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隨著《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影視劇的熱播,原著者張恨水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

張恨水是民國時期產量最高的作家,一生寫了一百二十餘部中長篇小說,三千餘萬字,就連魯迅都曾主動為母親購買他的小說。然而,張恨水也一直在遭受著誤解,得不到正確評價,很多作家和評論家認為,張恨水只描寫舊社會的腐朽愛情,是“封建欲孽”,被劃入“鴛鴦蝴蝶派”。

後來,雖有人試圖給張恨水小說以肯定性評價,但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過度褒揚張恨水,給他塗上反映社會現實,批判社會黑暗的色彩。

直到現在,我們對張恨水都無法進行客觀的評價。其實,張恨水的小說中,一直蘊含著作者自己的身影,也一直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對民眾生存現狀的改善有一種期待,甚至便顯出深深的憂患意識。

孔夫子舊書網特邀著名評論家,《張恨水傳》作者解璽璋先生,為我們解讀真實的張恨水,反思他作品裡的價值與意義。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解璽璋

祖籍山東,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自1983年以來,一直供職於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曾在《北京晚報》、《北京日報》文藝週刊擔任編輯和主編多年。2004年10月至2008年初任同心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北京日報高級編輯,現已退休。曾出版《喧囂與寂寞》《中國婦女向後轉》《雅俗》《一個人的閱讀史》《梁啟超傳》《君主立憲之殤》等多種專著。

張恨水的小說深受讀者喜愛 卻遭到文學家的批判

張恨水是民國時期最有名望的作家。他一生寫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大約兩千萬字。如果加上他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他一生大概寫作了有三千多萬字。他自己曾經說過,他幾乎是每天都在寫作,每天都要寫三千字,壓力很大。

他的讀者群也非常廣泛,上至高官下至販夫走卒。當時的國家總理,還專門跟張恨水討論過小說當中的一些人物。

老舍說,他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他的小說還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戲劇,以及多種的曲藝形式。

《啼笑因緣》這部小說,幾乎被所有的藝術形式改編過。當時,這部小說剛剛在報紙上連載完結束,上海就有兩家電影公司,因為改編權打官司,鬧得沸沸揚揚,連章士釗這樣的大律師都參與了。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電視劇《啼笑因緣》海報

他的小說,雖然寫了很多,在社會上影響也很大,但是長期以來,評價卻非常低。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啼笑因緣》、《金粉世家》。《金粉世家》在連載的時候評價相當高,甚至被評為當代的《紅樓夢》,但是在文學界,評價非常低,甚至認為不能稱為文學。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期,中國文壇上的新小說和舊小說不斷競爭,張恨水被歸納到了舊小說的陣營。很多人把他稱為“鴛鴦蝴蝶派”或者“禮拜六派”的小說家,新文學家都看不上他。

他早年在北京辦《世界日報》和《世界晚報》,做副刊編輯,他有一個好朋友——後來的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兩個人曾在上海的一個劇團裡邊一塊演過戲,編過劇本。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張恨水

劉半農很想幫助張恨水,他想約一些大家來給《世界日報》《世界晚報》的副刊寫稿。當時他給錢玄同寫過信,說你能不能給他們寫稿。錢玄同給劉半農的回信就說,我不能給這種垃圾報紙寫文章,我不能跟《春明外史》這樣的東西放到一起。

對張恨水的評價從一開始就是兩極化的。我們說,老百姓是用兜裡的錢來投票,他這個小說在報紙上連載的時候,老百姓喜歡看他的小說,都等不及這個報紙送到報攤,就跑到印刷廠門口去排隊,但是專家學者對張恨水的小說就評價非常低。

特別是新文化陣營裡的學者、作家、評論家,對他的評價都非常低。我選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瞿秋白是共產黨的領導人,主要活躍在文化陣線。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寫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些文章就點名批評張恨水。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瞿秋白

那個時期,新文學在發展不是很順利。魯迅是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我們現在還在讀,但是魯迅母親並不看這些。他母親在北京生活,她要看張恨水的小說。

在《魯迅日記》裡至少有七八次提到,他母親來信讓魯迅買張恨水的小說。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就是一般的讀者喜歡讀張恨水的書,但不能被新文化人所接受。

