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论的心

现象论的心这又可分作认识心与修道心的两大类:

认识心:从小乘的观点谈认识心,名为心、意、识,此三个名相,或有多义,或为一义,一义即是三种名称虽不同,而其所指则为一,多义即是三种名称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有说:「意」为过去,「心」乃未来,「识」为现在。有说,在六根、六境、六识的十八界中设「心」;在六根、六境的十二处中许「意」;在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中设「识」。实则,此三名所指,仍是一样东西,即是认知及辨别的心理现象。另从大乘的观点谈认识心,是指唯一的根本识,或名为阿赖耶识的种子生现行,即是第六识的功用。阿赖耶识则是储藏一切染净种子的仓库,是第六认识心的本体,它是万有所成,也能变现万有。

现象论的心

修道心:经论中常有提到修道心的重要性,例如《阿弥陀经》中的念佛至「一心不乱」,《法华经》卷七的「一心称名」;天亲《往生论》中的「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善导大师《观经疏》第四七说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修道心的功用,是从修习戒、定、慧而产生。戒的精神在于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善恶的抉择判别,在于心的运用。小乘人持戒,特重于身体的威仪清净,大乘的菩萨持戒,特重于心地的染净差别。所谓修道心,有三种形态:散心、定心、慧心。散心修道,意为虽行于散善,而犹能够随分摄心;定心则是内与三昧相应,外息一切缘虑妄想;慧心,是指从修定而得的智慧功能,或经由圣贤的开示,或自行读诵,得见心眼的光明,或名「心印」。传法正宗记卷第二云:「夫心印盖大圣人种智之妙本也,余三昧即妙本所发之智慧,唯皆以三昧称之。心印即经所谓三昧者也。如来所传,即此三昧也。」经说「如来惠我三昧」,即是以佛心印,印证弟子得法眼净,开了心头的智慧之光。祖庭事苑卷八也说:「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处的「心印」是指修得的智慧:「人心」是指真妄和合的如来藏,或已被烦恼覆盖的第八阿赖耶识;「见性」是见真如的本性,即是本然的理体。戒能安身,定能安心,慧能从心起用。以心印心是智慧的功用,在主观的内在与客观的外在之间,完全合而为一的一种心理状态,所谓但可心照而无从言宣的一种直感。

现象论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