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編版秋季課程 初一語文」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習俗

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禮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而傳統節日又猶如一顆閃耀的明珠。同學們,下面三幅圖片是關於我國重要的三個節日。

「2018年部編版秋季課程 初一語文」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習俗

「2018年部編版秋季課程 初一語文」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習俗

「2018年部編版秋季課程 初一語文」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習俗

同學們,欣賞完上面三幅圖片,你感受到了什麼呢?第一幅圖片,"《清明》-(唐)杜牧",描述清明時節的一首詩;第二幅圖片,"《七律•端午》-老舍",描述端午節的一首七律詩;第三幅圖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描寫中秋時節的一首詩。看過圖片,同學們關於傳統節日是不是充滿了濃烈的興趣,那麼本節課所要講述的就是關於我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

二、知識講解

我國五大傳統節日:

元旦: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即1月1日)。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為"首日"。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亦稱端五,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

考點1 傳統節日的由來與風俗習慣

1.元旦:

(1)由來: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公曆1月1日。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很多國家也都將"元旦"定為法定節假日。 (2)風俗習慣:新中國成立後,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比較普遍的活動是由團體組織的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年更是有旅遊、私人聚會等。

(3)傳說/典故: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2.清明節:

(1)由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故有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2)風俗習慣:清明節的習俗比較豐富,禁火、掃墓、祭奠親人是最重要的活動,除此之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讓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奠掃墓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3)傳說/典故: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節祭奠的來源。

3.端午節:

(1)由來: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原雖盡忠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楚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不甘國破家亡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們害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風俗習慣:端午節人們常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帶五色線、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掛菖蒲、艾葉,薰蒼朮、帶五色線、喝雄黃酒,則是為了壓邪。
(3)傳說/典故: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最終屈原慘遭革職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初五,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異常哀痛,紛紛划著龍舟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百姓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酒水等食物,丟入江裡,期盼讓魚蝦吃飽後,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投食江中,最終發展成棕子。

4.中秋節:

(1)由來: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不由自主的期盼與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2)風俗習慣:中秋節風俗習慣常見的有祭月、賞月、拜月、放河燈、猜燈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點花燈等。

(3)傳說/典故: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拉開神弓,射掉九個太陽,救百姓與水火之中,他也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有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次機緣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長生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但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於是將藥交給嫦娥保管。不料被心術不正的徒弟蓬蒙得知,他威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為防止仙藥落入歹人之手只得自行吞下,服仙藥後身子立即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得知後悲痛欲絕,非常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奔月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來。

5.冬至:

(1)由來: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2)風俗習慣: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3)傳說/典故: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來做著吃,於是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三 、例題精析

例題1

選出下列句子內容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

A. 春節,乃一歲之首。春節,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燃放鞭炮、貼春聯、掛年畫、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B. 元宵節,為農曆正月十五日。習俗有賞月、賞花燈、包餃子、猜燈謎等。

C.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節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等。

D.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中秋節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

【參考答案】 D

【解析】A.正確;B.正確;C.正確;D.與紀念屈原有關的是端午節。

例題2

為了讓傳統的節日文化更廣泛的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你班擬開展一次"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活動:

1.請寫出與下列節日有關的內容,如傳統習俗、故事、傳說、詩句等。(每個節日至少寫出兩項內容)

①端午節: ;

②冬至: 。

2.如果你是本次活動的策劃人,你打算設計哪種活動項目?請寫出一項,並說明活動目的。

【參考答案】

1.①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屈原投江等;②吃餃子、吃餛飩、"平安包皮如意餡,冰天雪地不覺寒"等。

2.示例:項目:端午包粽子話屈原;目的:增強對傳統文化習俗的瞭解,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解析】(1)這是一道語文綜合實踐題目。做此題,首先要明確題目要求,在"端午節"和"冬至"中選一個進行介紹,可以介紹習俗、講有關故事、傳說、詩句等。

