞啼鳴時匆匆忙忙把山放入滄江,所以這座島嶼就叫“雞嶼”,又因為放在溪口,也叫作“溪嶼”。(引自廈門網報道)

雞嶼總面積為2.17平方公里,是廈門境內最大的無居民海島,島上最高點海拔67.9m,岸線長3.3km。

1995年10月30日,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廈門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範圍包括大嶼、雞嶼的全部陸域和最低潮位線以上灘塗,兩島直線距離4.4km,其所在海域亦為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廈門市鳥-白鷺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廈門灣中華白海豚

島上喬木類型以馬尾松及相思樹為主,還有人工種植的山黃麻、大葉桉、檸檬桉、木麻黃等,現狀植被為人工次生林,植被覆蓋率90%以上。隨著近年來白鷺數量增多,這裡共有7種鷺類約2萬隻,雞嶼也是福建省唯一的黑耳鳶繁殖地,在其東側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鳶約150只。雞嶼是原生態環境,島上有蜈蚣、眼鏡蛇、銀環蛇等,非林業人員及當地村民帶領,勿私自上島(每年清明節,囷瑤人會上島掃墓,此文後另詳)。

輝煌如斯,還原圭嶼的航標氣勢

看過圭嶼的今貌,著實讓人難以想到她作為月港航標的資格,然而在明代,圭嶼的地位與形貌與近日的反差簡直可以用“驚愕”予以形容。

以下進入典籍考證,多圖,含文言文,請快速瀏覽,關鍵詞:“八卦城”、“天妃宮”、“文昌祠”、“大士閣”。

隆慶年間,始築圭嶼“八卦城”,加蓋“圭嶼公館”

隆慶元年,割龍溪縣沿海一至九都設立海澄縣,旨在使動亂的沿海地方“海氛澄清”。也在同時期,漳州府郡丞羅拱宸在圭嶼建置城池,城共有八面,象徵八卦,取名為“神龜負圖”,俗稱“八卦城”,此為圭嶼建城之始,並派兵鎮守往來緝拿走私船隻、設卡檢驗出入海船隻,後被被海澄的地方豪紳所毀,可見當時月港地方的走私勢力有多強大。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圭嶼建城設兵記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乾隆《海澄縣誌》載圭嶼城

明萬曆年間,漳州府郡丞洪世俊、推官蕭基、海澄縣令傅櫆復建圭嶼城並再派兵鎮守,為便於官吏往來更替輪值,傅櫆還在圭嶼增建公館一座,從而提高圭嶼的辦公、居住條件。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乾隆《海澄縣誌》載圭嶼公館

萬曆年間,大興土木,東林後七君子“周起元”的私家傑作

圭嶼在經歷圭嶼城的起起落落之後,在明代萬曆年間迎來了歷史上的巔峰,而這一切的締造者當屬東林後七君子之一“周起元”。

周起元(1571~1626年),字仲先,號綿貞,漳州府海澄縣(今屬廈門市海滄區後井村,圭嶼的所屬地)人,萬曆二十八年中福建鄉試第一(俗稱解元),第二年中進士,後累遷至御史中丞。因彈劾及對抗魏忠賢黨,與高攀龍、周順昌、繆昌期、黃尊素、李應升、周宗建等六人一起被害,史稱“東林後七君子”。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周氏家廟

周起元為官期間,正值月港興盛之時,他與好友張燮(東西洋考的作者)共同發起募捐,在圭嶼籌建了圭嶼塔、天妃宮、文昌祠、大士閣等建築,從此月港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航標建築---圭嶼塔。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圭嶼建塔募緣疏》周起元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乾隆《海澄縣誌》載圭海文昌祠

圭嶼塔,建於圭嶼山巔之上,為七級八角形磚塔,是圭嶼的標誌性建築,被航行海上的船隻作為航標塔。該塔在後世歷經萬曆大地震、紅毛夷侵擾、鄭成功與清軍海戰等影響仍屹立不倒,但可惜的是,在民國時期不知何原因終於擋不住歲月的摧殘轟然倒塌,如今僅剩殘桓斷壁淹沒在草木之中(或許是日本佔據廈門時的炮火打擊)。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乾隆《海澄縣誌》輿圖中依稀可見的圭嶼及圭嶼塔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乾隆《海澄縣誌》載圭嶼塔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乾隆《海澄縣誌》載圭嶼塔

縣誌中,對圭嶼塔的描述,三分記述七分控訴:塔在萬頃波濤之中,上控滾滾江水,下鎮連綿海濤,塔之神物,縱然放火燒之,仍泰然自若毫髮無損,然而就算是這樣的堅挺,圭嶼塔流傳至乾隆年間亦已廢棄。奈老天有靈,動亂亦有安定之時,是否圭嶼塔也有重見天日的時候。今日總算是太平盛世,而圭嶼地處廈漳咽喉,形勢了得,事漳州的門戶,單純考慮顏值問題,也應該恢復圭嶼塔的形貌,更何況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1928年,中國首位考古攝影家陳萬里拍下了圭嶼的殘塔,還在殘塔的基座發現了明代石刻造像

賊亂的擋箭牌,圭嶼首當其衝

天啟二年,紅毛賊(荷蘭人)佔據了澎湖列島,並率兵取道廈門停泊於圭嶼,看到紅毛鬼黑壓壓逼近,圭嶼附近百姓紛紛逃串躲避,而圭嶼守備高冠竟然也棄城逃走。好在海澄縣令劉斯崍守備甚嚴,未能讓紅毛再次進取月港,並用計讓紅毛先撤回澎湖再圖剿滅。後劉縣令在海澄誓師,派海軍在澎湖與紅毛大戰,成功擊敗紅毛夷,使之退卻到臺灣,最後才有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

而事實上,與鄭成功同等功績,甚至更高的,應該是劉斯崍,收復的是早已是國土的澎湖列島。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乾隆《海澄縣誌》載紅毛迫圭嶼

往來舟楫已已,貨輪接踵而至,圭嶼似還靜靜守候

月港已經成為過往事,圭嶼的地位也逐步被淡忘,如果有幸能站在圭嶼上遙望海面,必然能夠見一艘艘滿載集裝箱的大型船舶靠岸、駛離海滄港,恍惚之間,或許我們能夠因此回想明朝民間滿載貨物的私人船舶進出月港的繁榮。

然而這樣的場景或許也只有後井和囷瑤的人民能有這樣的福分,畢竟圭嶼已定位為自然保護區,謝絕一切來訪,至於是否恢復圭嶼塔,已不是那麼重要了。

附錄:(引廈門網報道)民間傳說周起元為官期間獲封地無數。後井村裡祖祖輩輩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皇帝欲將後井村周邊海白(即灘塗)賞賜與周起元,劃定範圍的方法是這樣的:將粗糠撒到海白近海水處,海水帶動著粗糠流到哪裡,哪裡就是周起元封地的界限。此外,周起元還獲封圭嶼,後作為陪嫁贈與女兒,其女即海滄囷瑤村毛穴廣社“開基媽”,其墓在圭嶼,每年清明節,都有後人乘船至圭嶼虔敬為其掃墓,古風猶存。

其他文人騷客關於圭嶼的詩詞歌賦: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廈門這座無人島,在明代竟是“月港”的航標,倭寇、紅毛夷都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