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報告:中國十大金控集團亟待提升戰略管理


2018報告:中國十大金控集團亟待提升戰略管理

2017年中國經濟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給多數金融集團帶來了顯著影響。我們繼續選擇中國十家大型金控集團作為研究對象,跟蹤分析其經營績效和潛力。選擇綜合考慮了行業內規模體量、發展思路、業務結構、是否有相對獨特的競爭優勢、運營績效和風險管理能力等。2017年十大公司適應市場變化,整體經營效益良好,企業的資源和經營策略各有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參考。十大金控集團的對標機構選的是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哈撒韋公司,我們希望中國的金控集團也出現在全球金融界引以為傲的“常青樹”。本文資料全部為公開信息,有主觀判斷的成分,不構成投資建議,主要是瞭解分析各家公司的資源和優劣勢,交流比較借鑑,共同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平安

2017年公司營收8910億元(其中保險業務合計6050億元),增長25 %;利潤999.8億元,增長38%,ROE為20.7%。

公司主要業務板塊有銀行(平安銀行)、壽險(平安壽險、健康險和養老險)、財險(平安財險)、資產管理(信託、證券、融資租賃、投資等)及金融科技(陸金所、平安好醫生、壹賬通、平安醫保科技、汽車之家)。2017年度,壽險利潤361億元,增長44%;財險154億元,增長5.3%;銀行232億元,增長2.6%;資產管理164億元,增長70%。資產管理業務利潤中,信託40億元,增長70%;證券21億元,增長-4.2%;其他資產管理業務103億元,增長102%。所有利潤來源中,佔支柱地位的壽險佔比36%,增勢強勁。

按照我們“兩人模型”理論分析,一家金融企業的運營情況可以從資產和負債兩端分析。資產端通常是投資業務,負債端通常是營銷和客戶服務。平安集團總投資收益率6.0%,高於市場平均;負債端業務能力更加突出,並圍繞這個核心不斷構建、重組、強化公司業務體系。零售業務是金融機構服務滲透率的戰略縱深,與機構客戶相比,零售客戶穩定性好、毛利率高,一直是金融機構價值的重要依託和競爭焦點。在金融市場開放和日益競爭背景下,零售客戶是衡量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也是招商銀行在商業銀行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公司是一家以壽險為旗艦業務的綜合金融服務公司,業務結構呈現“一託多”、“同心圓擴散”的發展基因,零售業務競爭力突出。作為平安集團的資源和策略顯示特別重視市場營銷和客戶開發及管理,也是牢固市場地位的基礎和支持持續發展的動力。在這個策略指導下,平安銀行也向零售戰略轉型。集團壽險、銀行、車險、信用卡、證券信託基金等客戶的數量分別為5300萬、5020萬、4100萬、3500萬、3340萬,並且加大了客戶相互遷徙和綜合服務力度。大量額度小、地域分散、需求差異化的客戶需要高效的信息化系統管理,發展金融科技成為順理成章的事。2017年平安的一大亮點是打造多年的金融信息化成效顯現。APP、AI、人臉識別、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也是緊密圍繞客戶服務和保險代理人服務便捷性的。金融科技相關項目的孵化上市,也走出了企業集團內生孵化創新、提升股東價值的新路。

復星國際

2017年復星國際營收880億元,增長19 %;利潤132億元,增長28 %。

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醫療健康板塊,快樂板塊(旅遊休閒、時尚和消費)和富足板塊(含金融保險、投資和地產)。三大板塊收入分別為225億元、117億元和545億元。利潤總額132億元,三大板塊構成分別為14億元、5億元和113億元(三個子版塊的貢獻分別為39億元、51億元和22億元)。

醫療服務是復星國際起步的基礎資產,近年加大了研發投入和新藥創新,2017年研發投入15.3億元,較上年增長38%。創新藥研發是高風險業務,業務彈性高;同時也需要其他傳統產業現金流支撐研發階段的成本支出。

復星國際是一家多元化產業金融集團,業務結構和市場定位(四億中產階級)清晰,企業內部產業鏈長(從母嬰用品到養老公寓),資源豐富,資本運營能力強(全年投資超過100項目,退出50個,IPO超過10家),服務的目標市場定位(家庭客戶)明確。《致股東的信》中透露著理想和情懷,事業進取心很強,對企業的產品戰略非常清楚(通過產品極致戰略拓寬製造業領域的護城河)。對企業核心資源(人)有深刻認識,並構建了良好的高級管理能力合作機制(合夥人制度)。

