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基資金流失 公募基金「強者恆強」更明顯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落地後,部分銀行宣佈降低部分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疊加近期貨基收益率走低及每日贖回限額等多重因素,銀行T+0理財產品受投資者青睞。

銀行人士透露,近一個月來,申購貨基的資金向銀行T+0理財遷移趨勢十分明顯。短期內,銀行T+0理財產品料會加大低風險資產配置,這樣,會給公募基金帶來較大競爭壓力。不過,公募基金人士認為,從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的長期趨勢而言,銀行公募理財產品料以FOF形式投資權益類基金,持有社保基金、企業年金、養老金等管理資格的機構更易受到銀行委外資金認可,公募基金業“強者恆強”格局可能將更明顯。

銀行T+0理財增量明顯

“9月底是季末,T+0理財規模一般會大幅下降,迴流存款或國債逆回購等,但今年增量非常明顯。10月以來,T+0理財每天開放額度都是全部賣完。”某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李明(化名)介紹,“從內部數據分析看,大部分增量由貨基遷移而來。”

另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財富管理部人士王鵬(化名)介紹的情況也印證了上述說法:“最近,銀行端資金很多,T+0理財額度基本每日售罄。在資管新規落地後,R1風險等級(風險最低)產品總體上只減不增,供給不足,但增加了R2-R4類理財產品,基本是中低風險等級,在配置上,無疑會加大對低風險資產追逐的力度。”

對這類資金遷移的原因,盈米基金FOF研究院基金研究總監楊媛春表示,一是貨基因每日1萬元贖回額度要求,使其在便利性上受一定程度限制,銀行T+0理財優勢得以顯現。其次,銀行T+0理財在具體監管細節上與貨幣基金有所差異。例如,銀行T+0理財在投資期限、偏離度及資產整體久期等方面要求比貨幣基金稍寬,所能拿到資產的廣泛程度更高。在貨基收益率大面積跌破4%的現狀下,銀行T+0理財收益率大部分還能做到4%以上,因而受部分客戶青睞。

融360金融分析師楊慧敏說,購買銀行T+0理財一般可當日計息,而貨基要次日計息。一些銀行近期已將部分理財產品認購門檻從5萬元降為1萬元,更增加銀行T+0理財吸引力。

不過,楊媛春也提到,儘管銀行T+0理財優勢很多,但各銀行出於風控要求會對其上限有所考慮,也不希望對自身的活期存款帶來太大影響,因此預計銀行T+0理財規模不會一味擴張。銀行理財在由過去的約定收益向淨值化轉型的過程中,老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規模只能減不能增,因此,銀行T+0理財新增規模,除從貨基遷移而來,也有可能從老產品轉換而來。

李明表示,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做大現金類和債券類等低風險及流動性較高的資產已能帶來大量規模增長,所以銀行公募理財大部分料以此為主,但基於資管新規有關規定,銀行在投資端會更謹慎。例如,對債券評級要求更高,期限不能錯配等。

公募固收產品短期受影響

“近期會增加低風險產品佈局,把握門檻降低後的客群獲取。”王鵬說。在他看來,受益於投資範圍、久期等方面受限較少的優勢,銀行理財會比固收類公募基金更有優勢。

李明表示:“銀行理財在向公募委託投資時,絕大部分還集中於債券領域,在權益投資方面主要是絕對收益領域。2017年以後,銀行逐漸減少甚至收回委外資金,權益領域投資幾乎沒有,固收和現金類也傾向自己管理,公募在固收領域投資優勢不如從前明顯。再加上銀行在客群的獲得能力、營銷能力方面優於公募基金。短期內,公募基金預計會受到比較明顯的影響。”

但是,李明認為,同公募基金相比,銀行人手配比不足,一旦銀行理財規模增加,難以做到精細化、差異化管理,公募基金優勢會凸顯。例如,上半年公募短債產品規模增長十分明顯,業內人士認為這與銀行理財資金溢出有關。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資產管理行業之所以出現不同層級的資管機構,是因為不同主體間的定位本身就有分工和差異。同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基金購買起點更低、更偏向普惠金融,在客群上有所差異。另外,基金業激勵機制明顯好於銀行和保險資管業,在資管行業中是最市場化的機構,在人才市場化選擇上有自己的優勢。

公募未來“強者恆強”

相比起短期變化,公募人士更關注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這一長期趨勢所帶來的格局改變。銀行人士認為,儘管各家銀行產品佈局思路不同,

但銀行公募理財入市大概率還是以FOF形式為主,經受住市場考驗和得到投資者認可的機構和產品才會脫穎而出。

一位曾在社保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基金人士說,公募理財產品大概率將以FOF的形式投資權益類基金,銀行也要搭建一套成熟的評估體系,可能會借鑑保險委外、社保“選秀”的思路和經驗。

“此前,做的最風生水起的是保險委外,平安、太平洋等大型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都來自社保。社保選擇基金公司時有一套自己的數據篩選指標,會評測基金管理人綜合實力。”他說,“從投資角度,綜合實力最顯性的體現肯定是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資格,如果一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具備上述資格,說明已被大機構投資人考慮過並認可了,這是種潛在認證。因此,這類大型基金公司在銀行理財委外過程中無疑會佔優勢,‘強者恆強’格局會愈加明顯。”

不過,社保等機構投資人還會根據自身資產配置需求選擇管理人。“例如,他們在當年的資產配置中想要配置但缺少相關投資人員時,他們會把這些資金分配到通過篩選的最合適的管理人手裡。如果大基金公司在相關資產的投資表現上並不出色,而中小基金公司恰巧又具備特別明顯的風格和歷史優勢,那麼即使在牌照競爭中有劣勢,也會有入選的可能。歷史上曾出現過在創業板投資上獨樹一幟的中型基金管理人入選的案例。所以,銀行理財資金未來通過FOF投資權益市場時,關鍵還是看銀行自身特定的資產配置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