(2)這是一道語文綜合實踐題目。做策劃時語言表達要做到通順簡潔,注意要闡述活動目的,給人以有益的啟迪。

例題3

古代詩歌中,"月"是常見的意象,下面與"月"有關的詩句中,哪兩句寫到了傳統節日?( )

A.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B.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C.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D.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參考答案】C

【解析】此題需抓住題中問答點,哪兩句寫到了"傳統節日"和"月",分析各項內容,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判斷。C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蘇東坡寫中秋景物的詩句,與"月"不符,所以答案為C。

例題4

思婦懷遠時望月,遊子思家時吟月。皎潔的月光承載了古人無限的精神寄託。

1.古代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有關月亮的詩篇,請從中選取連續兩句工整地寫在下面橫線上。

; 。

2.中秋佳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八月十五這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最亮的。這一天人們常用 、 等風俗活動來歡度佳節。

3.近期,一項關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節日瞭解程度"的調查顯示,僅有32%的受訪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很瞭解,25%的受訪學生表示僅僅聽說過一些傳統節日,甚至有5%的受訪學生表示,對傳統節日沒什麼瞭解。針對這一現象,你有什麼看法?

【參考答案】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①吃月餅,放河燈; ②賞明月、拜月神。

3.答案不要求一致,但要針對提出的問題明確觀點,然後闡明理由。

【解析】這是一道語文綜合活動題。第1小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除了平時對古詩詞的背誦,還要利用已知的知識進行聯想,根據要求寫出最準確的詩句。

第2小題考查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風俗的瞭解。其中"中秋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的風俗有:家家團圓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放河燈、拜月神等。

第3小題為主觀題型,考查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評析。首先要針對提出的問題明確觀點,然後闡明理由。針對青少年對傳統文化認識缺失的問題,可以從宣傳、傳承和傳播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

四 、課堂運用

基礎

1.某校正在舉行"走進秋天"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務。

(1)【識秋】下面四幅"秋"字書法屬於隸書的一項是( )

「2018年部編版秋季課程 初一語文」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習俗

(2)【知秋】秋天有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一是中秋節,其主要風俗是 ;二是 , 其主要風俗是賞菊和登高。

(3)【賞秋】本次活動同學們蒐集了一些古詩文。請選出下列名句中你認為不符合本次活動要求的三項,並簡述理由。

A.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B.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C.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D.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E.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F.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參考答案】(1)B

(2)①賞月、吃月餅;②重陽節

(3)A,D,E;因為它們分別是描寫夏天、冬天和春天的景色的詩句。

【解析】這是一道綜合性學習試題。

(1)此題考查學生對書法常識的掌握。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據此可以判斷出B項符合這一特點。

(2)此題考查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常識的掌握。中秋節的習俗是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的習俗是賞菊和登高。

(3)此題考查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能力。A項描寫的是夏季景色,D項描寫的是冬天元宵節的景色,E項描寫的是早春的景色。

2.請寫出我國傳統節日的信息(時間和相關活動)。

(1) 清明節: 。

(2) 端午節: 。

(3) 中秋節: 。

【參考答案】(1)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祭祖、掃墓、種樹、踏青等。

(2)每年農曆5月初五,賽龍舟、吃粽子等。

(3)每年農曆8月15日,賞月、吃月餅等。

【解析】這是一道綜合性學習試題。考查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和期間的主要活動。①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②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的日子。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採艾葉、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等,已成為國人普遍行為。③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間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3.過中華節日,品傳統民俗。元旦出遊、清明祭掃、端午吃粽子、中秋賞月……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習俗內涵豐富,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韻味。過好中國節,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

(1) 【走進民俗】請任選一種中華傳統節日(要求不重複例句),仿照例句的結構和內容,寫一個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聲聲鑼鼓賽龍舟。

仿句:

(2) 【走進誦讀】每年的中秋佳節將至,學校文學社舉行"皓月如歌"古詩詞誦讀比賽。"月亮"是歷代文人墨客心中吟誦的對象,用無數詩詞佳句抒寫出悠遠的情思。請你也寫出兩句有關月亮的詩句來助助興。

