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广的两次“大败”

一是“雁门之战”。汉武帝即位第七年,意图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东)诱击匈奴,不意事泄无功(李广亦参与是役)。之后,汉匈彻底翻脸,但边境贸易尚未中断。汉武帝遂决定乘匈奴前来贸易之机歼灭之。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出四路汉军出击,其中李广率军1万自雁门(今山西右玉东南)出击。不料,李广所部遭优势敌军围歼,连李广本人也被生擒。此役有个细节容易被忽视――李广所部“所失亡多”(《史记?李将军列传》)。

历史上李广的两次“大败”

李广画像

“失”在“亡”之前,说明被打散的人比战死的人多(司马迁用词十分谨慎和准确,散比亡多称“失亡”,亡比散多称“亡失”,如《项羽本纪》说到章邯为将三年,所部士兵亡多于散时,即用“亡失”一词)。换言之,李广的1万人并非全军覆没,而是有不少人逃脱。既如此,何以全军统帅李广被生擒?司马迁没有交代,班固也没有说明。

不过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李广被俘后乘机逃脱,南行数十里“得其余军”。由是观之,此役很有可能是失败版的“上郡之战”:李广再次采取冒进战法,亲率先头部队出击,结果遭敌军围歼。这一次,匈奴军没有再把李广率领的先头部队当做汉军伏击的诱饵,遂生擒之。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李广被活捉后又机智逃生的故事,却全然忘记了李广葬送1万军队的事实。

历史上李广的两次“大败”

此役,李广是以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身份出任将军,战后本应回任卫尉,但因战败被判斩刑。显然,西汉军方并未因李广个人有神勇表现并成功逃回就宽恕他。结果,李广交了赎金才换回一命(此为汉制规定,并非行贿),被贬为平民。

二是“右北平之战”。李广当了两年的平民,逢镇守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的韩安国(最高做到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在司马迁笔下是一个世故无能的形象)去世,李广得以东山再起,出任右北平太守。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令霍去病率兵再次进击河西。作为配合,张骞率军1万、李广率军4千自右北平出击,以牵制匈奴左部。

历史上李广的两次“大败”

两人分道进击,李广所部遭遇匈奴左贤王4万大军。李广挥军力战,尽管杀伤相当数量之敌,但自己亦几乎全军覆没,李广仅以身免。结果,李广功过相抵,无赏无罚。倒霉的是张骞,他因未能如期与李广会师,由博望侯贬为庶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