實際上,張恨水在寫《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的時候,新文化人對他的批評還沒有指名道姓。

把張恨水當反面典型是從《啼笑因緣》開始。《啼笑因緣》使張恨水的名氣,從北京、天津推進到了南方江浙、上海一帶。那個時候,幾乎所有小報都找張恨水寫連載小說,他幾乎把上海的報紙連載給承包了。

再看作家茅盾。茅盾認為《啼笑因緣》是半封建的形式,感傷的氣氛多,因而血氣方剛的青年人就覺得遠不如《紅燒紅蓮寺》那樣對勁了。

批評他的還有錢杏邨,他是共產黨內的一個大理論家,他寫過非常有名的《晚清小說史》。他對張恨水的批判就提的比較嚴重。他的這篇文章叫《上海事變與“鴛鴦蝴蝶派”文藝》,針對的是張恨水出版的一本書叫《彎弓集》。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錢杏邨

當時,正趕上“九一八”事變。日本人為了轉移輿論壓力,又在上海鬧事,在上海製造“一二八”事變。

這個時候,像張恨水這樣一些在媒體當中工作的作家最為敏感。“一二八”事變一個多月後,張恨水就出了《彎弓集》。

張恨水在寫作內容方面有很多第一,首先,他是寫國難、抗日題材的第一人。《彎弓集》是文章的合集,其中的內容有古典詩詞、新聞報道、特寫、短篇小說,還有電影劇本,形式豐富。這個書出來以後,不到兩個月,阿英就寫了這篇批評的文章。阿英的文章寫得很霸道,說張恨水寫的東西很膚淺,很粗糙。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彎弓集》【1959年1版1印】

其實,張恨水是一個文人作家,他沒有體驗過戰爭,對戰爭沒有了解,但是他有一種積極的情緒。

張恨水寫小說目的明確:為賺錢養家不得不取悅讀者

為什麼那時候的左翼就會對他大肆的攻擊呢?據說,當時還有一本雜誌專門批判張恨水。原因就是他的影響太大了,左翼看著非常恐慌。

左翼人士覺得我們這麼努力推進新文學,從“五四”到三十年代初,可是對民眾的影響仍然微乎其微。他們用歐化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一般老百姓看不懂。其實,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讀不懂魯迅的《狂人日記》。後來左翼作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開始提倡大眾化。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才提出來,文藝要走向民眾,要去學習民眾的語言。這是後來才意識到的問題,可當時沒有這個概念。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批評者——夏徵農。他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左翼文人,他對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有看法。他把張恨水歸納到一箇舊的傳統的封建的的範疇裡邊。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夏徵農

面對這些批評,張恨水是怎麼回應的呢?張恨水一直把自己的姿態放得特別低,他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叫“卑之無甚高論”,他認為他自己沒有通過文字去影響大眾的願望。

他寫文章、小說,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掙錢養家,所以他管自己叫“文丐”。他是把自己放在這樣的位置上來創作,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可能就是取悅於讀者。

這個肯定是有抱負、有啟蒙情節的文化人不能接受的。張恨水對於批評的態度,一直是不回應,我行我素。你沒有看到張恨水寫過任何一篇文章對這些批評進行駁斥。但是到了1944年 ,張恨水49歲的時候,他到了重慶。那個時候,抗戰即將結束,大家都講統一戰線,左翼作家也就放棄了以前的觀念,把一些大眾通俗的作家拉到文藝隊伍中來。左翼作家在武漢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他們吸收了兩個通俗的作家,一位是張恨水,還有一位是老舍。這樣,張恨水就被拉到文學隊伍當中來了。

他到了重慶,在《新民報》編了一個抗戰副刊。當時,張恨水的創作、思想也有一些變化。到了1944年5月,大家都醞釀著給他過五十歲的生日,共產黨的《新華日報》,國民黨的《中央日報》都發表文章,都對他進行肯定。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新民報

張恨水覺得沒必要給自己過生日,他一般不願意在公眾場合張揚,所以他就跑到重慶的郊區去了。

張恨水為了報答大家對的熱情,他寫了一篇文章在報上刊載,叫《總答謝——並自我檢討》。他把自己幾十年的創作做了總結。其中講到,我毫不諱言地,我曾受元初(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的影響,但我拿稿子送到報紙登載的時候,“鴛鴦蝴蝶派”已經沒落。“禮拜六派”風行一時,現代人不知,以為鴛鴦蝴蝶派就是禮拜六派,其實那是一個絕大多錯誤。

