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紀,那些以日本為基地,出沒於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後來也用以稱呼那些來自於日本的侵略者,然而您知道“倭寇”一詞的真正意義和出處嗎?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體形矮小、身材小一號的賊寇。

在漢字之中,“倭”字從人從委,“委”字的意思為身材軟縮、體形矮小,人與委合起來的“倭”表示“身材矮小的人”,而寇與賊同意。十四世紀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的分裂時期,諸侯割據,互相攻擊,那些在戰爭中失敗了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因為在日本已經站不住腳了,便組團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其為“倭寇”。自此之後,“倭寇”才作為獨立的名詞使用,後來也用以稱呼來自於日本的侵略者。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古代的倭寇主要分為元朝、明初—明朝中後期的兩個時期。

倭寇為禍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順帝的至元二年(1336年),那時的倭寇從北起山東,南至福建沿海地區進行劫掠。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的初期,由於大明帝國的國力強盛,雖然時有小股倭寇的侵擾,但未能形成大患。然而自明朝中後期,隨著明朝的政治腐敗,軍備鬆弛,倭寇開始大規模的入侵江浙地區,他們殺人放火,掘墳挖墓,甚至是把嬰兒束在竹竿上,用開水澆死,至此,倭寇之患風靡沿海地區。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至嘉靖時期,東南沿海的海盜王直、徐海與倭寇相互勾結,最終形成了心腹大患。

此時的倭寇已經是囂張至極,他們在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大肆燒殺擄劫,甚至殺擄了明朝指揮劉錦、袁璡等人,即震動大明朝野的“爭貢之役”。倭寇的暴行激起了東南沿海軍民的浴血反擊,也相繼出現了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俞大猷率兵夜襲倭寇老巢普陀山,戚繼光率戚家軍九戰九捷於台州,剿滅了盤踞福建、浙江的倭寇。隨後戚繼光與俞大猷二軍相互配合,最終蕩平了所有盤踞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因為早期的日本“經濟拮据”,所以他們搶劫的目標:一是劫財,二是人口。

倭寇的老巢包括有沖繩、臺灣、壹岐、平戶島、五島列島,以及中國、朝鮮的一些沿海島嶼。這些倭寇在他們的鼎盛時期,其活動範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中國內陸地區,而且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盜也加入了其中。倭寇給日本帶回了大量的財富,而獲利最大的就是這位,號稱統一日本三傑之一、揚言要遷日本國都於北京、誓將大明領土納入日本版圖的豐臣秀吉。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豐臣秀吉:豐臣秀吉的原名為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等,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

應該說,豐臣秀吉還是非常勵志的,因為他出身於連姓氏都不配有的下層階級,直到與寧寧結婚後才敢自稱“木下”。曾經有人說“如果把日本的統一看做是一塊餅,那麼織田信長是種麥子的人,豐臣秀吉就是將麥子拿來做成餅的人,而德川家康則是享用這塊餅的人”。豐臣秀吉奇蹟般的崛起,應該歸功於他卓越的統帥才能和領袖群雄的氣質,而最主要的是他吞併中華的野心。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在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之後,自感實力強大而信心爆棚,便迫不及待的籌備對中國的戰爭,豐臣秀吉曾在給其愛妾淺野氏的信中揚言:“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1590年,豐臣秀吉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而遭朝鮮國王拒絕,便於1592年4月,以9個軍共15萬兵力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此次戰爭的目標不是朝鮮而是大明帝國,朝鮮只是路過,同時他還發布了遷都北京的準備令,公佈了在中國任職的日本人官職。

“倭寇”一詞真正的意義和出處,用漢字來解釋才形象

“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

在豐臣秀吉的計劃之中,日本兩年之內就可以遷都於北京,然後他將定居於寧波,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然而隨著二次在朝鮮慘敗於大明帝國,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在留下了這首絕命詩之後,於驚懼和憂鬱中身亡,古代日本倭寇也到此為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