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五十九)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作者 趙元珉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沒牙的老人

“嚼裹兒”作為一句方言,它的讀音和寫法及其語言來源等問題,在語言文字領域一直爭論不斷。比如“嚼裹”一詞,有“嚼果”“嚼穀”“嚼裹”“繳裹”“澆裹”等不同的說法。1955年漢語文字改革後,《現代漢語詞典》拋卻其他說法,只對“嚼裹兒(jiáo·guor)”一詞做了解釋。也就是說,普通話在書面上對這些不同的“嚼裹”做了統一。但作為一個方言詞彙,它的形成總有其歷史過程,它的使用也處於“正在進行時”,所以有必要釐清它們的來龍去脈。

“嚼裹”一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之前的使用十分廣泛。從“嚼裹”的使用年代來看,用詞舉例多為明清以後;從使用地域來看,範圍包括了京津地區、中原一帶,一直延伸到東北地區南部;從方言區域來看,主要處於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三大方言區。一句方言土語之所以出現多種說法,除了蒙滿語言音譯這種因素以外,最主要的是方言土語在口口相傳過程中產生偏差,從而使語義的內涵或外延發生變化造成的。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牛在嚼磨

《現代漢語詞典》裡對“嚼裹兒(jiáo·guor)”的解釋是:方言,名詞,指生活費用。那麼,我們就以“嚼裹”這兩個字為基點,通過“換字”,來對比理解詞義的變化。

山東土話裡說的“嚼裹兒”與京津地區不同。山東人說的是“嚼果兒”,讀音為(jiào·guor),也有說“嚼穀兒”的,指的是口糧或吃飯的費用。如這兩鬥高粱還不夠半個月嚼果兒的。為什麼“嚼(jiào)”讀第四聲呢?因為用的是牛羊等動物“倒嚼”的“嚼(jiào)”。《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嚼(jiào)”,是“口語,動詞,反芻”。“嚼(jiào)”是動詞,那“嚼果兒”“嚼穀兒”也是動詞,“果”和“谷”又都是食物,所以山東說的“嚼果兒”或“嚼穀兒”只是指的吃飯。山東土話把動物的“倒嚼”稱之為“嚼磨”,這與人類在缺吃的年代裡“有糧吃”或用嘴巴吃飯咀嚼食物的動作恰恰倒有一比。

“嚼穀(jiáo·gu)”的發音變了,就成了名詞,《漢語大詞典》解釋是指生活費、口糧。如老舍《駱駝祥子》一,“他們的車破,又不敢‘拉晚兒',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車,希望能從清晨轉到午後三、四點鐘,拉出‘車份兒'和自已的嚼穀。”又《茶館》第三幕,“是呀我走,好讓你們省點嚼穀呀!”《花城》1981年第6期,“為了減少一份‘嚼穀'(口糧),黃允中把大女兒黃秋萍嫁給了也是龍子龍孫的排子車伕張鐵腿”。

“谷”是“箍”的諧音,可指裹身的衣服。“嚼穀”也可為“嚼裹”。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衣服是用來裹身體的

“嚼裹兒(jiáo·guor)”,由“果”變成“裹”,詞的外延擴大了,“嚼”是指吃飯,“裹”是指穿衣。嚼裹兒(jiáo·guor)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猶裹用,指生活費用”。如《人民文學》1981年第8期,“物價飛漲,劇場不上座。很多人連趕兩包,也奔不出一天的嚼裹兒。”

但是,京津和遼寧等地說的“年嚼裹兒”仍是隻指“吃的”,專指家裡準備的年貨和為小孩兒做的糖果點心之類的食品。

老北京土話“嚼裹兒”也做動詞“吃”,例如“這個軟,好嚼裹兒 。”在這個意義上,《漢語大字典》有一項解釋:果,通“裹”。《爾雅·釋魚》,“(龜)前弇諸果。”陸德明釋文:“果,血家作裹,唯郭作此字。”《靈樞經·壽夭剛柔》,“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所以,“嚼裹兒”應等同“嚼果兒”。

把“嚼裹”中的“裹”換成“用”。嚼用(jiáo·yong),《漢語大詞典》解釋“吃用,謂生活開支”。如《紅樓夢》第十回,“你這二年在那裡唸書,家裡也省好大的嚼用呢。”“嚼用”僅僅是“吃”的開支,生活層次較低,用度範圍也小些。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賬房