其實,到了我拿小說賣錢的時候,已是民國八、九年。“禮拜六派”也因“五四”文化運動的巨浪而被吞沒。我就算禮拜六派,也不是再傳的孟子,而是三、四傳的荀子了。二十年來,對我開玩笑的人,總以鴛鴦蝴蝶派或禮拜六派的帽子給我戴上,我真是受之有愧。

小說被梁啟超大幅度拔高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力量

當時的人,為什麼對張恨水的小說持批評態度的?這種情緒是哪來的?我們介紹一下清末和民初小說界的變化。

小說界分新小說、舊小說,應該是從梁啟超開始。小說界革命就是梁啟超最先發動的,他有一篇文章叫《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發表在他創辦的這個《新小說》雜誌創刊號上。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新小說》雜誌

他把小說的地位提得很高。我們要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小說沒有地位,《紅樓夢》很偉大,但你在歷史上很難找到它的蛛絲馬跡。

梁啟超說“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梁啟超從政治革命的角度認識文學革命和文化革命,這是新文化人理解小說功能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前提。

梁啟超有一個特點或者毛病,他的文章比較誇張,包括談小說的作用。他在敘述當中帶著情感,缺少理性。他對小說弊端的分析,說得很到位,但是你能感覺到,他也有極端的傾向。後來我們說文學創作應該為大眾服務,根子都是來自於梁啟超。

到了“五四”時期,情況有點變化,新派文學不但認為舊小說的文章內容有問題,形式也有問題。傳統的小說採用的是章回體,題目對偶。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束縛。那個時候,胡適、陳獨秀、錢玄同等人,對現在的“四大名著”都表示不滿。

1924年,張恨水開始連載《春明外史》,用的是章回體形式。當時,五四新文化運動已經推廣到全國了。在北京的報紙上,竟然還有作家用舊形式在寫小說,新派作家肯定就會對他進行批判。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春明外史》

對章回體小說批評最激烈的一個作家是茅盾。茅盾26歲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叫《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

他不主張現在人用章回體寫小說,認為章回體小說既無思想價值也無文學價值。

直到幾十年之後,茅盾才對章回體小說表示了一點肯定,1946年茅盾恰好50歲。人年紀大了以後,慢慢會對傳統的東西有一些感覺。從上世紀30年代往後,左翼作家就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用什麼方式才能跟大眾溝通?於是,提出了大眾文學的概念。

這個時候,茅盾開始反思。在一篇《關於》的書評當中,他提到:“運用‘章回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這可以說是茅盾先生對張恨水最高的評價了。

有一次,張恨水在京滬的火車上遇到了鄭振鐸先生,彼此聊起文學界的事。那時候《啼笑因緣》剛剛出版不久,張恨水趕緊表態,說上海新興文藝界對這部書印象不大好,懷疑“禮拜六”派要返魂。

鄭振鐸喜歡用“有趣”兩個字回答任何不願意回答的問題。鄭振鐸笑著說,那是很有趣的。他接著說,對於技巧方面茅盾認為你有你的長處。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鄭振鐸

張恨水創作的黃金期:1924年—1948年

下面我們具體談張恨水的小說,他的章回體小說究竟有些什麼特點?

他一生寫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他創作小說時間長於他辦報的時間。在蘇州讀書的時候,他向《小說月報》投過稿,當時惲鐵樵做主編,沒有給他發,而是給他回了信,對他進行鼓勵。

從這個時候開始算,張恨水的初期創作時間一直到1920年,他為蕪湖《工商日報》寫了中篇小說《皖江潮》,這是試筆階段。

《皖江潮》有一些影響,當時他在蕪湖連載之後,當地的學生曾經把它改編成話劇,在當地上演。

第二期是從1924年為《世界晚報》撰寫《春明外史》開始,到1935年在《立報》撰寫《藝術之宮》為止,這是他小說創作的二期。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落霞孤鶩》等。

