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場怪現象:說真話者遭貶斥 說假話者立功勞

晚清官場素有“多磕頭,少說話”的當官秘訣。的確,“言多必失”,往往說得越多,錯得越多。做官之人,還是“多磕頭,少說話”最安全了。

不過,如果遇到必須要說話的情況,“多磕頭,少說話”的六字真言就用不上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應對之策就是,儘量說上司喜歡聽的話。就算是假話,也照說不誤;那些令上司不高興的話,就算是真話,也一定不要說。

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晚清官場怪現象:說真話者遭貶斥 說假話者立功勞

1867年,江浙一帶發生災荒,加上歷年戰爭的影響,導致屍橫遍野。江蘇巡撫、藩司發文,要求各縣儘快掩埋暴露在各處的屍骸。江蘇南匯(今屬上海市)代理縣令陳其元收到命令後,親力親為,將南匯所屬的城鄉遠近各處屍骸收集處理。經過3個月的忙碌,共收集掩埋了3萬多具屍骸。不過,由於暴露在各處的屍骸數量太多,還有1萬多具屍骸沒來得及掩埋。

陳其元是一個老實人,他將這些實際情況向藩司做了彙報。

與此同時,另一個縣只掩埋了1700多具屍骸,還有許多屍骸沒有掩埋,該縣的縣令卻在彙報材料中大言不慚地聲稱“境內悉數葬盡”。

顯然,陳其元說了真話,另一個縣的縣令說了假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藩司下文時,對陳其元進行了一番申飭,對另一縣的縣令進行表彰記功。

晚清官場怪現象:說真話者遭貶斥 說假話者立功勞

其實,陳其元在如實彙報之前,就有幕僚建議,不妨在彙報材料中說點假話,向上級說屍骸已經“掩埋淨盡”。陳其元覺得這樣不妥,他擔心這樣做的話,這剩下的1萬多具屍骸無法在第二年得到掩埋,終將暴露在外。

“吃一塹,長一智。”經過這件事的教訓,陳其元明白“公事不可不作欺飾之語”,就是該說假話的時候,還得說上那麼幾句。

對於說真話帶來的危險,另一名晚清官員有更深的體會。

這個官員叫郭嵩燾。郭嵩燾是湖南湘陰人,與晚清重臣左宗棠是同鄉兼好友。當年,左宗棠被捲入“樊燮京控案”,危在旦夕,郭嵩燾仗義營救,還說出“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名言,感動了咸豐皇帝,救了左宗棠一命。

郭嵩燾還是一名傑出的外交官員。1875年,在軍機大臣文祥的推薦下,郭嵩燾進入總理衙門,並被朝廷派任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名駐外使節。

晚清官場怪現象:說真話者遭貶斥 說假話者立功勞

清朝閉關鎖國太久,對外界一無所知,因此也很想通過出使各國大臣,瞭解西方各國的真實情況,要求出使各國大臣“隨時諮送日記等件”“凡有關係交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皆當詳細記載,隨事諮報”。郭嵩燾從上海出發後,立即按照朝廷的要求,每天堅持寫日記,將所見所聞所思詳細記載。

到了英國後,郭嵩燾將份51天2萬餘字的日記歸納整理成一本《使西紀程》,寄回總理衙門,公開刊行。這部書不但記錄了英國在科學技術、工業生產等方面的巨大成就,還介紹了英國議會等政治體制的運行模式,希望朝廷在瞭解英國的真實情況後,不再故步自封、自欺欺人,而是像日本進行明治維新那樣,對西方文明奮起直追。

沒想到,《使西紀程》刊行後,激起了朝野的一片反對、攻擊、謾罵。有的罵郭嵩燾“誠不知是何肺肝”,有的罵郭嵩燾“有二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就連郭嵩燾的老朋友、湖廣總督劉坤一,都質問他“何以面目歸湖南,更何以對天下後世”。面對洶湧而來的反對聲,慈禧太后下令將《使西紀程》譭棄,禁止流傳。同時,發佈諭旨嚴厲申飭郭嵩燾。

晚清官場怪現象:說真話者遭貶斥 說假話者立功勞

後來,當郭嵩燾回國時,朝廷還打算懲處他。在李鴻章的反對下,這才作罷。

你看,這就是說真話的代價。

如果一個官員,既不想說真話,又不想說假話,又該怎麼辦?那就只好說“今天天氣哈哈哈”了。

對於這一點,做過13年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的英國人威妥瑪有很深的體會。

威妥瑪經常到總理衙門辦事,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總理衙門的各位大臣、章京從不敢輕易發佈自己的看法。

一次,威妥瑪在總理衙門寒暄:“今日天氣甚好。”但無人搭話。過了很久,以軍機大臣身份兼任總理衙門大臣的沈桂芬感覺再不搭話就很失禮了,便回話:“今日天氣果好。”沈桂芬話音剛落,各位大臣、章京紛紛回答:“今日天氣果好。”

威妥瑪不禁啞然失笑。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朝衙門裡的官場潛規則》《使西紀程》《清代之竹頭木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