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在全國性的姓氏排列中,陳姓大概處在第5-7位之間。但在福建、江西、廣東、臺灣等南方省份,卻長期穩坐上第一把交椅。這說明陳姓氏是個活躍好動的姓氏,而且這種流動又帶有明顯的趨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從發祥地南遷江浙,南遷湘贛,南遷閩粵,跨海過臺灣,直到遠涉重洋。陳姓以沖天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國千萬裡,在世界各地創建自己的家園。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潮汕陳姓

陳姓乃虞舜之後,胡公滿是他們的得姓始祖。這方面各類姓氏書籍談得夠多了。我們關心的是,潮汕陳氏如何從河南中州遷移到這裡,中間經過了多少艱難險阻?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蹟可向後人訴說?有多少精神財富可供子孫繼承?又有多少經驗教訓可供借鑑?

一、“陳氏開閩始祖”陳政、陳元光,“開漳聖王”陳元光

潮汕陳氏,跟陳政、陳元光有很大關係。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陳政、陳元光父子)

陳氏世居河東(今山西),後遷至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朝高宗年間,泉州、潮州間發生被中央政府稱之為“蠻獠嘯亂”的反叛活動。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詔令歸武將軍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3600名和123名中級將校前來征討。陳政在征戰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歿,下葬福建雲霄將軍山。朝廷又派陳政之兄陳敷、陳敏及陳政之子率兵前來支援,兩批府兵5600名,合計58姓。援軍行至浙閩邊界,陳敷、陳敏俱病歿。陳元光得襲父職,率軍繼續直下潮、泉。陳元光代父領兵,經歷大小百餘次戰鬥,從九龍江一直打到潮州。應潮州刺史之請,解了揭陽之圍。他採取鎮壓與懷柔相結合的策略,對敢於虎裝反抗的,他無情征剿;對願歸順中央政府的,他給予寬待。終於基本平定了這場“嘯亂”。

首先,它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制止了一場沒有政治目的的盲目分裂行為,強化了中央政權。同時也給當時尚處在蠻荒狀態的潮州、泉州一帶地區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促進了這些地方生產力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次成功的以軍事組織形式出現的移民運動。出征之前,唐高宗已在詔令中對這次出兵的任務和目的作了明白交代:“開堡建屯,共期墾治。靖寇患於炎方,奠皇恩於絕域。”他率領的5600名府兵和123員中級軍官大者攜家帶眷,肩苛農具,手執武器,車載糧食種子,預先作了在這一帶安家落戶的準備。陳元光本人也在詔令之列。也就是說,或勝或敗,他都必須留在這裡。

有些研究資料還表明,陳元光的第四房夫人種氏乃山越女子。說明他決心在蠻荒之地長期定居,便作出了和少數民族通婚之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上表朝廷,奏請在泉州至潮州之間廣闊地帶,建州立縣。朝廷準其所請,設置漳州,任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福建始稱“八閩”。

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少數民族首領率眾潛伏於嶽山(地處雲霄縣),元光不備,帶輕騎入山,受藍奉高偷襲中箭受傷,終因傷重不治,時年55歲。

陳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縣),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儀鳳二年(677年)繼襲父職,任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鈐衛中郎將(官秩正四品下),並任嶺南行軍總管。進階正議大夫,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於潁川望族、開唐功臣門弟、將軍世家。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長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

他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臺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

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裡”,亦稱“九龍里”。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開漳聖王”陳元光)

陳政、陳元光被稱為“陳氏開閩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陳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陳元光的功績才受到朝廷重視,被封為“開漳聖王”。

二、陳洪進獻地得封王

話說漳州自從設州建縣以後,陳元光祖孫父子五代先後主持漳州政事軍務百餘年,漳州有了一個較長的穩定時期,經濟和文化均有較快的發展。以陳政為開閩始祖的陳氏,從此便在福建、廣東發揚光大。唐朝到了中後期發生“安史之亂”後,政局便開始不穩定。北方又常常發生戰亂,中原陳氏紛紛入閩入潮,這兩省陳氏人數漸漸超過林姓,躍居首位。

唐玄宗天寶年間,漳州來了一位被貶官員,這人姓陳名邕,字崇福,號南山。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權相李林甫才遭貶的。初居莆田,再遷惠安,最後安家落戶在漳州南門外。