第三期是從1936年為《旅行》雜誌寫抗戰小說《如此江山》開始,到1948年底為《新民報》連載完《五子登科》和《巴山夜雨》。

最後一個時期,是從1954年創作《梁山伯與祝英臺》開始,到1962年寫作《鳳求凰》。我說他這段時間其實是強弩之末,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當時,大陸已經不允許再印他的小說了。在“文革”之前,只印過一本《啼笑因緣》,隨後就開始有人批判,把它歸納為黃色小說,不允許出版。

綜合各種不同的看法,我覺得張恨水小說創作主要集中在1924年到1948年。這24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從1924年到1935年,始於《春明外史》,止於《藝術之宮》。在這期間,他寫國民題材,同時也寫抗戰題材。

比如,“九一八”事變後,他正在寫《啼笑因緣》的續集。你可以感覺到他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敏感,他在寫這個小說的過程當中,讀者有一些想法、意見反饋給他,他馬上做出反映。他在小說當中就寫了關家婦女,從北京跑到東北去抗戰,參加義勇軍,後來在戰爭當中犧牲了。

到了1935年以後,他開始寫單獨表現抗戰內容的小說了。所以,我說他的第二階段是從1936年開始,從《如此江山》到《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是他連載的最後一部小說,在《新民報》上,到1949年初才連載完。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巴山夜雨》/ 北嶽文藝出版社 / 1993-01

張恨水不僅寫愛情小說 也寫抗戰題材

這兩個階段有什麼特點?

第一階段的特點是故事取材多發生在北京。1928年以後,北京改為北平的人和事,以人物而論,涉及各個社會階層和群落。上至總統、總理、總長、總都、大帥、將軍,下至戲子、妓女、商販、跑堂、教師、學生、記者、作家、官僚、政客、議員、僧侶,以及落魄的文人,投機的商人,清朝的遺老遺少,和有錢人家的姨太太、少奶奶,直至拉車的、要飯的,可以說上至豪門貴胄,軍閥政客,下至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中間則有新舊文人,遺老遺少,無所不包。

他寫議會、豪門、劇場、妓院、公寓、會館、廟宇、墳地、學校、客廳、名勝、公園、衚衕、武場、茶室、大雜院、小住戶、貧民窟、俱樂部、高級飯店、酒館飯鋪,清濁雅俗無所不包,猶如一幅民國社會的《清明上河圖》,典型的作品就是《春明外史》。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民國初期老北京街景

第二個方面在風格上,接續清末民初以來的社會通俗小說傳統(範伯群稱之為“都市鄉土小說”),敘事結構方式多取“晚清四大小說”與民國以來《歇浦潮》《上海春秋》《如此京華》《故都秘錄》《十丈京塵》的路數,以宏觀多線的敘述方式,表現廣泛的社會生活,注重“怪現象”的揭露,人物眾多但偏於流動展覽方式,較少性格心理刻畫。

張恨水與傳統小說的區別在於為糾正以前的偏頗。張恨水通常以一個主要故事和幾個主要人物貫穿小說全部,以避免零碎;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心理聲音,力避其膚淺和單薄;以言情為縱線,社會生活為橫線的方式展開故事,突出了宏觀視角和眾聲喧譁的特點,情節脈絡複雜,揭示了社會的多重世相。

第三,他在這期間,小說還是採用了傳統章回體為主,只有少量非章回體的小說。大約出現在《啼笑因緣》引發的大圍剿之後,最遲到1935年初寫《平滬通車》已經採用分章的寫法,但並未放棄章回體的寫法。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啼笑因緣》劇照

第四,他喜歡在小說中穿插古文、駢文和詩詞曲。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能與小說敘事融為一體,可以創造小說敘事中詩的意境,處理不好則顯得累贅。這種方式以《春明外史》最突出,但很快就放棄了這種寫法。

妓女梨雲死了以後,人們要把她埋了。張恨水作了一篇文章,有點像賈寶玉給晴雯作寫《芙蓉誄》。他那篇寫的非常精彩,從古文的角度來說是非常美的一篇文章。

第五,變化表現在多方面:採用分章寫法,不全用章回體了;小說中不再加入詩詞;小說的情節結構方式有所變化,有了多樣性的結構方式;特別是取材的範圍大大地擴展了,如國難、抗戰題材的創作多了,1934年西北考察歸來,寫了數部反映西北人民生活之苦的小說,小說主人公從達官名流、才子佳人,轉向市井貧困人群,更多人文主義色彩,如《小西天》《燕歸來》;小說的樣式也更加多樣,如歷史小說《天明寨》,俠義小說《中原豪俠傳》《劍膽琴心》等。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燕歸來》電影