當然,從純商業的角度,還是要看公司的債務、槓桿及債務成本等要素。2017年財務的安全性有所改善,淨債務率由2016年的60.3%下降到50%,2017年的平均債務成本為4.72%,債務資金成本具有一定優勢。復星國際的金融板塊包括銀行(H&A私人銀行、BCP銀行、浙江網商銀行)、保險(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復星葡萄牙保險、AmeriTrust、鼎睿再保險、復星保德信人壽、永安財險)、證券(復星恆利證券),主要業務分佈在葡萄牙、美國和中國香港。其核心能力主要是投資能力,資產併購和出售頻率較高,利用分市場波動和被併購對象資源賦能,通過管理改善提升投資收益。另外,資金成本優勢也能幫助企業在新增投資後面對整合提升爭取到比較從容的時間餘地。無論是管理鏈條、投資能力還是資金籌措,都需要有較強的企業的總部管理控制系統。

可能是出於多種考慮,在組織架構上,復星國際並未將金融業務板塊與其他實體業務板塊區分開(保險、銀行、產業投資),也沒有按照哈撒韋公司的業務板塊架構披露信息,而是按照公司內部產業鏈生態披露業務架構的,這為投資者理解公司業務提供了新的視角。實際上,公司不難將組織結構進行重新整合,形成與哈撒韋相似。

渤海金控

2017年公司營收359億元,增長48 %;利潤26億元,增長16 %。公司主要業務為租賃業務(聯營渤海人壽),由渤海租賃、皖江金融租賃和前海租賃組成。具體業務部類分為飛機(含租賃和銷售)、集裝箱(含租賃和銷售)、道路基礎設施租賃,三項業務佔總收入比分別為74%、13.5%、8%。

2017年公司以Avolon為核心平臺完成對HKAC、C2等飛機租賃業務的整合工作。通過整合,與飛機制造商的議價能力得到提高,飛機採購價格明顯低於上述兩家公司單獨採購價格。公司自有、管理和訂單飛機943家,利用率達到99.4%。

公司集裝箱租賃有乾貨箱、冷藏箱、罐箱和特種箱,分別佔集裝箱資產淨值的44%、36%、12%和8%。集裝箱整體出租率約為96.4%,較2016年底上升5.1%。公司下屬Seaco和Cronos自有和管理的集裝箱合計355萬CEU,服務於來自76個國家的775家客戶,集裝箱分佈於全球的163個港口,為全球第二大集裝箱租賃公司。

公司的年報信息質量有顯著的改進。公司業務結構清晰,資產經營狀況高度依賴全球飛機和集裝箱租賃市場。公司的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租賃客戶的協議形成的資產流動性匹配,成為企業財務安全管理的核心。公司三家租賃子公司分別位於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中國發達經濟區域,市場佈局佔位較好。飛機、集裝箱租賃資產在全球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現金流充沛,租賃資產的緩衝性較好。我們曾經在2017年分析中指出,“公司海外擴張後,成本管控能力不足,股東利益並未與資產規模增長相匹配,在飛機和集裝箱租賃領域的業務優勢尚待轉化為股東回報”,經過一年的努力,資產收購後業務整合和內部協同效益逐漸出現。下一步,企業的精益化管理(特別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飛機和集裝箱物流資源使用效率,估計還有挖掘潛力)將使內含式發展進一步改善,也有助於提升公司的管理的溢價。

浙江東方

2017年公司營收98億元,增長68 %;利潤7.2億元,下降2 %。主要業務板塊為商貿和金融業務。金融板塊主要有浙金信託(股權78%)、大地期貨(股權100%)、中韓人壽(聯營,50%)、財富管理和投資(般若資產管理和產融投資各100%股權)、國金租賃(股權86.5%)。從2017年公司子公司實現淨利潤的絕對數看,信託(1.5億),期貨0.37億元,租賃(0.23億元),房地產(1.6億元),減持海康威視股票1380萬股收益4.2億元為最多。聯營公司中韓人壽虧損1.4億元。

公司現階段業務大體屬於地方性金控企業(與越秀金控相似之處),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業務處於市場資源富庶、商業創新活躍的江浙地區。公司金融業務架構清晰,但尚處於相對早期階段。從行業看,信託和租賃仍有深化發展的潛力。部分投資項目(如人壽保險)可能需要相當時間培育,早期投資的海康威視,以及傳統房地產業務可以為培育其他投資機會提供一定時間窗口。公司商貿類業務與金融業務的協同方面,消費金融仍不失為可選方案。隨著公司未來進一步發展,業務品類拓展(消費金融、地方AMC、私募股權等)、管理架構和激勵機制建設等方面的完善,值得期待。