, 。

, 。

(3) 【走進親情】中秋佳節,家人團聚共度佳節,一起熱熱鬧鬧地過節,可是弟弟卻一直低頭玩著手機。爸爸媽媽批評他,他卻說:"年年一起吃月餅,有啥意思啊!"此時,你想對他說: 。(30字左右)

【參考答案】(1)①月圓中秋 ②家家團圓吃月餅。

(2)①但願人長久 ②千里共嬋娟 ③海上生明月 ④天涯共此時。

(3)弟弟:中秋一家人在一起過節,融洽了親情,拉近了距離,手機可以天天玩,節日裡相聚不容易,多和家人聊聊,珍惜家人相處的機會,好嗎?

【解析】這是一道綜合性學習試題。

(1)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寫類題目時,一定要看清題目的具體要求,分析透徹例句的特徵,掌握遣詞造句的必要方法。閱讀題幹可知仿句要圍繞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來寫,如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春節等。前一句指出節日,後一句指出人在節日的行為,還要注意下一句前兩個字使用疊詞。

(2)此題考查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能力。有關月亮的古詩詞有很多,任選兩句即可,注意不要出現錯別字。

(3)擬寫勸說語要點:解答此類題要充分體現交際性和實效性。要注意以下方面:①語言簡潔,點明主題。這類試題基本對答案都有字數要求,字數不宜過多。②語言委婉有講究。禮貌用語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身份,而且有利於相互交流,所以在交往時,說話要有禮貌,要得體。此題首先要有稱呼,然後從親情的重要性這一角度來進行勸說,注意要用商量的口氣。

拔高

4.金秋十月,學校開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活動,請你參加並完成下列任務。

(1) 同學們收集了一些唐代詩人在傳統節日記事抒懷的作品,《九日齊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請你認真閱讀,回答問題。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你注意到這首詩中描寫的節日習俗了嗎?請寫出你學過的,同樣描寫這個節日習俗的兩句詩。

(2) 對聯的基本要求:

①必須是兩句,而且這兩句字數一樣多。

②頭一句與第二句所用短語的結構與詞性應當相同或相似,也就是說必須形成對偶的修辭格。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句就可以稱作對聯:"國家富強"是主謂短語,"人民幸福"也是主謂短語;"國家"與"人民"都是名詞,"富強"與"幸福"都是形容詞。

③兩句的內容必須有必然的聯繫,如果內容沒有聯繫,即使符合前兩點要求,也不能叫作對聯。

④上聯最後一個字應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應為平聲。

請根據對聯要求,解答下面的問題。

你認為下面三個選項中,哪一個選項的內容不可以作為對聯?請具體說出兩個理由。

A.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B. 百花迎春滿地香,幸福臨門多喜氣。

C. 東風化雨山山翠,政策歸心處處春。

【參考答案】(1)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B

【解析】(1)抓住詩題中"登高"一詞,結合詩的內容即可判斷出節日為"登高節",然後再根據所學掌握的知識寫出有關的詩句。

(2)仔細閱讀所提供信息,瞭解對聯的要求,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提供的各項,判斷對聯。B項"滿地香"與"多喜氣"構不成對偶。故答案為B。

5.從2008年開始,國務院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一天。在規定發佈之前,某民意測評機構做了"你更喜歡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還是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的調查。以下是調查的數據統計:

「2018年部編版秋季課程 初一語文」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習俗

(1) 根據上表,請寫出兩條結論。

(2) 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數文人墨客在文學作品中均加以描繪。請根據下面四句詩,寫出傳統節日名稱。

①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____

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________

③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________

(3) 下面是一則關於傳統節日的新聞,請根據主要內容,給本則新聞擬標題。(20字以內)中新網北京8月30日電 29日下午,民俗專家高巍的新書《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在北京舉辦發佈會。高巍,多年來一直從事民俗特別是節日習俗研究工作。在新書中,他講述了自己親自組織或參與的傳統節日活動實踐案例,並系統地提出了有關傳統節日發展的建議。"讀者能看到新書分五個部分,內容最多的是關於傳統節日文化及其豐富內涵的介紹。"高巍介紹,像端午節等節日,其本源與老百姓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繫。他以中元節為例說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慎終追遠傳統的偉大民族,擁有對現任的感恩之心,這種感恩之心在農曆七月十五表達的非常迫切。"

