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最難的一關,如何斬三屍?(附祕法)

道教認為“生可惜也,死可畏也”,歷來十分重視具有濟世活人之功效的醫術,作為道教問道修仙之重要途徑的斬三尸,其過程與內容也體現了與醫藥養生學千絲萬縷的聯繫。

三尸又叫三尸神或三尸蟲,也叫“三彭”或“三蟲”,具體包括上屍三蟲,中屍三蟲,下屍三蟲,所以稱為“三尸九蟲”。三尸蟲中之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或言上屍稱彭踞,中屍稱彭躓,下屍稱彭矯。九蟲則指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和蜣蟲。

三尸是先天就伏於父母胞胎中的,並且隨著人的降生而與生俱來,《太上三尸中經》曰:“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谷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夜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三尸九蟲之惡,不僅言人過失,引人出現過失,同時還是人體的糟踐者。道教以治三尸為成仙之要,斬得三尸,即證金仙的觀念在道教徒心目中根深蒂固。

修道最難的一關,如何斬三尸?(附秘法)

《雲笈七籤》卷六十,記錄了三尸戕害人體引發疾病的症狀。《太上三尸中經》說:“蛔蟲長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蟲貫心人死。白蟲長一寸,相生甚多,長者五寸,躁人五臟,多即殺人,兼令人貪食煩滿。胇蟲令人多咳嗽。胃蟲令人吐嘔不喜。膈蟲令人多涕唾。赤蟲令人腸鳴虛脹。蜣蟲令人動止勞劇,則生惡瘡顛痴,癰癤疽瘻,癬疥癇癩,種種動作。”記錄了三尸戕害人體引發疾病的症狀。

葛洪指出,“三尸”就是寄生在人體內的害蟲。“三”表示這種害蟲數目巨大,“屍”則是這些寄生蟲的名字。陶弘景則認為“三”是實指,三尸是三種危害最大的寄生蟲。他詳細描述了三尸的性狀,認為上屍寄居在腦後的玉枕穴裡,是一種藍綠色的蠕蟲,長二寸,會引起人頭部強烈的脹痛感。

當年魏王曹操罹患的頭風病,就是上屍造成的。中屍居住在背部中央夾脊穴一帶,脊椎兩側,是蠕蟲的一種,比上屍略短粗,頭部有一些須狀的觸手,一旦中屍偏離背脊,寄主就會受到駝背的困擾。下屍生活在尾閭穴內,有決定人類生死的能力。下屍是血紅色的,渾身長著細密的短毛,裹在厚厚的黏液裡。關於它的形狀,一種說法是與蠶相似。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如同長到五個月大的胎兒。柳宗元《捕蛇者說》中載永州之野產的“異蛇”能夠“去死疾,殺三蟲”。

《三國志?華佗傳》中曰:“(樊)阿從佗求可服食益人者,佗授以漆葉青粘散。漆葉屑一升,青粘屑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亦是古代防治三尸蟲的記錄。

現代醫學所說的弓形蟲病(toxoplasmosis),中醫名三尸蟲病,是由弓形蟲(三尸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蟲80%寄生在人的大腦,其次是心臟、眼睛,臨床常以一個或多個器官受損的症狀出現。常年反覆作用可造成神經官能性疾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病症。

在多病型弓形蟲病病人中,有一些人由於先天感染,免疫系統受到較大破壞,或由於營養不良等原因,使患者經常發病,單一器官,或幾個器官同時發炎,多年來反反覆覆,病情逐年加重,身體逐年衰弱。也有少數人身體逐年好起來,但大腦和心臟逐年衰退。弓形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檢測,可靠的檢測方法沒有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普及,臨床極易造成誤診。

弓形蟲的寄生部位,以及弓形蟲病的先天攜帶性、器官感染性、不易確診性,都與道書中三尸的記載有所吻合,很明顯是關於人體寄生蟲病發病時症狀的記錄。

另一方面,三尸除了寄生蟲的屍體解釋之外,還被認為是人體邪氣所化,《雲笈七籤》卷八十一曰:“其三尸者,託陰氣以為靈”,又曰:“(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尸遊走,名之曰鬼。”無論靈或鬼,都是道教中極為常見的名詞,其本質也就是天地間異於陰陽之氣的邪氣。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中醫認為人體之所以得病,便是因為外邪入侵所致,而三尸作為人體邪氣,便不難理解為何道教認為人體所得種種疾病皆因三尸而起。

修道最難的一關,如何斬三尸?(附秘法)

三尸危害人體,道教因此有了種種殺滅三尸的方法,並以斬三尸為得證金丹的基本前提。這些方法主要包括:

1、藥物

如何斬滅三尸,道書中提到了眾多的藥物和藥方,常見的包括黃精、丹砂、茯苓、白芷、桃葉(一雲桃根)、蕪荑等,《雲笈七籤》卷八十二中記載了諸多藥方,如:“三月三日取桃葉,一雲桃根,搗取汁七升,以大醋一升同煎,令得五六分,先食,頓服之。隔宿無食,即屍蟲俱下。”

