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後,魏國犯了個根本性的錯誤,從此,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三家分晉後,魏國犯了個根本性的錯誤,從此,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魏文侯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任用李悝、吳起等,率先推行軍政改革,將魏國打造的強盛無比,一時之間,攻秦、伐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副天下霸主的模樣。

起家就握著一副好牌,本該越來越強大才是,可為什麼後來卻一代不如一代,乃至於淪落成一個動不動就割地求和的弱國呢?

其實究其根本原因,就跟他們犯得這個根本性的錯誤有關了。

一:魏文侯犯下錯誤

這個錯誤的始作俑者,就是後世號稱英明無比的魏文侯魏斯。

到底什麼錯誤呢?

三家分晉之後,三晉之所以厲害,並不是因為某一家強大,而是他們都懂得,亂世之中,要想不被人欺凌,必須保持三晉聯盟。

對這一點,魏國第一代當家人魏文侯魏斯起初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三晉剛剛分開的時候,韓、趙兩國都曾先後找過魏文侯,要求合作,吞併對方。

但對這種不明智的要求,魏文侯很明確的拒絕了,他的理由是:趙、韓、魏三國緊緊相連,如果發生內鬥,結果只會被齊、秦、楚等國封閉在晉這個小圈子裡,只有聯合,三晉聯合 ,才能無往不勝,找到擴張、強大的出路。

魏文侯的想法、建議也得到韓趙兩國的支持,所以,那時候的三晉,彷彿鐵板一塊,無論攻秦、伐楚幾乎無役不同,而且都無往不利。

但這種情況沒持續多久,也就大約三十多年。

三晉當中,魏文侯率先實現變法,強大之後向西尋找出路,佔領秦國河西,國力大為增強,此時,已經將韓、趙兩國遠遠落在身後。

強大之後,魏文侯便儼然以三晉老大自居,漸漸不把韓、趙兩國放在眼裡。

事實證明,人一旦膨脹起來就會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從而犯了盲目自大的毛病,不能正確判斷局勢,導致昏招迭出了。

魏文侯也不例外,就在這時候犯了這個根本性的錯誤?

三家分晉後,魏國犯了個根本性的錯誤,從此,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中山國

在燕、趙之間,有一個白狄建立起來的國家,叫中山國。

中山國雖小,戰力卻十分彪悍,一直是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第一代君王趙烈侯時期,中山國對趙國攻勢很猛,趙國支持不住,遂向三晉老大魏國求援。

對趙國的求援,魏國是答應了的,於是就在公元前408年,完全佔領河西不久,便派樂羊子為將,越過趙境,攻擊中山,三年,始滅其國。

中山滅了之後魏國會怎麼辦?

中山國距魏國甚遠,但對趙國來講,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如今既然三晉一家,你打下來後,理應交給趙國才是,至不濟,要人家割讓一塊毗鄰魏境的趙地交換也行。

可魏文侯呢?

也不知怎麼想的,封世子魏擊為中山君,堂而皇之的佔領中山。

結果呢,趙國就這樣被魏國南北兩個方向包圍,除此之外,魏國為了牢牢控制中山,還把當時樂羊子去中山,途經趙國的鄴(河北漳縣)等要地強行佔領。

這樣下來,魏國對趙國的威脅,比當年的中山國還大,趙國人能滿意嗎?

也就在魏討伐中山國的同時,宋國在楚國的支持下進攻韓國,韓國力不能支,也向魏國求援,魏國也答應了,雖然事後擊退宋兵,但同樣把進軍路過的韓國河內地據為己有,勢力一直擴張到黃河以南。

魏國如此貪得無厭,三晉的關係出現裂痕,再也不像以前那麼牢靠了。

二:魏武侯"發揚光大"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尤其是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後,魏對秦已取得壓制性的優勢。

於是呢,魏武侯便放棄繼續向西打擊秦國的策略,將重點放在中原地區。

魏文侯時期,魏國與東方強國齊國原本是不怎麼對付的,可到魏武侯時期,局勢便發生了變化,什麼變化?

三家分晉後,魏國犯了個根本性的錯誤,從此,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田氏代齊

齊國田和主動與魏國交好,要求得到他們的幫助,也到周天子面前討個諸侯的封號玩玩。

齊國田氏早就想取代姜氏,執掌齊國江山,現在也只差個名頭而已。

魏國反正走的也是這條路子,所以魏武侯對田和的要求並不怎麼反感,反而有自己的小算盤, 什麼算盤?

幫田和討來封號,田和必將對魏國心存感激,從而將敵魏的齊國變成親魏的齊國,甚而至於有可能利用田和的關係,進一步掌控齊國,如此穩賺不賠的買賣,何樂而不為的。

於是,公元前386年,田和就成了諸侯,田氏代齊之後,起初跟魏國的關係是極好的,有了齊國這個盟友。

魏更是不把韓、趙這兩個盟友放在眼裡,以後雖然還聯合他們四處征戰,但戰後的利益,不好意思的很,當然就得由大魏獨吞了。

如此一來,韓、趙賠上性命,白白的給魏國打工。

對魏國的反感情緒自然也越來越是嚴重,三晉聯盟的裂痕便由此越擴越大。

尤其是公元前386年,也就是田和當了諸侯的那一年,趙國發生嚴重的內亂,什麼內亂?

奪位之爭,簡單點講?

趙烈侯死後想傳位給兒子趙章,但因趙章年紀還小,趙烈侯的弟弟趙武侯便取而代之,自己當了君王,趙武侯死後,本該兒子趙朝繼位,孰料群臣又看上趙章,硬生生把趙章推上君位當了趙敬侯,趙敬侯雖然名聲不錯,但趙武侯的兒子趙朝不幹,不幹怎麼辦,起兵搗亂,沒有成功,便一竿子跑到魏國。

盟國發生內亂,魏國不幫忙,你保持中立行吧,但魏武侯呢?

三家分晉後,魏國犯了個根本性的錯誤,從此,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攻城

也許覺得趙國越來越不聽話,必須扶持一個傀儡,於是,幫助趙朝,發兵攻打趙國。

結果呢,沒討到半點便宜,反而被趙國溜溜打回老家。

此役之後,趙國徹底被魏國激怒,遂於當年,從中牟遷都邯鄲,明確表示,要跟魏國爭奪天下。

趙國出走,三晉至此全面破裂。

此後呢,趙敬侯便聯繫楚國、齊國,多次攻打魏國,雖然中間也有一段時間緩和,但再想恢復到以前的關係,那是門兒都沒有了。

三:魏惠王承受惡果

這種局勢一直持續到魏惠王繼位,魏惠王上位後,

國內:因多年戰爭,國力越來越弱。

國外:西邊,秦國乘魏國放鬆壓制之時乘機崛起,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東邊,因失去三晉聯盟,導致優勢蕩然無存。

此刻,魏惠王面臨的局勢要比前兩代君王複雜的多,可他又沒有前兩代君王的本事,甚至還有點平庸。

於是呢,他就只能承受魏文侯、魏武侯因根本犯錯所造成的惡果,在這些矛盾的縫隙中艱難的生存,整天價拆東牆補西牆,以至於陷入惡性循環,讓局面越來越差,並再也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這就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犯了個根本性的錯誤,從此,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可這一切能怪誰呢,誰讓他們貪心作祟,主動破壞三晉聯盟,喪失了自己的優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