據漳州當地傳說,陳邕定居漳州城後,其夫人高氏連懷九胎,俱是雙胞胎,計生18個兒子。至最後一胎第十胎才生下一個女兒。因為開基祖一下子就兒孫滿堂,所以繁衍至今,後代已啟遍佈閩粵,成為南遷陳氏中重要的一支。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他有個兒子叫陳夷則,進士及第,官至光祿大夫。陳夷則派下傳至第五代時又出了個有名人物叫陳洪進,分居仙遊縣。他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起初投軍清源鎮(今泉州)節度使麾下,官至馬步行軍都校、副統軍使,職務幾等於節度副使當時節度使年已老邁,軍權實際上掌握在陳洪進手中。宋太祖穩定中原之後,下揚州,取荊州,直逼湖廣閩贛。陳洪進識時務者為俊傑,遣使奉表,獻出泉州、漳州二州地圖,表示願意歸順中央政權。宋太祖即封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留在京師,同平章事。之後又封他為杞國公,再進封岐國公。陳洪進知道宋太祖把他留在京城,雖不時封公亞爵,實際上是對他不放心。他便裝病,長期深厚感情居簡出。後來便以年老多病為理由,請求放他回漳州老家。此時他也真的老了,宋太祖知道他再也不會有所作為,又念他是主動請降、獻城獻地,就不殺他,放他回鄉。不久,他便病逝漳州。朝廷追贈他中書令,累贈南康郡王,諡號忠順。

三、“江州義門”陳氏

宋代,中國出了個有史以來既是空前也是絕後的大家族:“江州義門”陳氏。這“江州義門”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東橋鎮義門陳村。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江州義門”的創建者是南朝時陳朝陳霸先的後人。陳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風流又無能的陳後主陳叔寶,陳朝就亡在他手裡。陳叔寶有個弟弟陳叔明,封宣王。陳朝滅亡後,有子孫避難到福建仙遊。陳叔明的兒子陳兼傳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開元年間。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陳兼第七代裔孫陳旺遷到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開始在那裡構建最具有中國宗法社會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為“江州義門”的始祖。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極其興旺。至宋代仁宗年間,“江州義門”陳氏已經歷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達3900多人,田莊300多處。十九代人同居共飲食,實在是人間一大奇蹟,歷代受到統治者褒揚鼓勵的山東曲阜孔子後裔孔氏家族,也無法達到如此規模。而一個沒落小王朝的後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布衣儒士,卻於江西廬山腳下一處平和的村莊裡做到了。這不能不首先歸功於莊園創建者的組織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訂的義門陳氏家法。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義門陳氏家法》共有33條,可說是中國宗法社會法典的縮影,也是中國儒學的精髓,字裡行間處處體現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據家法33條,家族內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無一閒人。家族內擁有學校、藏書樓、接待所、醫室、祠堂、田莊管理部門,以及生產、生活用品設施。但是單靠嚴格的管理條例——家法,單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組織才能,而沒有大多數家族成員的自學配合,“江州義門”無論如何是無法維持幾百年之久的,所以“江州義門”的成功主要還是應該歸功於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凝聚力這種傳統美德在江州義門的成員身上得到了淋淳盡致的體現。

由於一代又一代的理論灌輸,家族內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這種家族聚居、自給自足的生存方式視為最高理想境界,是儒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最佳教練所。家族內部團結一致,家族利益共同維護,把敬老尊長護幼視為天職,把光揚“義門家風”、讓它世代綿延作為已任。

在主張君君臣臣的封建社會里,當然需要這樣一個古風純樸的田園牧歌式的家族來做典型和樣板。最先看中它的是唐朝統治者,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賜立義門,這是義門名號的由來。到了北宋時代“江州義門”最為鼎盛顯赫。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旌賜“忠孝世家”匾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又御書“真良家”。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文彥博、包拯、範師道、呂海等又上表宋仁宗,建議把“義門陳氏”作為封建化的樣板進行褒揚,詔令全國學習。

但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國,小農經濟那種自給自足的的生產生活方式,到底經不起歷史的風浪,終有一天會解體。萬其是當它龐大到超過管理者的能力時,矛盾就暴露出來了。試想百口尚且難調,又有誰能讓幾千人同攪一把勺而個個吃得滿意呢,神仙也不能。它的矛盾首先暴露在經濟上。朝廷方面,既需要這樣一個以“義”著世的家族來做樣板,又怕它勢力過於膨脹,尾大不掉,畢竟他們是被取代了的皇族後裔。於是有人上書皇帝,說義門人口太盛,家族過於集中,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權的人過多,建議削弱,實行分析。這個家族的當事人“善解君意”,也就順水推舟,奏請分家,真是明智之舉。好合好散,圓滿期收場,歷史上落個好名聲。