越秀金控

2017年公司營收53億元,增長6.9%;利潤6.3億元,增長2%。公司主要業務板塊由多元金融服務和商貿零售組成,兩者的營收分別為51%和49%。

公司多元金融服務主要有廣州證券、期貨、租賃、產業基金、擔保、小額信貸、金鷹基金、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主要開展不良資產經營)。其中證券淨資產113億元,基本持平,淨利潤2.4億元,下降75%。證券業務以淨資產計在證券行業排名第42位。租賃公司註冊資金44億港元,全行業排名35位,營收14億元,淨利潤3.6億元,增長56%。資產管理公司註冊資金30億元,利潤0.5億元。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利潤1億元。

公司屬於“區域市場型”金控集團,地方政府支持和珠三角市場資源豐富,經營理念開放、風格積極。商貿零售業務穩定,金融業務中以證券業資產為主。2017年證券業週期性低迷,加大了租賃業務的拓展,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開業為未來發展新業務創造了條件。公司市場化機制推進積極,在控股公司層面開展了核心人員持股計劃,試點經營性子公司的激勵機制,市場化引進金融高端人才。我們曾在去年的報告中提示公司開展消費金融,以構築零售和金融業務粘合協同。從重慶百貨(馬上消費金融)的成功實踐看,公司仍然可在此方面展開探索。

中油資本

2017年公司營收293億元,增長1.7 %,淨利潤135億元,增長11%。

公司持有中油資本有限公司(100%)、中油資產管理(100%)、中油財務(直接持股28%,託管中石油集團股權40%,合計表決權68%)、崑崙銀行(77%)、崑崙金融租賃(60%)、崑崙信託(82.18%)、中油財險(51%)、中油專屬財險(直接持股40%,託管中石油集團11%,合計表決權51%)、崑崙保險經紀(51%),此外還持有金融或類金融企業包括中意人壽(50%)、中銀證券(15.92%)、山東國際信託(18.75%)、中債信用增進(16.5%)、山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10.65%)。

2017年重要子公司營收主要由財務公司和崑崙銀行組成,分別佔總營收的48%和35%,毛利率也相當可觀,分別為55%和36%。主要子公司利潤:中油財務73億元、崑崙銀行30億元、崑崙信託8.3億元、崑崙金融租賃8.9億元、專屬財險3.6億元、中意財險-1億元、崑崙保險經紀1.3億元。合營企業中意人壽3.6億元(綜合收益-6.8億元)、中銀證券11億元、山東國際信託9億元。其他聯營企業合計利潤16億元。

中油資本集中了500強企業中石油集團的主要金融資源,股東實力強大,資源豐富,在銀行、財務公司和租賃業務方面與同行業相比有顯著的優勢,是一家“資源流量型”金控集團。公司還有一項顯著優勢是綜合稅率約16%(相比中國華融和中國信達為約28%)。可能是出於管理控制的考慮,中油資本在股權是尚未像五礦資本一樣,採取集中管理全部金融企業股權的模式,在市場化充分的子行業(財險、壽險、信託等),內部機制的改善,可能還有較大潛力釋放。如果增加消費金融、金融科技等新技術新業務,並以市場化為核心配置內部資源,完善相關機制,重塑金融集團格局和架構,金融綜合社會的能力還將提高。

五礦資本

2017年公司營收134億元,增長15%,利潤25億元,增長59%。公司主要通過子公司五礦資本控股,開展信託、租賃、證券、基金(安信基金管理公司39.84%)、期貨、私募基金等金融業務。

2017年公司資本運作力度較大,以約14.7億元價格出售全部非金融資產(主要是礦業和工業),增資了信託、證券和期貨,增持了租賃公司40%股權至90%,從中國五礦集團受讓了工銀安盛壽險10%的股權,新增投資了私募基金公司。除參股的安信基金、工銀安盛人壽和綿陽商業銀行(20%)外,其他金融業務為全資子公司或高比例股權。公司已經轉型成為一家純粹的金融業務綜合服務集團。

