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組織一場7000人的文宴,寫下300多卷詩,連乾隆爺都甘拜下風

此人組織一場7000人的文宴,寫下300多卷詩,連乾隆爺都甘拜下風

歷史上有名的事件不少,但是大多跟戰亂有關,而文人聚會流傳後世的事情一點都不常見。在乾隆二十二年的三月三日,揚州城的一次大型文人聚會天下聞名。當時一個叫做盧見曾的文人舉辦了一場名為“虹橋修禊”的文宴,有7000多個文人墨客來到這裡,一共刊印了詩集300多卷,如此宏大的一場聚會讓乾隆都震驚了。

此人組織一場7000人的文宴,寫下300多卷詩,連乾隆爺都甘拜下風

那麼這個盧見曾是誰呢?他和紀曉嵐關係很好,紀曉嵐的女兒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在乾隆33年兩淮鹽引案發前,紀曉嵐曾給他通風報信惹怒了乾隆被髮配到了新疆。他在乾隆年間曾擔任過兩淮鹽運使,在任職時他修建了紅橋二十四景,還和很多文人雅士來往密切,這些條件都是他孕育這次大型俢禊活動的一個基礎。

此人組織一場7000人的文宴,寫下300多卷詩,連乾隆爺都甘拜下風

說到俢禊活動,其實就是古人在春秋時節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祭禮,目的就是為了祛病除害,祈求安康。當時王羲之和一幫文人好友在水邊俢禊,一時被傳為佳話,把這種活動上升了一定高度後開創了文人俢禊的先河。紅橋本是一座木橋,在乾隆準備下江南時,看到這座橋成了危橋便讓地方官員重新修建,成為了後來的虹橋,所以這場活動也被命名為“虹橋俢禊”。

此人組織一場7000人的文宴,寫下300多卷詩,連乾隆爺都甘拜下風

一般的文人俢禊活動因為經費有限所以規模都是比較小的,但是在乾隆年代,揚州鹽商得到了鼎盛時期,所以那個時候主導俢禊活動的勢力也就從文人成了鹽商,盧見曾才能做到了7000人的規模,那些墨客留下的作品也由鹽商出版,當時刊刻書籍是很昂貴的,所以能夠刊印300多卷,需要很大的財力才能支持。

此人組織一場7000人的文宴,寫下300多卷詩,連乾隆爺都甘拜下風

此人組織一場7000人的文宴,寫下300多卷詩,連乾隆爺都甘拜下風

令人可惜的是與虹橋修禊有關的很多園林都不存在了,7000人的盛大聚會、熱鬧繁華都化為了陳跡,但是文化一直在不斷的誕生和延續,從未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