隨後,朝廷派江南路轉運使謝景初等官吏,於嘉家庭成員七年(公元1062年)監護分家析產。按皇帝御賜字號:“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個字進行分析,將家族所有田莊分作291份,依派分遷全國各地州縣。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江州義門”隨之進行浩浩蕩蕩的家族大遷徙,到各地掌管田莊,安家落戶,另謀發展。存在300多年,19代同堂的“江州義門”,終於走完了只有在國封建社會里才能勉強走下去的獨特旅程。這次,“江州義門”陳氏的大分家,又衍生出另一種現象:天下陳氏出“江州義門”。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但也不無根據,遍存全國城鄉的陳姓人,有不少確實屬於義門一系。

四、潮汕陳氏源三派

以上3個故事都跟潮汕陳氏有直接關係。作為人口第一的陳姓,派系著似十分複雜,遷徙路線也異常迂迴曲折。有時連一些村莊的修譜人士也感到棘手,無從理順源與流的關係,也無從理順族與族之間的關係。其實,只要認真查考總可以理出頭緒,找出規律來的。潮汕陳姓村莊數以千計,歸納起來只有三派,不是陳政、陳元光之後,便是陳邕、陳洪進的子孫,要不就是出自“江州義門”。

陳政、陳元光一派也稱“北廟派”或“龍湖派”(龍湖是陳元光之號)。當今福建雲霄縣,是陳元光最先的創居地,現在全縣陳氏幾乎是清一色的北廟派。北廟派後又遷居詔安、東山,而後入居饒平,故饒平陳氏也有不少屬北廟派。南宋抗元名將張達之妻陳璧娘,孃家在東山縣,也是陳元光的後代,這在東山陳氏族譜已有記載。陳元光另一派人潮後裔是潮陽陳氏。宋徽宗太觀三年,陳政十七代裔孫陳湯徵登進士第,授博士,後謫潮陽令,座於宣和五年,葬潮陽。陳湯徵的後代便落籍當地。傳至21世陳暨,娶龍圖閣學士劉舫的女兒為妻。東津劉氏當時已是望族,早在唐末五代軍伐混戰時期,便從石壁鄉遷居海陽東津。劉舫又是當朝大官,能娶劉舫之女為妻,說明陳元光派下子孫已在潮州站穩腳跟,也是有根基的望族。

澄海大東山陳氏,也屬“北廟派”。另外還有潮安田邊、澄海十三鄉陳氏也屬此派。

陳邕、陳洪進一授課稱“南院派”。這一派的人口很多。如潮安秋溪陳氏,其始祖陳坦也是北廟陳洪進之後,在其陳氏大宗祠碑記中已作了記述。再如澄海隆者前美陳氏也屬“南院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屬於“江州義門”的,有揭西縣河婆陳氏始祖“千七郎公”,自稱出自“江州義門”。其第22世孫陳紹文曾主編《陳氏千七郎公譜》,言明世系淵源。另外,義門大分家總帳中有一條載:“陳育分得廣東海陽莊。”可作今潮州市陳姓人有些是出自義門的佐證。

總之,潮汕陳氏不出此三個源流派系。其實說到底,他們原本是一家,都是陳霸之後。陳政論輩序是“南院派”始祖陳邕的祖叔,再往上溯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外人如何區別他們呢?“南院派”常自稱“忠順世家”,只要看他們門額上鐫的是“忠順世家”或者“南康世家”就可以肯定是”南院派“陳氏。“江州義門”。以上兩派也有的稱“潁川世家”。“潁川世家”,以標明正統,也有些在祠堂牌匾上書“鷹揚將軍後”,因陳元光曾被皇帝封為“鷹揚將軍”。

關於陳氏後代,有一則流傳甚廣的佳話。

一天,著名僑領陳嘉庚僑居國外的後代過府拜訪潮汕著名華僑世商陳慈黌的子孫,見陳家祠堂書著“忠順世家”四字,與自家祠堂相同。覺得好生奇怪,便問陳慈黌的子孫,莫非我們是同宗?主人無法回答。陳嘉庚後代為此事還鄭重其事地寫信回大陸陳慈黌的家鄉,向當地幹部詢問了解。此事鄉村幹部也無法答覆,便不了了之。其實,這個謎底並不難解開。陳嘉庚屬夏門嘉禾陳氏,只要拿前美陳氏譜與嘉禾陳氏譜兩相對照,便可尋找出兩者之間的世系關係。