公司主要業務比較平衡,子公司所處的領域基本上屬於充分競爭的市場,部分企業在細分市場中具有多年經驗和市場影響力,對於一家以央企為背景的金控集團而言十分難得。多元化金融集團的發展思路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商業銀行、人壽保險等零售客戶為主的面向大眾市場的Mass Marketing模式,一是以信託、租賃、私募等資產管理面向機構客戶的Individual Marketing模式。從已有的經驗看,中國平安的銷售端採取的是前者,渤海金控採取的後者。前者由於面的大量分散客戶,需要金融科技信息化支撐,後者則需要在某一個或幾個(相關)行業中佔據相對優勢地位,以獲得金融服務產業鏈定價權。五礦資本業務資源集中在租賃、信託和證券等方面,三大業務板塊比較均衡。從前瞻性描述看,公司擬加大對這些業務引進戰略投資者,除引進資金之外,估計引進更多的業務資源也是戰投選擇的重要因素。這種模式我們姑且稱它為“總量擴張型”模式。從市場競爭結構看,“總量擴張模型”特別適宜總需求相對短缺的市場環境,這在當前金融市場似乎已經不很充分。引進戰投後,母公司對三大業務板塊業務管控能力估計也會有所下降。公司未來發展模式值得關注。

中航資本

2017年公司營收110億元,增長25%,利潤28億元,增長20%。公司擁有租賃、信託、財務公司、證券、期貨和投資業務板塊。2017年度利潤分別為10.2億元、16.3億元、6.7億元、2.7億元、0.1億元和4.1億元(子公司相關數據未作合併抵消計算)。

2017年公司加快了發展速度。一是推行了高管和骨幹員工的持股計劃,且在啟動在集團層面引進戰投,在央企市場化改革中力度較大,成果難得。二是加大了租賃業務。租賃業務的客戶分類主要包括飛機、船舶、工業設備和基礎建設,比重分別為15%、13%、33%和36%。租賃業務與公司控股股東中航集團的主業粘合度高,產融結合的優勢明顯。可能是公司未來繼續擴大規模和發揮競爭特色之處。租賃業務有兩個要點,前端低成本資金來源和客戶端風險控制。三是年度報告的前瞻性描述中,提出了加快全牌照金融業務佈局。努力在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壽險、消費金融、應收賬款保理、境外飛機租賃等金融業務領域實現新的佈局。對於打造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的發展思路比較清晰。

中國華融

2017年公司營收1280億元,增長34.5 %;淨利潤266億元,增長15 %。ROE為18.1%。

公司業務主要由三大板塊構成: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資產管理和投資,營收分別為690億元、310億元、325億元;稅前利潤分別為203億元、76億元、110億元;平均稅前淨資產回報率分別為22%、18%、34%。

不良資產經營業務包括不良債權、債轉股、不良資產委託經營、子公司不良資產經營(華融匯通及其子公司華融晉商、華融崑崙、華融瑞通)、不良資產產生的特殊機遇投資(華融融德、華融西部、華融津投、華融粵控、華融福建)、不良資產產生的房地產開發,金融服務業務包括證券期貨、湘江銀行、金融租賃和消費金融,稅前利潤分別為21億元、32億元、22億元、1.3億元,整個金融服務板塊佔公司總收入24%。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主要包括信託(稅前利潤11億元)、私募基金(華融渝富、稅前利潤7億元)、財務投資(餘額624億元)、國際業務(稅前利潤51 億元)。

公司是國內不良資產經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業務量大、地域分佈廣泛、資產類型多樣、業務品類多、金融資源豐富。大部分的資產經營業務估計屬於非標準化的單品業務,內部評估和價值確定難度比較大。零售業務佔比較小。公司大部分業務的金融屬性較強,企業價值容易受到金融市場榮枯波動影響,特別是資產管理業務可能會受到“資管新規”等監管政策的影響。企業多元化業務管理難度比較大,從披露的管理層薪酬看,激勵機制有必要繼續完善。

中國信達

2017年公司營收1200億元,增長31 %;淨利潤181億元,增長17 %。ROE為14%。

公司業務主要由三大板塊構成: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資產管理和投資。營收分別為453億元、428億元、337億元,佔比分別為38 %、36 %、28 %;稅前利潤分別為151億元、24億元、90億元,佔比分別為58 %、 9 %、35%;平均稅前淨資產回報率分別為18%、7%、19%。

