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說法,智者仁者有何不同?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儒家創始者孔子說的,智慧的人跟水流相似,也喜歡水;仁慈高尚的人想高山一樣沉穩,又深藏不露,所以仁慈的人喜歡山。

智者更多的人是代表道家的清靜無為,利萬物而不爭;仁者更多的是代表儒家的仁愛,入世教化眾生的思想。

古人為何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說法,智者仁者有何不同?


關於山水,是歷代文人志士都喜歡和追捧的事物,很多人在人生失意之時,都會寄情于山水,來排洩自己心中的苦悶,讓山水來撫平自己的創傷。而孔子在《論語》之中,給山水賦予了更高層級的內涵:

智者,即智慧的人,這種人基本上可以知道天下萬物,思維開闊敏捷,像流水一樣通達,而且他們如同水一樣活躍跳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萬物,但是又不站出來爭奪名利,非常的無私,又不害怕艱難,怡然自得的過著自己的生活。這種智者的代表就是老子、莊子等人。

古人為何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說法,智者仁者有何不同?


而仁者,即仁愛的人,這種人性格沉穩,彬彬有禮,有大家風範,寬容博愛,波瀾不驚的對待事物,像高山一樣矗立在世間,巍然不動。這類人可以沉穩地做好自己,又主動的給他人帶來好處,可以樹立榜樣,號召和領導更多的人。這種仁者的代表就是孔子、孟子、荀子等人。

古人為何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說法,智者仁者有何不同?


再往後發展,人們認為山水的共同點就是“德”,人們應該學習自然山水的德行,融入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讓山水之德流傳至今,我們也應該學習仁者和智者的風範和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