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中年之悟

那天,華文部為一位任職11年的老師辭職送行,我拿出了2010年春節拍的華文部老師賀新年的MV。視頻裡,大家走走停停,說說唱唱,像歌手一樣。來我校不久的老師看了,大聲嚷道:宣老師一點沒變。

怎麼可能!只是,與其他人相比,我的變化不明顯。因為有的老師當年是孕婦,有的老師當年是長髮,有的老師當年戴眼鏡。而我呢,髮型是原來的齊肩直髮,老花眼鏡只在批改作文時使用,時不時還穿上十年前的衣服,依然努力躲在不被注意的角落裡。從這點上來說,可能是沒有變。

辦公室裡與我鄰座的兩位中國老師,都是60後的,雖然都比我大一點,但我的工齡最長。常常對著年輕老師說:“我們老人家……”而其實直到出國前,我一直是供職機構裡最年輕的人。滄海桑田啊。


十日談|中年之悟


中年是什麼?是突然發現新來的老師的媽媽與我同齡;突然得知孩子早婚的同齡人已經當了奶奶;是所回憶的童年遙遠得幾乎與我無關;是看著衣櫥裡的一條條旗袍失去了嘗試的勇氣;是面對臥床的媽媽懷念著媽媽60歲時日子的美好;是想到未來時湧起的陣陣茫然。

中年是順從自己的年齡。我執教的學校距離住家只有兩公里,步行只要10分鐘,可我依然每天開車上下班,支付著每月近3000元(人民幣)的養車費。高峰時,車速比走路更慢,所以必須更早離開家,理由是,已經這把年紀了省那個車錢,何必?舒心比較重要。

中年發福,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於是,每一個清晨強迫著自己在陽臺上運動半小時,從做操到拉筋到轉呼啦圈,週末則另加游泳,雷打不動。那豈不是我爸爸當年退休後的生活方式嗎?

中年常常跑醫院。眼睛裡有飛蚊,牙齒偶有痠痛,聽力似乎下降。醫生檢查後卻說:“哦,你這樣的年齡,視力1.5,滿口結實的真牙,這種情況算很好了。”只能作罷,任身體每況愈下。

中年是面對明星的不老神話生出大大的驚訝;中年是聽到熟悉的歌曲失去了跟唱的興趣;中年是不攀比不爭辯不羨慕不爭取;中年是知道每個表面的背後都有另一番景象。

中年是捧讀蔣勳的《孤獨六講》不厭倦,中年是每晚聽著《十點讀書》才入眠;中年是覺得沙發不重要茶几不必要電視機無需打開的清靜;中年是將多餘的東西或扔或捐或掛上網賣掉想著法子做減法的痛快;中年是需要燕窩雞精西洋參陪伴的日常;中年是理解了張愛玲的冷淡和發現了周潤發的年輕。

55歲的崔永元說,如今最大的後悔是當年沒有多讀點書,因為今天讀什麼都記不住。我太有同感了。在《百家講壇》聽了一遍又一遍的蒙曼的課,卻依然記不住那些精彩。

馬未都說,50歲後並沒有什麼感覺,一到60歲就感覺老得很快(大意)。真的是這樣嗎?可是,96歲的吳孟超怎麼在《朗讀者》裡說“那時候還年輕”,指的是82歲(為病人操刀動手術)呢?

中年,最終的明白是:家,是一個越來越空的地方;忙碌,才是生命存在的價值。(宣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