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他在西汉时期辅佐过两任帝王,为大汉建功立业。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的国家地位,便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而汉景帝为了长久治安便同意了,可是就在晁错的抱负即将实现时,却被杀于长安市手段极其残忍。那么晁错究竟是因为什么而被斩首,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晁错死时拟定的罪名是"亡臣子礼,大逆不道"就是造反的意思。但这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晁错主张削藩,一有机会就对汉景帝说削藩的事,还当时大部分大臣所反对,不得人心。那什么叫做"藩"(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一国两制),在一些边远的地方实行王国制,称这些王侯为"藩王",让他们去保卫当今最大的君王,但是封出去的这些王国是各自为政的,好比一个小国家。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不过汉高祖在实行这个政策的时候,留了一手,封这些王只能是同姓,最多封一个候。那同姓封王就靠的住吗?靠不住,比如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子),最后造反了。因为我们知道藩国就相当于是自己的国家,他们有自己的大臣、军队、领土,你要让他们交出兵权,那不可能,所以只能一点点去削弱他们。那这个削藩这些藩王会愿意吗,很明显不愿意,谁甘心自己的利益给奉献出去。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所以这时晁错提出削藩这个建议,汉景帝一听就开始担心起来,问晁盖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晁错说:你不削他得反,削他还得反,拖的越晚,对我们危害也越大。就这样汉景帝下了削藩的决心,也就惹出后面的七国之乱。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用当时晁盖的想法是吴王到后期必反。因为这时吴王已经富甲一方、势可敌国,成为了国家的隐患,因此必须要削弱他们的势力,但在史书上并没有查到他们要造反的证据。只有这个邓公(职位比千石)说:吴王在当时专门收买一些亡命知人,就是那些犯罪之人,只要来到吴国,就没人敢抓。还有当时的买官卖官,这事在秦国就开始了,所以这都不算谋反的证据。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在当时也有一些大臣提出要削藩政策但未被采纳,而晁错提出意见却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而最后提出要诛杀晁错时,大臣们几乎是一片叫好。史书上记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当时国家的治国理念,在秦王朝时遵循的是法家学说,汉武帝之前是道家学说,而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所以这些人都是道家派,而道家的治国方针是什么,做什么事你不能急,一步一步来,而不是像晁错这样急吼吼的。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第二个原因,大家都认为七国之乱是晁错惹出来的祸,本来人家没有想要造反的想法,因为当时七国都是符合规矩的,该交的税也都交,该做的事情也都做了。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第三个原因就是晁错的为人,晁错文采过人深受汉朝两帝的器重,这就注定了他要治理朝政辅佐汉景帝,虽然说他是一个有学问、有才华、有思想的人,但这不等于他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只适合做政论家。晁错的第一个问题,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在朝中他的人际关系很差,就连当时的一个清官都被他给气死。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汉景帝继位便重用晁错,因为汉景帝觉得晁错是个智囊,这时晁错就有点得意洋洋,不断提出朝中存在的问题,汉景帝还言听计从,这时就引起朝中的大臣不高兴了。第二个问题杀袁盎,袁盎是吴国的丞相(汉景帝派过去监督吴濞的),最后没杀成袁盎,反被袁盎说服皇帝把晁错杀了。第三个他提出让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在京城。谁都知道带兵出去有危险你把自己留在安全的事情留给自己,所以苏东坡说:就算没有以上的种种,晁错最后也是难逃一死。其实晁错就是太急于成功了,想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件名垂千古的事,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他的确实是个忠臣。

此人是西汉的忠臣,却因不懂人情世故,急于成功最终要了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