【參考答案】(1)①中老年人更喜歡過中國傳統節日。 ②青少年喜歡過西方節日的人數比例高於中老年人。

(2)①重陽節 ②春節 ③清明節

(3)"民俗專家高巍在京舉辦新書發佈會"或"高巍新書發佈會在京舉行"。

【解析】(1)解答列表試題,主要看圖表的標頴和圖表的數據,把數據的對比結果與標頴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採用"對象+變化趨勢"方式進行概括作答。結論可多個,注意題目要求。

(2)解答本題要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熟知,在對熟知節日的基礎上,對各詩句所寫的內容進行分析,找出時間節點,對應作答即可。

(3)擬寫新聞標題,先仔細讀懂材料,用最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或提取文中的關鍵字即可作為標題;也可以壓縮導語,有些新聞標題的擬寫,還需要根據後面主體部分中的提示語來完成。根據標題要求進行刪減和美化。

五 、課堂小結

1.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併成為了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2.傳統節日是一個名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寶。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因此,讓學生多瞭解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風俗、習慣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我國民族傳統節日的認知水平,促進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等全面、協調發展。

六 、課後作業

基礎

1.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深入瞭解傳統節日的真正內涵,鼓勵同學們在生活中感受傳統節日的意義,學校準備開展一次以"傳統節日知多少"為主題的班級活動,請你參與並完成下列任務。

(1) 活動一:解讀徽標。

學校收集了以下三幅傳統節日徽標,請你依照示例,簡要說說"春節"或"中秋"的主體圖案內容和寓意。

示例:端午徽標,主題圖案利用粽子、龍舟這兩個標誌性符號,構成一個山川連綿、龍舟競渡的畫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強標識的整體感。寓意生活滿載希望,蒸蒸日上。

(2) 活動二:探尋習俗。

請你寫出當地"春節"或"中秋節"的民俗活動和飲食文化各一項。

(3) 活動三:談古論今。

從下面材料中任選一則,參照示例,寫出你的探究結論。

材料一:中國傳統節日不僅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還有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

材料二:在我國漫長的農耕歷史上,每逢傳統節日,人們都要舉行與農業祭祀、祖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這些儀式有著上千年的輝煌和浪漫。

材料三:今天,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不僅海外的華人華僑在過傳統節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示例:我選擇材料一,探究的結論是: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樣。

(4) 活動四:喜送祝福

請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給你的老師寫一條節日祝福短信,至少用一種修辭手法。

【參考答案】(1)春節徽標,主體圖案用了燈籠、毛筆書法"春"字作為標誌性符號,構成燈籠高掛、喜迎新春的畫面,寓意喜慶團圓、吉祥如意。

(2)"春節"民俗活動:掃塵、祭灶、吃"做年飯"、守歲、分發"壓歲錢"、挑年頭水、"出行"、貼春聯、貼年畫等。"春節"飲食文化:吃"做年飯"、 正月初一喝糖茶、正月初一早飯吃線面、包餃子等。

"中秋節"民俗活動:吃月餅、賞月、放河燈等。"中秋節"飲食文化:月餅、各種水果等。

(3)我選材料二,中國傳統節日內涵豐富,歷史悠久。

(4)示例一:春節——爆竹聲聲迎春到,喜氣洋洋送祝福,恭祝敬愛的老師新春愉快,閤家幸福!

示例二:中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值此中秋佳節之際,老師,祝您節日快樂!

示例三:元宵——您是湯圓,讓我感受生活的甜蜜;您是燈謎,為我打開知識的天窗。老師,元宵快樂!