五、溪南一鎮過半陳

陳姓是澄海第一大姓。1989年,澄海全市的人口統計總數為68萬多人,其中陳姓人就達14萬多人,遠遠多於其他姓氏。萬為有趣的是,這個市的溪南鎮,全鎮有22個自然村中竟有13個村莊是陳姓人聚族而居之地,故澄海歷來有“十三鄉陳”之說法。這13個村莊是南砂村、東社村、大渡頭村、新埠村、下岱美村、上岱村、東岱村、銀北村、銀砂村、牛脯村、英臺村。溪南全鎮人口6萬多人,陳姓人口達5萬人。而且,他們基本上屬於同一裔派,大多數人為陳潭沙的後裔。陳潭沙原居福建莆田,於明朝萬曆(公元1573-1619年)年間來此創鄉定居。數百年人口繁殖之快,實在使人吃驚。如果再加上居住於溪北的兩個村莊(他們原也屬溪南十三鄉陳氏,只是因為解放後以韓江支流義豐溪南北劃分行政轄屬,才不算溪南古三鄉陳氏之列),陳氏的隊伍就更龐大了。

清朝康熙年間,這個鎮的上岱美村出了一位窮苦出身的讀書人,名叫陳春英,自幼聰穎過人,很得業師賞識,預言他將來必金榜題名。陳春英年方弱冠,已是一名秀才。但此後兩度赴鄉試,卻名落孫山。家中又貧窮,他從此鬱鬱不樂。不久,科期又至,親友鼓勵他再去一搏。他回答說日食沿且難度,豈有盤纏上路。親友就資助他銀兩。他因有過兩次失財,知道功名不是單靠學問就可換來的。溪南離蓮花山不遠,當地人有到蓮花山頂仙公臺上露宿,求仙公託夢的飛俗。於是陳春英就到蓮花山仙公臺上完夢,根據夢兆再作定奪。

在冥冥中,夢神告訴陳春英:“海底撈針日,功名成就時。”他醒來後,細細揣摩夢境,海底撈針,豈不是預兆希望渺茫?就把赴考之事置之腦後。一日,他有一件長褂破了,喚妻子來縫補。他妻子正在剁豬菜,脫不開身。就說:“破了一個小洞,你自己動手吧。”陳春英想著也有道理,問:“針線在哪裡?”妻子說:“在門板上。”原來妻止上次縫補後,怕針線失落,就把它插在門板對聯紙上。陳春英上前尋針,見針不偏不倚插在“福如東海”字中間。陳春英猛然想起蓮花山上得到的夢兆:“海底撈針日,功名成就時。”不是應兆了嗎!他欣喜萬分,取下針,對妻子說,多謝娘子相助,即打點行裝上省城應鄉試去了。

陳春英鄉試一舉奪魁,中瞭解元。又上京應試春闈,於康熙五十二年得中進士。因此,在當地流傳著“大海撈針非惡兆”的說法。

陳春英官至翰林院檢討。致仕後,攜眷居潮州。至今潮州意溪鎮有陳春英府第和陳春英後代。現在,意溪鎮把他算作意溪人,而澄海則說他是澄海人。但解放前意溪陳氏仍回溪南上岱美村祭祖。溪南十三鄉陳氏要是把他們也算進去,那麼這支隊伍就又增加了一撥人馬。

中華陳姓

姓氏來源

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00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源流一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源流三

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 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 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 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 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其它源流說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製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諡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 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

姓氏文化

郡望

穎川郡:秦時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穎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汝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一帶。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夏禹之後封於杞,商湯之後封於宋,虞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此外,陳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澠武堂”、“潁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個郡望均可為陳姓的堂號。

歷史名人

春秋戰國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

秦朝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

西漢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西漢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

東漢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

三國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兩晉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南北朝(含十六國)

陳霸先,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

陳伯之,南朝梁將。

隋朝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御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臺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

唐朝

陳碩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裡(今浙江淳安縣梓桐鎮)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義軍的女首領。自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閎,中國唐代畫家,“閎”一作“弘”,又作“宏”。生卒年不詳,約活躍於玄宗、肅宗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宋朝

陳堯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醜科狀元,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任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朗,升廣南路轉運使、廣南安撫使。

陳堯佐(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陳省華次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陳堯佐又是水利專家,治水功勞卓著。陳堯佐善書法,工詩,有文集30卷,著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