不良資產經營主要包括不良債權、債轉股、集團協調對不良資產綜合經營。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包括自有資金投資和資產管理,主要通過集團公司、信達香港、信達投資及子公司、中潤髮展等開展直接投資業務,2017年度餘額為1930億元,收益170億元。通過信達證券資產管理計劃、信託和公募基金,以及投資管理私募基金等開展資產管理業務,2017年共管理127支基金,管理資產規模3600億元,管理費收入4億元。金融服務業務包括南洋商業銀行、證券期貨基金(信達證券、信達期貨、信達澳銀基金)、金谷信託、信達租賃、幸福人壽,稅前利潤分別為32億元、1.7億元、3.8億元、6.7億元、0.5億元。年度集團內部協同收入27億元,涉及資產規模3570億元。

公司與中國華融的業務結構相似,也有與之類似的市場環境和特徵,信達的總體風險偏好似乎更低一些,也更強調內部業務協同。兩者的不良資產經營在業務結構中的比重相似,中國華融更依賴投資和資產管理。在金融服務業務結構中,中國信達更倚重商業銀行和保險服務一些,但租賃業務相比為弱。隨著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背景的不良資產市場參與主體數量增加,市場競爭結構也會逐漸變化,不同公司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會更加顯現。

總結和啟示

01 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依然是我們關注的問題。上市公司或者重要大型企業向投資者或市場披露經營成果,信息質量十分重要。通過信息披露,投資者可以大體瞭解到公司管理層對於經營環境、市場機會、公司資源、優勢劣勢、經營團隊能力等,以及對自身業務的認識。信息披露質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應出企業的管理素質,簡潔、清晰、透明的信息披露,也有利於投資者很快把握公司經營重點,提高公眾股東與企業的溝通效率,共同推動企業成長。

從十大金控集團披露的報告看,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比較全面,能夠滿足投資者或市場的基本需求。有的有致股東的信,有的核心信息提煉較好;但也有的對子公司相關數據未進行合併抵消計算,有的對重要合營公司經營數據重要變動未作解釋等,信息披露一致性和友好性可進一步完善。隨著國內資本市場上市公司數量增加,以及投資資產的運營在金融集團業務中佔據越來越重要地位,金融集團(類)的信息披露格式可進一步改進(中國平安的披露格式結構較好,先披露子公司或業務板塊的情況,其次披露合併的財務信息)。通常而言,投資者或市場最關心的是公司的組織結構、資產分佈及其運營情況、潛在風險等(見下表1-7),監管部門可與相關上市公司進一步探討,完善信息披露的要素和格式。

02 戰略管理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全球產業結構和競爭格局發生轉換,政治經濟環境發生著深刻變化。經濟環境和技術不斷髮展變化,對金控集團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據統計,世界500強榜單的平均壽命已經從20世紀20年代的67年下降到2015年的12年。金控集團的管理者必須在變動的經營環境中居安思危,遵循市場規律和監管政策,既積極進取,又合規經營。

一是進一步加強戰略管理和戰略規劃。重大戰略選擇對於一個企業組織十分重要。金控集團必須對經濟週期運行和重大宏觀經濟金融政策保持密切關注,提升戰略管理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科學性和水準。深入掌握產業市場和商品市場的過剩和短缺總體情況,準確把握市場運行和商業趨勢,獲得良好經營績效。

二是迴歸產品和服務實體經濟本源。金融企業通過支持實體產業,彌補社會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產品和服務需要,引導更多資源配置到產業短板上。金控集團必須始終立足於產品和服務,為社會大眾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嚴格遵循國家金融政策和監管政策,完善內部業務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減少盲目投資決策、盲目加槓桿情況。通過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技術改善和發展零售小微金融,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

三是重視履行社會責任,回饋社會。金控集團作為社會的重要一員,應緊密圍繞社會發展主線,在新興產業、綠色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科技進步和社會友好等領域,履行社會責任。在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價值觀,實現企業、客戶、員工和社會等的共贏。

03 零售業務

從金融企業的行業特徵看,零售是企業負債端的重要來源。零售業務屬於服務型業務,交易頻繁、一般單品毛利低、客戶分散;但也有客戶穩定性好、資金價格低、客戶接觸面廣市場信息反應快,容易進行負債管理等優點。從十大金控集團的實踐經驗看,零售業務強的企業業務穩定性好,發展後勁足;過多依賴資產管理的公司業績波動較大。隨著市場變化(如人口和消費結構)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零售業務更多依賴於網絡化、智能化,因此金融科技成為提高金融集團服務能力的重要載體。

美中時報 ( 作者:大金融雜誌 田曉林 供職於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特別緻謝供職機構提供的研究便利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