2.綜合性學習:學校準備開展"瞭解傳統節日,傳承民俗文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你對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請根據你的瞭解,完成後面題目。

(1)請你從你所學的課文中,選出一篇(首)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文章和詩詞,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作品名稱和詩詞。

(2)請你從清明、端午、中秋、冬至、春節等傳統節日中任選一個,仿照下例,寫出它的習俗。

例:清明;習俗——祭祖。

(3)你最喜歡哪個傳統節日,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2分)

【參考答案】(1)《端午節》、《本命年的回想》、《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任寫一個即可)。

(2)端午節習俗——吃粽子;中秋節習俗——吃月餅、賞月;冬至習俗——吃餃子、吃餛飩。

(3)示例:①我喜歡端午節,因為我喜愛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端午節正是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②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在外打工的父親會回家,我們一家人可以團聚。

拔高

3.閱讀《老北京的中秋節》,完成後面題目。

老北京的中秋節

①農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稱中秋節。中秋節的名稱有許多,比如八月節、月夕、月節、秋節、八月會、女兒節、豐收節、兔兒爺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等。【甲】八月十五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稱仲秋節。【乙】秋月是瓜果豐收之際,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饋贈親友的習俗,所以中秋又稱果子節。【丙】

②舊時老北京人過中秋有許多說法和講究。吃月餅、慶團圓是中秋節的主要習俗。不過中秋節這天結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過節,十六日才能回孃家團圓,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之說。八月十五日中午時,北方有糊窗戶的習俗,中秋過後天氣漸涼,據說中秋午時糊窗戶,能把"老爺兒"(太陽光)糊在屋裡,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紅色雞冠子花和帶枝的毛豆,因雞冠花象徵月亮裡的婆娑樹,而兔子最愛吃的是毛豆。中秋節北京人有買兔兒爺,請"神只"①的習俗,拜月後留下一根扎"神只"的秫秸,壓在炕蓆下,據說用來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

③傳說月宮中有永遠也砍不斷的桂樹,因此北京人有中秋節賞桂、飲桂酒之俗。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團聚,月亮升起後,開始拜月,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

④中秋節的習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擺供時不能放梨,因"梨"與"離"同音,此乃團圓節之大忌。過去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稱太陰星君,男性屬陽,則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誠,只是玩月的一種遊戲。在中秋節的晚上許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擺放供桌,把自己種植的石榴、盆葡萄、夾竹桃、西番蓮、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兩側,再將請來的"月亮馬兒"立於供桌後,又把刻有蟾宮玉兔圖案的大月餅(團圓餅)插在木架上,當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間。供品有各種月餅("自來白"②除外)和鮮果,如蘋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節藕和切成蓮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蘋果成對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對擺,意為"桃獻千年壽,榴開百子圖";棗和栗子則撒於蘋果、柿子之間,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供桌外層設香爐、蠟扦、花瓶,蠟扦上插紅燭,下壓敬神錢糧(黃錢、元寶、千張)。花瓶內分別插上帶枝的毛豆和紅色雞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時,由家中的女長輩(女家長)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後全家女成員按輩分,再行三叩首禮。

⑤老北京中秋節的講究和習俗還有很多,這些講究、習俗雖然形式多樣,但其內涵都在傳達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幸福美滿生活的祝願、追求和嚮往。

【注】①神只:神只即神祇,指的是天神與地神。②自來白:月餅的一種,與"自來紅"月餅做法基本一致,由於用涼水和麵月餅的麵皮為白色,因此得名"自來白"。

(1) 選文圍繞"老北京的中秋節"首先簡單介紹了中秋節的名稱及其由來;接著具體說明了 ;然後簡單介紹了 ;最後詳盡說明了 。

(2) 根據上下文,下面句子應該放到第①段中 處(從【甲】【乙】【丙】中選)最為恰當。

(3) "團圓"是中秋節的主要民俗信仰,幾乎貫穿於各項民俗活動中,所以中秋還稱團圓節。

閱讀下面材料,結合上文對老北京中秋節的說明,談談你認為現代人應如何處理現代生活與傳統節日之間的關係。

【材料一】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 中秋節期間,北京等城市的多個公園內歡歌笑語,周邊居民相約來此吃月餅,賞歌舞,聽故事,月下歡歌一片。逢此佳節的小假期,一些人走親訪友,共同追憶往昔歲月。北京"拜兔兒爺"的中秋祭月習俗也重新迴歸大眾,市民自發將數十個乃至數百個大小各異的"兔兒爺"搭成一座塔牆,小孩子們對著"兔兒爺"拜上一拜。老北京傳統工藝"鬃人白"傳人白霖說,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護神,從明代時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請兔爺、給親朋送兔爺的習俗,就是請平安、送吉祥。(有刪改)