再換一個字。把“嚼裹兒”中的“嚼”變成“繳”,那就是“繳裹兒”。《漢語大詞典》解釋“繳裹兒”為“方言,即澆裹,指日常開支”,例如夠繳裹兒不夠繳裹兒?為什麼能用“繳”這個字呢?“繳”字的本義讀(zhuó),《說文·糸部》,“繳(zhuó),生絲縷也”,本義為生絲線;“繳”的發音由(zhuó)變成(jiǎo),《漢字源流字典》解釋是借用作“交(jiāo)”,交納、交出的意思。本義是指從一個地點向全空域發射帶絲繩的箭多箇中箭,轉義是落鳥的地點的人循絲繩往回交納中箭之鳥。

“繳裹兒”有交回日常開支賬目的意思。《漢語大字典》解釋“繳”有“纏繞”的義項。如《漢書•司馬相如傳》“名家苛察繳繞(注:猶纏繞也)”;白居易《早梳頭詩》,“年事漸蹉跎,世緣方繳繞”; 又如一些常用詞語,繳臁(綁腳布)、繳壁(牆幃)、繳繞(紛亂,糾纏)、繳銷(公事辦理完畢後銷清手續)、繳纏(糾纏;纏繞)等等。“繳裹”可用於舊時錢幣的纏繞、捆綁和包裹,“繳裹”就與錢幣、賬目發生關係,有開銷用度、繳賬的意思。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一串銅錢

還要繼續換。把“嚼裹”中的“嚼”變成“澆”,那就是“澆裹”。《漢語大詞典》解釋“澆裹”為“舊時稱日常開支。澆,指飲食;裹,指衣服。”例如清·《官場現形記》第三九回,“你女婿一……雖說得過幾個差使,無奈省花費大,所領的薪水,連澆裹還不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你夫人雖是沒了,這過日子澆裹,還是一文不能省的。”茅盾《微波》,“沒來由搬到上海來,全家擠在鴿子籠似的三四間屋裡,倒出了好大的租錢。菜也貴,毎月的澆裹比在鄉下時大了幾倍。”對“澆”字,《漢語大字典》解釋為飲酒,“澆裹”指“日常開銷;澆,飲食;裹,指衣著。”可以看出,“澆裹”不同於“嚼裹”的僅僅滿足於“吃飽”,而是講究有酒有肉的“吃好”;“澆裹”也不同於“繳裹”緊張維持的“日常開支賬目”,而主要是比較闊綽的“用度和花費”。

把“澆裹”中的“裹”換成“用”。澆用,《漢語大詞典》解釋“指日常生活費用”。例如清·《官場現形記》第五二回,“非我這趟進京的盤纏要你認,就是我這趟由上海到安徽的盤纏以及到了這裡幾多天的澆用,都是要你認的。”《中國現在記》第十回,“只因這個差使,非但欽差可以夠下半世的澆用,就是司員,也很可敷衍幾年的京寓用度”。和前面“嚼用”的釋義和舉例做比較就可以看出,“嚼用”僅僅是“吃”的開支,而“澆用”是指吃穿住行等等的費用,生活層次較高,用度範圍也大。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紅樓夢》賈府的酒席

現在根據上面的解析,不妨加以臆想,理出一系列“嚼裹兒”的變化脈絡,或便於理解和使用。人們根據牛羊等動物反芻的動作,琢磨出“嚼磨”一詞;結合人咀嚼食物時嘴巴蠕動的樣子,叫做“嚼穀”或“嚼果”;從單純說“飯食”或“吃飯”到“吃穿”,叫做“嚼裹”;從一個口袋進出、眉毛鬍子一把抓,到結算錢款、繳回賬目,叫做“繳裹”;從單純維持吃飽穿暖的日常生活,到有酒有肉還能有餘錢打發些人情世事和搞點娛樂活動,叫做“澆裹”。這一系列的“嚼裹”,是人們日常生活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不同層階在語言上的反映,只是“嚼裹”這一詞語反映得比較貼切罷了。

解析方言“嚼裹兒”的幾種說法的形成脈絡

嚼果兒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本號)

一家之言 歡迎討論

享有著作權

任何人不得抄襲、剽竊

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