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平頂山應國墓地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北滍村滍陽嶺上。滍陽嶺的南段是沙河支流應河的東堤岸,南端瀕臨白龜山水庫,西隔應河與應山想望。這裡自古就是“出寶之地”,嶺上不斷有青銅器和玉器出土,也不斷有人在嶺上盜挖古墓。1979年,北滍村磚廠在取土時挖出一銅簋,賣給廢品收購站,幾經周折,被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同志收回。根據銅簋上的銘文,得知是鄧國國君之女適嫁應國的陪嫁禮器。從而應國貴族墓地得以發現。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鄧公簋發現後,先期對墓地進行考古鑽探調查,並於1986年下半年至1997年進行了長達11年的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310多座,其中發現了應國國君及夫人墓近20座;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其中有銘文的青銅器多達200多件。

應國墓地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後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地屬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應國墓地共發掘應國墓葬42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徵。出土文物數千件,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所出銅器銘文涉及大射禮、俯聘禮、帝王廟號、喪服制度。

應國墓地主要是指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應國貴族的墓葬區,同時也包括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晚期楚國貴族的墓地,以及西漢與東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葬,但發現這樣一大型墓地卻與一次廢品收購有關。

1979年12月的一天,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接到寶豐縣文化館打來的一個電話。電話中稱,有一位農民拿著一件銅簋到文化館來,說是從平頂山市郊薛莊公社北滍大隊(現滍陽鎮北滍村)磚瓦窯場燒磚取土時挖出來的。聽說文化館收購古物,這位農民想問問能否換幾個錢用。工作人員耐心地向他講明瞭國家的文物政策及一些文物常識,希望他能把東西交到平頂山市文管部門。後經查證,那位農民把銅簋賣給廢品站了。手捧銅簋,文物工作人員如獲至寶。這件銅簋重4.8公斤,收購價為19.5元。他們按收購價把錢付給收購站,然後帶走了銅簋,這就是價值連城的“鄧公簋”。

簋:古代食器,古籍內寫作“簋”,也作“匭”、“軌”。《 周禮?地官?舍人 》:“凡祭祀,共簠簋”。簋是盛黍、稷、稻、梁之器,相當於現在的大碗,形狀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兩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會,簋與鼎等器物一樣,標誌著奴隸主身份的高低。戰國以後,簋已很少見到。這個簋的發現,使考古工作者聯想到了早已消失了的西周王朝。

對磚瓦窯場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考察時,群眾說經常會在泥土中發現夜明珠、金馬駒兒、銅盆、玉碗等物。由於墓室上部的填土被取走,散存在墓道、墓室填土中的古物就會被暴雨沖刷出來。由此,他們初步推測滍陽嶺很可能和應國貴族墓地有關。此次出訪,他們為古應國所在地找到了重要的線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鄧公簋 高20cm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據所鑄銘文“鄧公作應嫚毗媵簋,其永保用”可知,此器為鄧國國君為其女出嫁應國所鑄的媵(yìng)器。在青銅器的類別中,媵器專指古人為嫁女而作的青銅器。在已經出土的青銅器中,媵器佔有一定比例,對研究兩週的婦女稱謂、女性地位及權利、婚姻制度以及國族聯姻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應國原是西周初期的一個姬姓封國。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大封兄弟及諸子於商朝故地,對商遺民進行統治和監管。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稱應國的始封君當為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兄弟。《漢書?地理志》則有“應鄉,故國,武王弟所封。”也就是說應國是武王兄弟的封國。究竟應國是武王弟的封國還是武王子的封國,或者兩者都不是,仍是歷史學家探討的重大課題。但可以肯定,應國在西周初期就已經存在了,並且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應國墓地出土的珍貴文物中,有一佩飾玉鷹,做工精美,經考證為應國的標誌。在古代,“應”“鷹”通假,平頂山市由此而簡稱“鷹城”。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匍”雁形銅盉,1987年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盉為酒器,此雁盉以雁形為器身,雁首與頸為流,構思巧妙。雁尾作(扳在上,金在下),其上立一人,將器與蓋相連。蓋內有五行四十餘字銘文,記述了盉的主人“匍”作為應國使者,赴邢國探訪其國君邢公,並用邢公賜的銅製作此盉,以做紀念的史實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應公鼎高26.6cm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應公鼎銘文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斜角雲紋鼎 高26.2cm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應侯甗 高44cm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甗”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分為兩部分,下部為鬲,用於煮水;上部是甑,用來放置所蒸食物,是中國人最早使用蒸汽的銅器具。此器作連體式,侈口束腰,口沿上有一對立耳,腰內有十字鏤孔的心形箅,以套環與甗體連接。外壁飾弦紋、獸面紋,有煙炱痕。鑄銘有“應侯作旅彝”字樣,表明為應侯之器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應侯盨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少姜壺 高22.4cm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盤龍鈕蓋盉 高27.8cm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人面具 高15.7cm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獸面具高15.7cm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西周側面形人面具 高18cm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應國玉雕圖騰鷹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 應國墓地 周至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