【材料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很多在外鄉打拼的人們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身處異地而仰望同一輪明月。一些網友過起了通過網絡記錄幸福、寄託祝福的"E中秋"節日。有的選擇在網絡論壇和微博上互訴"想家的心情";有的自己製作或轉發精美的FLASH祝福圖片或賀卡,向互聯網另一端的親朋好友送去祝福;還有人通過電子購物,快遞節日禮物。(選自中秋晚會主持人臺詞)

【材料三】儘管國內主流媒體很少宣揚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西方節日,但是這並不妨礙中國百姓們熱熱鬧鬧過洋節的心情。現如今國人流行過洋節,不僅僅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大節在趕時髦,就連愚人節、萬聖節、感恩節這類根本沒幾個中國人說得出來由的西洋節日,大家也照過不誤。這樣的情況不免讓人納悶:西方的節日,咋就那麼受寵?自己國家的節日啥時失寵的?丟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是忘本。

【參考答案】(1)①老北京人過中秋的的說法和講究。②中秋節習俗中的禁忌。③中秋節晚上供月的講究和拜月的習俗(禮節)。

(2)【丙】

(3)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中國人不能只過洋節,拋棄傳統節日;既要傳承古代文化的精髓,也不能脫離現代生活;既要弘揚傳統文化,又要有所創新。在現代社會,傳統節日的內涵還要遵循古人過節的宗旨,要更多的體現在傳達人們的美好願望,表達人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人與社會的相融相洽,與家庭成員的和睦共處上。

4.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完成作文。

(一)"總想看看你的笑臉,總想聽聽你的聲音,總想住住你的氈房,總想舉舉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相約去尋找共同的根……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相約去訴說思念的情……"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我和草原有個約定》,喚起多少心靈的共鳴!是的,成長路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珍藏著一個個美好的約定:也許青山綠水和你有個浪漫的約定,也許家人朋友和你有個真誠的約定,也許遙遠的未來和你有個心靈的約定……

請以"我和 有個約定"為題,寫一篇文章。

(二)千百年來,我國傳統節日源源不斷地傳遞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春節寄予著人們對新春開始的歡欣,清明抒發了生者對逝者的懷念,端午表達了人們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哀悼,中秋蘊涵著親人相聚團圓的真情……這些節日,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凝聚著濃濃的血脈親情。

請以"我記憶中的傳統節日"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選擇第一題,請把題目補充完整;②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字數為600字左右,書寫規範,卷面整潔。

【解析】(一)這是一篇命題作文,前面沒有提示性語段,不容易讓考生打開思路,但本作文寫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跨越時空,使用一些誇張或者聯想手法,寫一些未來的事件。在"我與 有個約定"這個題目裡,有幾個關鍵詞語:我、約定,我們可以簡單的把題目理解為:我爭取在多長時間之後完成怎樣的一個目標,按照這個思路去構思作文,難度會降低很多。

(二)這是一篇話題作文,它容易讓考生尋找到寫作思路,但想寫好它,卻有點難度,寫此類作文時,我們應該多思考,既能打開思路,也要圍繞題目來寫,做到不跑題的基本要求。面對"我記憶中的傳統節日"這個題目,首先應確定文體,寫成記敘文,再具體說就是散文化的記敘文。其次應該注意題目的修飾語"記憶",限定了它的寫作範圍是自己的故鄉,或自以為是家鄉的地方。最後選擇的應該是自己印象最深的,材料比較豐富,便於抒情,易於成文的節日。

「2018年部編版秋季課程 初一語文」第11講 傳統文化-節日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