張恨水繼承傳統小說的寫作方式 同時又有創新

第二階段是從1936年到1948年。

這個階段的第一個特點是開始直接描寫抗戰的作品。比如他的《巷戰之夜》就寫天津陷落之前,天津民眾自發跟日本人進行巷戰。《虎賁萬歲》寫抗戰中由余程萬師長領導的著名的“常德保衛戰”;《大江東去》寫南京城失陷以及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實錄,接近於非虛構的戰史小說;都超過前期的《太平花》《楊柳青青》(東北四連長)《熱血之花》。

第二個特點就是寫社會諷刺小說。代表作為《八十一夢》《五子登科》《紙醉金迷》《偶像》《魍魎世界》(牛馬走),針對兩類人物,一是有權有勢的官場人物,一是削尖腦袋鑽進官場的人物,特別是一些知識分子,不良文人,寫出了陪都重慶的社會百態,特別是戰時一些人對“金錢”的膜拜與臣服。寫這些人如何走後門,發國難財,如何成為暴發戶,如何利慾薰心而放棄原則,喪失氣節,如何惟利是圖而貪贓枉法,寫盡了“人心之貪”。

第三個特點是塑造了一批“舉世皆濁我獨清”式的傳統文人形象,彰顯其道德理想。代表人物有《巴山夜雨》中的李南泉、《傲霜花》中的教授唐子安、《魍魎世界》中的區老太爺等,都是安貧樂道,清廉自守等知識分子。如同前期作品中的楊杏園(《春明外史》)、梁寒山(《斯人記》)、冷清秋(《金粉世家》),都有作家形象的自我投射。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金粉世家》電視劇裡的冷清秋

第四個特點是寫作技巧,或藝術性方面,基本放棄了章回體的寫法,而改用分章的寫法,作品的傳奇性、故事性、情節性大幅降低,漸漸趨於淡化。歌女與畫家、車伕與戲子、才女與富家子等傳統故事模式也不見了,大量增加了對人物生存狀況和處境的精細描述,突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和心理活動,突出的作品有《巷戰之夜》《巴山夜雨》《虎賁萬歲》《魍魎世界》等,形成一種清新、平實的敘事風格,不同於前期的獵奇搜秘,或生離死別、愛恨情仇,寫作風格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巴山夜雨》是其小說寫作的高峰。

我們前面都講到很多,就是如何看待張恨水的小說寫作。他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形式,但是他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在張恨水的小說中,我們看不到“話說”這樣的開頭,也看不到“花開兩朵單表一枝”這樣的敘事習慣。

所以張恨水曾經說,關於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風景的描寫與心理的描寫。有時,也特地寫些小動作。實不相瞞,這是得自西洋小說。所有章回小說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漸淘汰的手法,那意思也是試試看。在近十年來,除了文法上的組織,我簡直不用舊章回小說的套子了。嚴格的說,也許這成了姜子牙騎的“四不像”。

當然,張恨水有他個人的興趣,他特別熱衷於寫小說的對仗回目,《春明外史》一共八十多回,每一回對仗都是九個字對九個字。他願意通過這種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才華,《春明外史》的回目對仗,被認為是章回體小說回目的經典。


解璽璋:張恨水是民國時代最高產的作家,卻一直被後人誤解

安徽潛山張恨水故居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些北京老作家見到張恨水,還說你回目寫得好。有一位老先生甚至可以把他八十多個回目全部背下來,一字不差,可見他這個東西對當時人的那種影響有多大。

用八字對八字這樣的回目,古典小說當中是有的。但是,一般是分為三個字、五個字這樣讀。但是張恨水都用四個字的分節,這個在傳統小說當中也是沒有的,這也是他的獨創。所以他在章回體小說的這個寫作上,他確實是比較留戀舊的這種形式,但是他在舊的形式當中也做了很多改造,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