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鉅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周易》又稱《易經》。數千年來,《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

熊十力: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

《周易》不僅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各個學科發展都發生了作用。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說:

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員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將《周易》看作為最堪代表儒學精神的經典。

熊十力: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

熊十力先生說:“吾平生之學,究探大乘,而通之於《易》,尊生而不可溺寂,彰有而不可耽空,健動而不可頹廢,率性而無事絕欲。此《新唯識論》所以有作,而實根柢《大易》以出也。”

熊十力先生認為: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如何讀懂易經?

學“易“之難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嘗試著去讀易經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讀下來,讀得懂的人少之又少。

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易經成書甚早,用詞簡約,確實難以讓人輕易讀懂,尤其是經的部分,字字珠璣、句句金石,微言大義,古奧深邃,不得要領很難理解。

熊十力: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

二是易經雖名曰“易”,但它蘊含的哲理至深至弘,難以讓人輕易領悟。

三是關於易經的資料很多,但是系統的、適合入門的、深入淺出的而又全面細緻的資料卻非常少。這些書要麼側重訓詁、要麼側重自我的發揮,有些難免隨意發揮,掛一漏萬,有些隨便抽取幾個概念,大家渲染,要麼故弄玄虛,神乎其神,不知所云。

此外,跟個人自身的限制,個人的閱歷與悟性有關。

熊十力: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

要研究好易經,有幾條值得參考:

1、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

2、要有一定的國學基礎。

易經是國學之根,要順藤摸瓜,方可以追本溯源

3、要有一定的知識面。

易經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藝術,心理倫理,哲學宗教無所不包,沒有一定的知識面,讀起來會非常吃力。

4、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人生的經歷是人最重要的財富,它能幫你更好的理解和認識世界。

5、注意學習的方法和途徑。

先從整體上對易經有一個把握,切勿偏聽偏信,誤入歧途,迷途而不知返,然後結合自身的閱歷和人生經驗,必能有所得。

6、決心、信心、恆心。

前邊提到,讀易的人很多,半途而廢、誤入歧途者大有人在,唯有三心,才能讓我們真正讀懂易經。

7、讀原著。

反覆的讀易經的原文、易傳的原文的基礎上,結合參考各類闡發、註釋的書。

今天讀易經,我們比古人更有優勢

近年來,隨著考古和古文字學研究的推進,讓我們比幾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的人,反而更有優勢。

歷來研究易經,說文解字、康熙辭典都是必備的工具書。但是許慎的時代和清朝卻看不到甲骨文,對一些古字的解釋只能靠猜和附會。

生活在現代是幸福的,對甲骨文的研究,讓我們想比古人來講更容易切近周易的本義。

眾所周知,漢字是象形文字,象形、表意、指示、會意都是漢字的一些基本特徵,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的表意、象形的特性相對弱化,趨向於抽象。而甲骨文則更接近於易經形成與發展的年代。

以”字“為主線,從甲骨文、金文、《說文》古字、《說文》篆字、竹書文字、帛書文字所蘊含的易經文本的變化中更好的理解易經形成與發展的脈絡,也便於我們更好的理解易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