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公元前454年,趙無恤率領兵馬進駐尹鐸苦心經營多年的城池,尾隨而來的智伯率軍將晉陽團團圍困,“晉陽保衛戰”正式拉開序幕。很遺憾,最擅長描寫戰爭的《左傳》沒有把時間拉得這麼遠,我們難以直接窺探這場城池保衛戰的硝煙。不過,這場戰爭的慘烈程度卻是不容置疑的。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智伯的軍隊將晉陽圍困了兩年多,始終攻城不下,智伯採取了水攻,將附近的汾水決開一個口子,大水很快就灌進了地勢低窪的晉陽城。《戰國策》說此時的晉陽“城不沉者三板”,《國語》說的是,“沉灶產蛙,民無叛意”。也就是說,智伯決汾水把整個晉陽城給淹了,能露出水面的只有六尺。燒火做飯的灶臺沉入水底,成了青蛙族的“產科醫院”。即便是如此境況,晉陽人民依然萬眾一一心、眾志成城,始終抱有將“侵略者”趕出家園的必勝信念。整個城池被水淹沒,軍民又怎麼維持基本的生活呢?按照《戰國策》的說法,謀士絺疵與智伯的對話中描述晉陽是“臼、灶生蛙,人馬相食”,《史記》的說法則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懸釜而炊,易子而食。”城池被淹了,軍民將鍋吊起來煮飯,糧食吃完了,軍民交換嬰孩為食。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慘烈的戰爭,沒有磨滅晉陽軍民的鬥志,趙無恤也在琢磨著反敗為勝之策。此時,謀士張孟談站了出來,主動請纓出城,策反韓、魏兩家。對於韓、魏而言,這一仗打得實在太窩囊,自己的土地被智伯莫名其妙地“徵用”,還要為智伯搖旗吶喊當“拆遷隊”,對付趙無恤這個骨灰級“釘子戶”。站在被汾水淹得慘不忍睹的晉陽城下,魏桓子、韓康子心知肚明,智伯今天能引汾水灌晉陽,明天也能引汾水灌魏氏的老巢安邑,後天更能引絳水灌韓氏的老巢平陽。實際上,面對智伯的一手遮天,韓、趙、魏三家本來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唇亡齒寒的道理,韓、魏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張孟談跟魏桓子、韓康子談得很順利,還裝模作樣地拜會了智伯。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智伯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但身邊並不缺乏明眼人。謀士絺疵曾經提醒智伯:晉陽被淹得這麼慘,眼看勝利在即,魏、韓兩家怎麼沒有一點喜色,反而憂心忡忡?張孟談出城“訪問”之時,族臣智過發現了趙與韓、魏暗中勾結的玄機,向智伯報告了“二主殆將有變”的新動向。對於這些意見,剛愎自用的智伯都認為是杞人憂天。為了保險起見,智過又提出“土地換聯盟”的辦法,也就是用土地許以韓、魏的謀臣段規、趙葭,這兩個是“皆能移其君之計”的人。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他們拿了智伯的土地,自然會鼓動韓、魏死心塌地為智伯賣命。貪心的人往往都是吝嗇的,一聽說要割自己的土地予人,智伯一百個不願意。為了鼓動韓、魏兩家一起來收拾趙無恤這個“釘子戶”,智伯曾經許諾一旦得手,三家一起瓜分趙家的土地,如今還要分給兩個謀臣,那自己能得的不是更少嗎?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野心、貪慾終將會把智伯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智伯捨不得土地,韓、趙、魏三家很快就達成默契。按照既定的計劃,趙無恤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派人夜襲河堤,將汾水引向智伯的軍營。智軍忙著抗洪,韓、魏卻乘亂反戈一擊,智軍大敗,智伯也在亂陣中被殺身亡,“晉陽保衛戰”勝利結束。

