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代“賢君”終成“昏君”

李世民:一代“賢君”終成“昏君”

李世民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斬殺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並且誅殺了他大哥和四弟所有兒子(10人),三天後,被李淵封為皇太子,二個月後李淵被迫禪讓,李世民當上了唐朝第二任皇帝,史稱唐太宗。

由於隋朝隋文帝楊堅建立了強大的大隋帝國,並制定完善的治國政策,李世民登基後,所採用的政策大多數都是隋朝遺留的政策,在前朝政策的影響下,再加上李世民本人為了穩固奪取的皇位,收納了大量李淵和李建成留下的人才,創造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獲得了所謂的一代賢君的稱號,當李世民的皇位得到穩固後,開始一步步墮落,最後因為吃丹藥致死,享年五十二歲。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李世民是如何墮落到死的。

李世民能成為“賢君”,主要的功績是當上皇帝后能夠敢於納諫,讓群臣給他提意見,這裡有個代表性人物就是魏徵,他曾上百次向李世民直諫,李世民沒有治他的罪,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兩人關係堪稱君臣關係的楷模,特別是魏徵寫的《諫太宗十思疏》,成為當今社會教科書上的內容。

李世民登基後前期,魏徵的直諫對唐朝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皇位尚不穩固的李世民來說也必須接受魏徵的直諫,這樣才能穩固皇位,表現出賢君的樣子讓眾人心服。可是到了李世民皇位穩固後,他的態度就發生變化,魏徵曾說:“暨五六年間,猶悅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時有所容,非復囊時之豁也。”這說明李世民已經聽不進諫言了,甚至開始討厭魏徵,史料上記載,李世民多次有想殺魏徵之心,從後來李世民推倒魏徵的墓碑可以看出,他對魏徵是懷恨在心,只是表面應付,實際上沒有真心接受魏徵的諫言。

李世民早期提倡節儉,不允許大興土木,可是到了後期就沒有這種觀念了,修築了多個宮殿,群臣勸諫,李世民置之不理,他甚至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可見他的“民為貴、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觀念早已忘記。

李世民繼位初期,很少舉行像他父親李淵和他四弟李元吉喜愛的狩獵活動。這種狩獵活動勞民傷財,干擾百姓生活,可是到了他執政後期,狩獵活動成了李世民的家常便飯,常常為了狩獵不上朝。御史柳範上奏:“

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諫止畋獵,豈可獨罪萬紀?”可見當時狩獵活動是李世民起的頭,後來成為一種不良社會風氣,無法阻止。

李世民繼位初期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愛惜民力,不擅自發動軍事戰爭,多采用和親政策,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可是到了中後期,不顧群臣反對,和隋煬(明)帝楊廣一樣,多次發動對高句麗的軍事活動,消耗了大量民力和財力,卻沒有成功,反而引起了多個地方的叛亂,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歷史上發生過這個事件,他卻不吸取歷史教訓,重蹈覆轍。

李世民執政早期,廣納群臣諫言,公正公開,可是到了後期,就變得獨斷專行,他甚至想修改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來掩飾歷史真相,掌管《起居注》的一代直臣褚遂良不肯給他,後來房玄齡將《起居注》刪訂為《高祖實錄》和《今上實錄》交給李世民,導致後來正史記載多有邏輯不通之處。由此可見,李世民到了晚年,已經不再那麼賢明,害怕自己的言行被後人知道,對他影響不好。

李世民早年對道教的方術迷信是不屑一顧的,並且還對秦皇漢武的求仙活動持批判的態度,相信事在人為,曾說:“

朕每見諸方表奏符瑞,慚懼增深。且安危在於人事,吉凶繫於政術。若時主肆虐,嘉貺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徵不能致其惡。以此言之,未為可恃。”但是到了晚年,就開始迷信道教,開始服用靈丹妙藥,甚至從國外進口丹藥,以求長生不老,最後因為誤食丹藥,壯年早逝。《舊唐書·憲宗本紀》記載:唐太宗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唐太宗李世民得位不正,執政前期皇權不穩,必須表現出賢明的樣子,可是治國理政能力是他的短板,雖然前期在群臣的輔助下,取得“貞觀之治”的美譽,但是到了中後期,他本來的武將面目終將暴露,性情急躁,獨斷專行,墮落到死是必然的結局,強扭的瓜終是不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