陳堯諮(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謨,陳省華第三子。鹹平三處(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歷任將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幹以私”之譽。陳瓚,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軍隊英雄,南宋狀元、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陳文龍的叔叔,陳文龍率軍民守興化軍(轄莆田、興化、仙遊等縣)抗蒙古軍隊,不屈殉國。他叔叔陳瓚傾家財300萬緡,渡海至廣東,獻給世傑做軍費,傾家財300萬緡航海助張世傑軍抗蒙古軍隊,及陳文龍就義,發民兵攻復興化軍為文龍報仇,封知興化軍事,元兵復來攻,力盡被執,不降,壯烈殉城。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籤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闢。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元朝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福建長樂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佔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餘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係作出貢獻。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明朝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慾中見。”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臺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為馮錫範、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洩,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陳褘(玄奘法師)(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洛陽偃師市,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進行研究和翻譯佛經直到圓寂。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小說《後水滸》《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清朝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裡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陳敬,順治帝賜子"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西澤州人。順治年間進士,選庶吉士。曾任康熙老師、欽差大臣、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務,官至內閣首輔,他領悟總結了官場五字訣:等、忍、穩,狠,隱,康熙稱為"老相國,是清代名臣之一,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主要成就:主編《康熙字典》,代表作品午亭文編》、《河上集》,諡號文貞。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淨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鹹稱絕技。因其來自甪直鎮,故稱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乾隆間,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註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範,工緻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鍾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製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歸養母不復出。後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後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傑,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註》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湧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臺,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徵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採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樸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琅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鐘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僱農出身。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鬥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復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桂平人。渾號“陳斜眼”。咸豐四年(1854),為太平天國副侍衛。轉戰皖、蘇參與破江北大營十年,隨軍佔安徽廣德,封求天義,投入摧毀江南大營之役。守蘇州。次年,攻寶山、鎮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後軍主將。賄封護王。同治二年(1863),戰於江陰援無錫,尋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犧牲。

陳湜(?-1896),清將領。湖南湘鄉人。從曾國荃鎮壓太平軍,先後攻取安慶、江寧(江蘇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參與鎮壓捻軍,以疏防被革職。隨左宗棠鎮壓陝甘回民軍。後復職。甲午戰爭時駐防山海關阻擊日軍,遷江西布政使。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廣東南海人。所辦絲廠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最早的機器繅絲廠。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為外國人當馬伕。後為上海小刀會福建幫首領。1853年9月,與劉麗川等在上海領導小刀會起義,被推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不久改任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總理軍務,作戰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國侵略軍與清軍圍城時,拒絕投降,堅持戰鬥。次年2月在上海突圍成功,流亡海外不知其終。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字左銘,江西義寧(江西修水)人。初以舉人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撫,力行改革,“先後設電信,置小輪,建制造槍炮廠,又立保衛局、南學會、時務學堂。延梁啟超主湘學,湘俗大變”(《清史稿》)。又保薦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後被革職。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浙江樂清人。舉人出身。著《治平通議》,主張“欲圖自強,自在變法”。提出設議院、興製造、獎工商、開鐵路等主張。參加康有為發起的保國會,後在溫州設學堂、辦報館等。戊戌變法後被通緝,避居溫州一帶,後即一意行醫。另有《報國錄》、《蟄廬文集》、《蟄廬醫案》等。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江西瑞金人。光緒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刑部章京、軍機處章京等職。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任提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並提出發展經濟的措施。維新失敗後,憂憤而死。著有《庸書》、《續富國策》等。

陳修治:近代名醫,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隨泉州蔡宗玉習醫,對中醫醫理醫術均有長足進步。歷任吳航書院山長,威縣知縣,公餘致力為民治病。嘉慶六年(1801年),三輔地方發生水災,瘟疾(尤其瘧疾)流行,他奉命前往勘察災情,親自研究防治辦法,精研丸藥,三天之內被他治癒者竟達300多人,縱觀史料確無先例。著有《景嶽方砭》、《時方妙用》、《陳修治醫書十二種》等,重複重訂《醫學三字經》。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廈門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

其他陳姓名人有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蒨、廢帝伯宗、宣帝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

中華民國

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發起人和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陳濟棠(1890—1954年),陸軍一級上將,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陳紹寬(188910.07-196907.30),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

陳少白(1869——1934)陳少白、原名聞韶,號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里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臺灣設立興中會臺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採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 《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

現代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湖南湘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雲(1905.06.13-1995.04.10),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

