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寶馬「謝幕」,瀋陽大工廠落錘

華晨寶馬“謝幕”,瀋陽大工廠落錘

華晨寶馬15週年,砸下重錘。

“羅生門”起

網傳3個月前(2018年7月),有記者就外媒報道寶馬計劃將華晨寶馬股份增至75%的消息,求證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他的回覆是簡單幹脆的兩個字——“瞎扯”。

現在“寶馬公司同中方最新合作項目即將落地遼寧瀋陽,將是中方放寬汽車行業外商來華投資股比限制後的首個受益者。”總理話出,塵埃落定。

一時間,“羅生門”起……

實際上,早有端倪。今年6月,發改委、商務部發文放寬了對合資車企的股比限制。

3個多月後,特斯拉來了,而現在寶馬亦“來勢洶洶”。

10月11日,寶馬集團發佈聲明,稱與華晨中國共同宣佈延長合資合同期限,還計劃將其在華晨寶馬的股份從50%增至75%,這意味著1999年10月在香港上市的華晨中國(01114. HK)會在不遠的將來無法再將華晨寶馬的業績併入報表。當日,華晨中國在香港停牌。

10月12日,覆盤後其依勢重挫26.58%,收於7.90港元/股,花旗將目標價下調73%,從28.9港元降至7.7港元,評級從“買入”下調至“沽售”。

不過目前看來,華晨中國接下來可能還會迎接“跌跌不休”,遠遠低於花旗預期。

這個消息一出,會有多少投資者後悔沒能相信幾個月前傳出的看上去不那麼靠譜的消息。

盈利大幅縮小

華晨寶馬生日慶典當天放出的聲明顯示,這樁交易的價值約為36億歐元,而合資公司的合同期限也從原來的2028年延長至2040年。根據相關規定,最終完成調整可能需要到2022年,該交易仍需通過相關監管部門的審批以及華晨中國股東的同意。

不過,這樁生意已板上釘釘。同時寶馬集團發佈公告,將對華晨寶馬的投資36億歐元(約288億人民幣),用於未來幾年瀋陽生產基地的改擴建項目。

增加華晨寶馬第三工廠後,華晨寶馬的產能有望翻倍,未來,寶馬的純電動車型iX3將會在瀋陽生產,並銷往全世界,而X5車型也有望國產。

至此,華晨寶馬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合資企業,因為它已經變成了寶馬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從法律意義上講,他已經變成了一家外資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從華晨寶馬對外發布的新聞材料中,也將華晨寶馬改稱為“中國生產基地”了。

與此同時,寶馬方面稱,“股權交易達成後,華晨寶馬將在寶馬集團財務報表中全面合併,因此預計在交易結束的財年會有顯著的正面估值效果”。

這對於華晨中國來說,卻是重創。單從財務業績方面看,華晨中國2017年財報顯示,華晨寶馬共盈利104.754億元人民幣,其中歸屬於華晨中國的52.4億元淨利潤也是其全部利潤來源。

2017年華晨中國淨利潤43.8億元,也即除了來自華晨寶馬的投資收益,華晨旗下並無可盈利資產,反而業務虧損高達8.62億元。

接下來,華晨中國盈利大幅縮小几成定局。

光環不在

有業內人士分析,股比全面放開後, 以往中方依靠引進外方車型,躺著賺錢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以華晨中國為例,股比調整後,中方將面臨淨利潤大幅下滑和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不利局面,其必須利用2018到2022年的4年窗口期不斷提升技術,打造出富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並逐步盈利,方能在未來日益嚴酷的生存環境中 “活下去”。

在“合資潮”最初,魚目混雜,因此國家也設定了汽車股比外資最高不超過50%的限制。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不斷成熟,是否放開外資股比成為了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中國對跨國車企開放了市場,是否如當初預期的那樣換回了技術?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拿出了廣大的市場,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真正的核心技術卻仍掌握在外企手中。

就如華晨,基本算是依賴寶馬的光環生存,如果卻要面臨失去。

華晨旗下有一個品牌,華頌。這個品牌便是華晨借寶馬東風打造起來的,旗下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車。華頌7是使用寶馬N20B20發動機的MPV。但銷量卻十分慘淡,甚至現在在銷量榜上都看不到它的身影了。

對於國內其他車企,它們也已經在逐漸佈局自己的自主品牌。像上汽、廣汽、長安等國企已提前開始將重心轉移到了自主品牌方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華晨中國境地,怨不得別人。過分依賴寶馬,最終只能“手足無措”。

(部分內容來源於證券時報、經濟觀察報、出行財經、汽車網評、言車有徐V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