《本草綱目》中對黃精的記載為:“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尸蟲。”考其藥性,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之功。丹砂味甘性寒,主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益氣,輕身,使人精力旺盛,不易衰老,殺精魅邪惡鬼,通血脈,止煩渴,悅澤人面,鎮心,主屍疰抽風,解胎毒痘毒,驅邪虐。茯苓味苦性平,能夠安魂養神,調髒氣,除腎邪。白芷則味辛性溫,可以散風除溼,通竅止痛,散胃、腸、肺三經之邪,而以胃經為主。

桃葉味苦性平,可除屍蟲,去瘡毒,治惡氣。蕪荑味辛性平,主治五臟邪氣,散毒化石,殺蟲散瘀。不難看出,這些道教中用來殺三尸的藥物,都具有一定殺蟲驅邪散瘀的藥效,其醫學底蘊也正在於此。

2、行氣

現代醫學雖無法具體解釋氣在人體中的功用,但行氣對人體的益處卻早已為世人所共識。行氣同時是道教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養性延命錄》引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

葛洪也認為養生術至關重要的有“三事”:“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炁、服一大藥便足,亦不用多也”,指出“人得天地之氣以生”,得氣則生,失氣則死。足見道教對行氣的重視。《雲笈七籤?庚申部》中多次提及行氣之事,於人體健康顯然也是極其有利的。

3、符咒

符咒包括符籙和咒術,是道教的重要法術之一。道書中對除三尸之咒術符籙多有記載,如《雲笈七籤》中記載的落上屍之道便雲:“當青書《上玄滅欲斬屍變景流光玉符》著頭上,當於色慾之門,北向銜刀,請一杯清水,面臨水上,師於弟子後,叩齒九通,咒曰:上屍青欲,自號彭倨,變化九種,鳥頭蛇軀。混沌無心,或沉或浮。貪慾滋美,華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過咎。斷人命根,氣散神遊。放浪三宮,小蟲無劬。真人甲乙,佩籙帶符。色慾已斷,死路已除。元始有命,請斬屍頭。三臺監形,,速出無留。滅根絕種,勿使遺餘。甲乙練真,三宮清虛。五帝監映,太一定書。北元沐浴,冠帶行疇。飛度天界,流景玉輿。遁變上清,乘空遨遊。畢,取所銜刀,師以繞弟子頭結九過,下所卷玉符,埋於色欲門下,以杯水灌上。行此之道,上屍即滅,色慾自除,身過天徒之界,形魂無復苦惱之患。”

道教在施符唸咒的科儀當中,自身就已經暗含了清潔消毒之類的衛生防病措施,而其符籙的製作材料為具有消毒殺菌功能的丹砂、桃木之類。在唸咒驅三尸的同時,對人本身也進行了一次心理暗示,它首先要求唸咒者心平氣和,清除雜念和種種妄想,排解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其次要求唸咒者誠心誠意,信賴符咒殺滅三尸的能力。三尸蟲本就會使人心煩意亂,唸誦符咒的過程恰好剋制了這些不良的情緒。

4、禁忌

上屍好寶物,中屍好五味,下屍好色慾,道教據此要求信徒遠離酣食厚味,不要貪圖享樂,毫無節制地縱慾。

現代人由於過度追求口腹之慾而導致膳食不合理,結果造成營養不良或熱量過剩,隨之而來的就是肥胖症、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或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症、維生素缺乏症等各種病症發病率的激增,而嗜煙酗酒、通宵玩樂這些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人身體的元氣,與道教清靜無為、仙道貴生的思想相違背,無形中也與三尸神對人體的戕害相暗符。

5、守庚申

守庚申是殺三尸最重要的途徑,乃是綜合了上述四項要素的系統活動。其具體做法,首先是在平時就要“絕粒為宗”,“服氣為本”,“齋戒為先”。在庚申之日,先擇一靜室,安置床榻,並清淨心意,齋戒存想,以求得神氣的外助內補。

靜室需“好土香泥,泥飾明密高敞,床褥厚暖,衾枕新潔,不得使雜人穢汙,輒到其中”(《內景氣訣妙經》),地須深鋤二尺,篩去滓礫,除去穢物,增添好土,搗踏平實,再揚細土,拍踏使之緊實平穩,然後掃灑乾淨。之後在室內備一香臺焚香,每焚一次,則念玄元無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呼三一、三元五臟六靈、一身之神,冥心叩齒,靜默思之也,通宵達旦。

若身體疲倦難忍,也可以伏床小睡數覺,但不能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 守庚申時忌諱與異性說笑共處,吃“葷膩、五辛、留滯、冷滑之物”,忌入一切穢惡之處,忌爭是非,忌欺罔,此為“太一真君五誡,誠心依之,克獲神應”。

文源:道家文化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