趙無恤砍下老冤家智伯的頭,剝了皮肉,擺在酒桌上作“飲器”,智伯“杯具”了。智伯這隻愛惹事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引發了晉國的一場風暴。智伯被殺,這場風暴原本可以到此為止,但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止這個混沌系統向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了。韓、趙、魏三家滅掉智伯後,開始對智氏進行徹底清算。首先當然是分土地,趙家的地盤擴大到晉國北部(即今山西省中部、北部),魏家擴大到晉國中南部(即今山西省南部),韓家擴大到晉國南部(即今河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上黨地區則被三家共同瓜分。按以往的慣例,這一次“排排坐,吃果果”,當然還是沒有晉國“名義國君”晉哀公的份。正卿的減法從6做到3,權勢更加集中,晉國公室則更加衰頹。憑藉著骨灰級“釘子戶”的經歷,趙無恤代替智伯,在僅剩的三家正卿中一家獨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事件。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此後,韓、趙、魏三家繼續蠶食晉國土地,到晉幽公即位的公元前437年,三家留給他的土地只剩下了絳和曲沃兩個城池。《史記》說,此時的晉幽公“反朝韓、趙、魏之君”,君臣之間來了個“乾坤大挪移”。公元前425年,趙襄子無恤去世,其弟驅逐了襄子的兒子自立,是為桓子。不過,桓子僅僅在位一年就鳴呼哀哉,國人滅掉了桓子的兒子,接回趙無恤的兒子襲位,是為獻侯。趁著趙家禍起蕭牆,在公元前424年,襲位的魏斯取代趙氏,成為三家正卿中的老大。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公元前420年,魏桓子的孫子魏斯又借晉幽公晚上出去偷情之機,偷偷把這個雖然臣服但多少有些礙眼的國君給滅了,又以“靖難”為名,乘亂改立晉幽公的兒子唐止,也就是晉烈公。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曾經聯合剿滅智伯的韓、趙、魏三家,絕非鐵板一塊。從公元前410年開始,魏斯便對趙國採取了軍事行動。不過,魏斯並沒有直接揮師伐趙,而是指向了一個無辜的路人甲:中山國。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魏斯選擇打中山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從地理位置上看,趙國在北面,魏國在南面,中山國則地處趙國的東北面。魏國一旦拿下中山國,就會形成對趙國的“月牙形”包圍,從而佔據上風。魏家大軍壓境,中山國顯然不是對手,公元前407年,中山王被迫率殘餘勢力躲進了太行山區。魏國實現了對趙國的戰略包圍,但現實並沒有魏斯預想的那麼美好。魏與中山之間隔著趙,補給、聯絡都要經過趙氏的地盤,趙氏心情好可以讓你通過,一不高興就搞“流量控制”,中山的駐軍挨凍受餓,魏斯只能乾瞪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魏斯只能派兒子魏擊鎮守中山,讓這塊“飛地”成為高度自治的“特區”,對趙氏形成“月牙形”包圍的戰略構想始終沒能實現。相反,由於中山遠離魏氏本土,又直接面臨趙氏的軍事威脅,必須派重兵把守,這樣就削弱了本土的防守能力,給趙氏以可乘之機。

春秋戰國分界:三家分晉始末(三)

早在魏斯向趙籍借道伐中山的時候,趙籍不想借,謀臣趙利就已經向趙籍分析了可能出現的結局。趙利預言:如果魏氏失敗,那麼趙氏就能乘虛討伐魏氏;如果魏氏勝利,也不可能跳過趙氏的地盤去治理中山。無論魏氏勝與敗,結果都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也就是魏氏幫趙氏把中山王趕走。別人主動免費給你打工,何樂而不為?從公元前453年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韓、趙、魏在實際上已經與其他諸侯無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一紙詔令,任命魏斯、趙籍、韓虔三家為諸侯,史稱“三晉”,從而形成了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大國並立的局面。至此,“三家分晉”的鬧劇謝幕,智伯這隻蝴蝶,終於扇出了令天下形勢為之一變的大風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