陳錫聯1915.1-1999.6.10,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北省紅安縣人。

陳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將軍銜。1926年參加革命。歷任紅四軍一師排長、連長,紅十一師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副軍長、軍長,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副旅長、獨立旅旅長、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冀南縱隊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是中央軍委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委員,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陳再道回憶錄》。

陳士榘(1909.4.14日~1995.7.22日) ,湖北省荊門市人。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現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

陳奇涵(1897-1981),號聖涯,江西省興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陳光(1905.02.24 - 1954.06.07)原名陳世椿,湖南宜章縣慄源堡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代著名將領。

陳三立(1859~1937)江西義寧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之子,國學大師陳寅恪和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李政道,本姓陳,5世祖改姓為李,本祖是陳姓。諾貝爾獎獲得者。

陳忠遠(1975~),今用名阿袁;溫州永嘉人。詩人,學者、魯迅學家。 陳忠遠(即阿袁)曾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現兼任特聘教授與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等。撰有《唐詩故事》、《宋詞故事》、《詩詞正韻》、《藥愚對韻》、《魯迅詩編年箋證》、《歷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魯迅先生的心裡話》和《詩祖陳子昂與女皇武則天》等10 餘部專著500多萬字。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發行。此外還編著由明代馮夢龍先生原著《四書指月》析分而成的《論語指月》和《孟子指月》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陳孟恢:浙江嘉興人,曾被公費派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交流訪問,回國後致力於生物學教學,曾在上海法科大學、嘉興第一中學教書,如今子孫滿堂,現有一日式洋房在嘉興南湖湖畔,陳孟恢的子孫分佈世界各地,青島、嘉興、以及國外都有其兒女。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為修水)人。為我國聲名鼎盛的國學大師,著名詩人學者。中華民國時期就是全國著名的教授、歷史學家、詩人、學者。曾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導師;解放後,陳先生曾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著有《陳寅恪集》等。

近當代陳姓名人

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文學家詩歌王子陳昂;詩人陳三立、陳忠遠(即阿袁);學者陳望道;著名堪輿家陳賢金;教育家陳寶泉、陳鶴琴;法學家陳守一、陳瑾昆;國際法學家陳體強;人口學家陳長蘅;、政治家陳少敏、陳伯達、陳慕華,陳明仁、陳康,政治人物陳希同,陳水扁,革命家陳延年、陳喬年、陳潭秋,紅軍將領陳昌浩、陳壽昌、陳淺倫,抗聯將領陳翰章,愛國將領陳安寶,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陳此生、陳其尤、、陳紹寬、陳銘樞,書畫家陳沫吾,篆刻家陳飈風,油畫家陳若文,愛國華僑陳嘉庚,國民黨官員陳果夫、陳立夫、陳友仁、陳布雷、陳儀,國民黨將領陳炯明、陳濟棠、陳誠、陳大慶,北洋軍閥將領陳宦,漢奸陳公博、數學家陳景潤、陳省身,地理學家陳述彭,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古生物學家陳旭,生物學家陳楨,動物學家陳義,昆蟲學家陳世驤,農學家陳鳳桐、陳友康,土壤學家陳恩鳳,林學家陳嶸,植物學家陳煥鏞,苔蘚植物學家陳邦傑,遺傳學家陳楨,藥理學家陳克恢,醫學史家陳邦賢,醫學家陳無咎、陳中偉,針灸學家陳少宗,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寄生蟲學家陳心陶,心理學家陳立、陳大齊、陳元暉,電子學家陳芳允,電子學教育家陳章,冶金學家陳箎,造紙專家陳彭年,陶瓷學家陳萬里,紡織專家陳維稷,服裝教育家陳東生,建築師陳植,實業家陳六使,銀行家陳光甫,社會學家陳達、陳紹馨、陳序經,史學家陳垣、陳其泰,魯迅學家、詩人、文學家陳忠遠(即阿袁),香港歌后陳慧嫻,香港歌手陳百強、陳慧琳、陳冠希,臺灣歌手陳信宏(阿信) 內地演員陳寶國、陳道明、陳佩斯、陳坤、陳紅、陳曉旭,內地歌手陳紅、陳明、陳楚生。

潮汕第一大姓“陳”,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南澳百事通團隊,致力於傳播潮汕文化,宣揚潮人精神,也不遺餘力的提供汕頭南澳島的住宿、餐飲、遊玩等服務。來南澳島不知道怎麼玩,可諮詢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