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雜品——《題李凝幽居》唐賈島

《題李凝幽居》唐賈島

閒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詩詞雜品——《題李凝幽居》唐賈島

首聯:“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展現了一個幽寂、荒古的格調,詩奴寫這個比較拿手。這一聯的“入”字特別有味道,它並沒有把“草徑”從“荒園”中割裂出來,顯得特別完整。

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裡的“推敲”是很出名的一個典故,也有一堆話可以寫。總體上這一聯在寫“歸藏、入靜”的,這個在傳統文化中不是什麼秘密,仔細體會不難切入。

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過橋分野色”的“過”字,是動詞活用做形容詞,“過”是“橋”的一個功能,用這個功能,來誘引我們去體會“橋”的那個本質。所以,如果要把“過橋分野色”這句詩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是:“一帶而過的橋,把曠野的景色分為兩半”。然後,我們再去體會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橋分野色”以後,橋邊有兩片“景色”,橋的左邊是“一片野色”,橋的右邊還是“一片野色”,兩片都是“野色”,實際上是一大片野色;“一帶而過的橋”,只是我們覺察這渾然如一的“野色”的一個依憑而已。

所以“過橋分野色”,意境的主題就是“野色”,它講的是一個“合”的概念,但是賈島恰恰不用“合”字,而是用了“過”、“橋”、“分”,三個與“合”對立的字眼,尤其那個“分”字,讓我們去“照”那個背後的,“一合成真”的境界。詩寫到這裡,是相當高明瞭。

詩詞雜品——《題李凝幽居》唐賈島

下一句“移石動雲根”,同樣位置的“移”,也是動詞用做形容詞,不是說誰去搬石頭,它是說“石頭”變得會移動了。會移動的石頭是什麼石頭?是“活”的石頭。所以這句話講的是一個“活”的概念。

我們一般會用“石頭”去比喻“死板”的東西,是“不動”的象徵;而“雲”千變萬化,沒有定型,是“動”的象徵。但是“雲根”,那個“動”的根本,那個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的“宗”,也就是“雲根”,到底是“動”還是“不動”?怎麼去體會?到底是個什麼境地?又如何去描述?其實它既不是不動,也不是動,它是一個跳脫的形象,這叫做“活”。這句話裡,一堆“死物”,但偏偏卻是在講“活”。

尾聯:“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說這是個好地方,我先回去了,有空一定還來玩。當然還有一些隱晦含義,這個屬於人生觀的問題,各自體會就成。

所以賈島寫詩很好玩,他寫“合”,寫“活”,都是打啞謎的,寫的特別迂迴,又非常的精準獨到,所以他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說明那個年代看懂這些的也沒多少人。其實像賈島這樣的詩,還有很多的,如果在品透賈島的這首《題李凝幽居》和上一首,張九齡的《望月懷古》的意境的情況下,去給兩人當時心境做個比較,會發現,還是有一點點差異的。

詩詞雜品——《題李凝幽居》唐賈島

這個差異可以歸落回頷聯的“僧敲月下門”上。韓愈當時給賈島的建議,是用“敲”,故事裡也給了一個“用聲音反襯寂靜”的理由,也沒錯。我們如果單從境界上講,“敲”字更點出了“臨門”、“初叩”的含義,而且我個人覺得,如果不顧平仄的話,用“叩”字可能會更恰當,因為“叩”字在“臨門”、“初叩”的基礎上,還帶有“叩問”、“求索”的含義。幸好,歷史最終又補了一個“推敲”的典故流傳於世,硬生生把“敲”字擴展成“推敲”,還借這個典故,把“叩問”、“求索”的蘊意也冠給了“推敲”二字上,讓人不禁唏噓。

所以,“文化”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不斷傳承的文化,一直都有這麼一個好處,那就是它自身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它像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一樣,會不斷地、自發地去充實和完善自己,應時化用、去蕪存菁,箇中玄妙,真讓人無盡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