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個稅快速增長,到底爲什麼

賈康:個稅快速增長,到底為什麼

財政部日前公佈了2018年7月財政收支情況,並披露1-7月累計,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9225億元,同比增長20.6%。有媒體報道時,提到這一數字已超過了2015年全年個稅收入。這給不少人一種感覺:都在說減稅,怎麼個稅還能增長這麼快?試作分析如下。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國前一段時間的減稅,沒有涉及個稅。包括營改增和與企業所得稅有關的各種減稅措施,多是針對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以及研發活動的減稅安排。而個稅方面,既無減稅也無增稅,起徵點提高和增加抵扣項,日前才剛剛結束公開徵求意見,距離修法後的落實,還會有一段時間。

這次財政部公佈的數據之所以出現個稅大增,首要原因只可能在於居民收入的增長,特別是那些收入水平位於起徵點以上的企業與機構的員工,受前一輪國有企業和不少民營企業利潤水平上升、市場機構收入增長,帶來薪酬增加的影響,使得以代扣代繳機制上繳的個稅隨之顯著增加。正由於這部分人的個稅繳納是企業和單位代扣代繳,不會發生遺漏。

中國這些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逐漸從尋求軟著陸、認識適應新常態,轉變為更能動地引領新常態,使GDP連續12個季度實現6.7%-6.9%的中高速增長,並帶來更多企業盈利水平的提升。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更多個人所得稅的上繳。這從財政部的企業所得稅數據中也能看出得到了印證:企業所得稅29197億元,同比增長13.4%。

有人說,個稅增長這麼快,還談什麼獲得感、幸福感。其實,從“基本面”的角度思考,就能得到不一樣的結論。顧名思義,所得稅就是從收入所得額裡面徵來的稅。收入增加了,才能繳更多的稅。不能說稅收增加了,就沒有獲得感。其實,前道環節上,一定是個稅納稅人拿到手裡的錢確實更多了。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在稅制不調整變化的情況下,一定是先有應稅所得額的增加,才會有後面所得稅納稅額的增加;如稅率低於50%,一定是淨收入增加得更多。

還有一點影響人們感受的需注意的情況:GDP的數據是扣掉物價因素的不變價,而稅收是不扣除物價因素的現價,因此,如果拿稅收增幅和GDP增幅做同口徑比較,就需要相應扣掉物價上漲的那幾個點,這樣一來,兩者就不會像直觀感受的差距那麼大了。

最近,娛樂業明星的稅收問題社會上討論較多,對他們的嚴格管理勢在必行,受此影響,今後是否能帶來我國個稅更大的漲幅?筆者以為,相比以數千萬計的眾多企業對稅收的影響,為數有限的大牌明星還是“勢單力薄”的,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如果企業效益和員工收入受到較大影響,減少了下一時期他們上繳的個稅收入,那麼靠有限明星的個稅增加,恐怕未必能夠衝抵。

其實關係到企業負擔,財政部報告中還有一個內容值得關注:非稅收入14082億元,同比下降13.4%。這是值得肯定的趨勢。我國非稅收入中,很重要的一個大項是行政性收費,其規範程度相對較低,但一般也都有紅頭文件作為依據。我們在減稅的同時,也需要下大力量減少包括行政性收費在內的非稅收入,因為這符合深化改革、支持企業搞活搞好的意願和要求。不久前,某企業曾經反映自己繳納了500多種收費,雖然在上級相關部門核查後減到300多項,但依然是一份長長的清單、體現著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國所有的正稅加在一起才十八種,一個企業不會都碰到,所以在對企業繼續減稅的同時,減少各種非稅收入是大勢所趨的必選項目,應藉助配套改革來繼續推進。

最後,筆者想說,1-7月我國個稅以兩位數增長,主要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增長質量積極向好,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下一階段對個稅低中端納稅人適當減輕稅負的空間和必要性。對於個人稅負是不是如數字顯示的那樣快速增加,納稅人還是要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具體計算為準,切莫把一些簡單的全局數字對比,直接套到自己頭上。如算得這一段您繳納的個稅增加了,那麼您自己的總收入和最後入袋的淨收入,一定是增加得更多。

(作者是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本文主要內容發表於《環球時報》2018年8月15日)


賈康介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邀請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領銜出版《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新供給:創新發展,攻堅突破》、《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佈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數據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